麥麗芬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教師課堂上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激發(fā)學生有意義地進行學習,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思維導圖是教授視覺思維的一種方法,一種基于圖像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人們把抽象事物變得具體化,使我們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變得更有條理,加深記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準確的知識網絡圖,發(fā)掘他們的潛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通過借助思維導圖輔助學生預讀文本,理清思維脈絡,強化分析記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始人托尼·博贊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思想可視化”工具,可以幫助人們把復雜抽象的事物,通過大腦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幫助快速記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指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對于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訓練不僅將學生想閱讀的內容可視化,條理化,還能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輔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提升語文素養(yǎng)。現(xiàn)以四年級上冊為例,談談如何借助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借助思維導圖,輔助學生預讀
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來閱讀課文。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理解也不盡相同。如果學生初步閱讀不佳,將很難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設計好什么時候可用到思維導圖,怎樣用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達到的目的,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時,考慮到課文簡短易懂,課前筆者布置學生結合課后“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錢塘江大潮的,你的頭腦浮現(xiàn)怎樣的畫面,選擇印象最深的和同學交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預習。通過預習,學生知道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是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描寫觀潮的過程。學生就可以以“觀潮”為中心,圍繞主題展開各個分支,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分別看到哪些景物?觀潮的人又是怎樣的?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完成課前“觀潮”的思維導圖,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借助清晰的思維導圖,學生明白了對整個事件的完整描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一舉兩得。
二、借助思維導圖,理清思維脈絡
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fā)展還不成熟,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歸納總結學習技巧和方法。制作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關鍵知識點,并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定型思維時,教師應專注于一個主題,以確保不同主題之間存在聯(lián)系,然后逐步引導學生突出要點,以鼓勵學生完善他們的思維環(huán)境。
例如: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先生寫的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詳細地描寫了五粒豆子不同的經歷,意義深刻,引人思考。正因為課文篇幅較長,寓意深刻,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意義,這是值得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為此,筆者在講授課文時,圍繞“豆莢里的五粒豆都有怎樣的經歷?最后怎么樣了?”這一主題,讓學生補充思維導圖,完成后借助思維導圖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維脈絡,從而明白文章的的寓意。
三、借助思維導圖,強化分析記憶
在教小學生閱讀時,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反復閱讀個別經典的古典作品。如果學生僅機械地記住但不了解文章的內部結構,那么閱讀的效果肯定不好。即使及時記住,以后也很容易忘記。因此,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師應讓他們自覺地思考文章的結構和思想,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在繪圖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加深并促進文章的記憶。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日積月累”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反復機械地記憶這些四字詞語,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下降,記憶也不牢固。在筆者的引導下,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通過思維導圖,把這些詞語進行分類記憶,如可以分成“眼睛”類、“頭發(fā)”類、“身材”類、“儀態(tài)”類,其中描寫“頭發(fā)”的詞語是“白發(fā)蒼蒼”、“鶴發(fā)童顏”;描寫“身材”的詞語是“亭亭玉立”、“短小精悍”......實踐證明,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分類記憶,孩子們對詞語的記憶更牢固了。結合本學期我們開展的課外閱讀活動——《向名著靠近——孫大圣邀我玩轉“西游”》,知道學生們特別喜歡《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聯(lián)想到里面的人物,筆者把這些詞語歸類了一下,整理了一幅思維導圖,通過把這些詞語串在一起編了新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這些詞語看上去沒有聯(lián)系,但借助思維導圖通過小故事把它們連起來,生動有趣,易于記憶。
四、借助思維導圖,強化情感體驗
語言和文學本身就是表達人類情感的一種手段。當不同的作者描述不同的作品時,他們會相應地替換他們的處境和感受,并使用不同的對象來傳達他們的想法。如果學生只是閱讀課文而無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意圖,那么閱讀的能力就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因此,學生閱讀時若能借助思維導圖羅列出文章的情感暗示,可以喚醒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講授《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第3~19自然段時,筆者在學生找出描寫“我”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用一個詞語概括“我”的心情,發(fā)現(xiàn)大多數學生不會在句子旁做批注,做了批注的正確率也不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在排練節(jié)目和演出時心情的變化。筆者借助了“魚骨圖”這一思維導圖來整理,由于“魚骨圖”梳理文本內容清晰明了,有了它的引領,學生關注到事件本身,學會提煉歸納,對于作者的情感意圖就不難理解了。
結束語: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種揭示知識結構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還能教會學生學習思維與方法。思維導圖通過將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使人的左右腦可以一起工作,小學生可以借此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多重感官主動探究,快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知識點,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獲得閱讀情感體驗。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復雜抽象的文本變得簡單具體,能幫助快速記憶,讓學生善學語文,樂學語文,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書成.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學苑教育,2021(10):43-44.
[2]王艷春.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2):7-8.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太平鎮(zhèn)水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