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愉快輕松地學習,真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然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面臨著教材的識字量大,專注學習的時間短等問題。教師也面臨著課堂有時難以駕馭,總有學生思維游離于課堂之外,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如何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活力,發(fā)揮他們的潛力,達到樂學愛學的目的呢?我做了如下嘗試,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
一、趣味導入
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語文課的導入設計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上課伊始就情緒高漲,腦細胞活動迅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游戲導入效果極佳。
教學《蝙蝠和雷達》時,我就從“蒙眼找人”游戲入手。先讓一名學生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潛藏不動,數生蒙眼找人。游戲結束,學生直呼:啥也看不見,太難了!我相機拋出問題:那高速飛行的飛機晚上啥也看不見,能保證安全飛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瞪大眼睛等答案。我順勢引導:今天我們學了課文《蝙蝠和雷達》大家就知道原理了。課前的小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趣味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識字過程枯燥、字形難識記,又是小學生識字路上的兩只攔路虎。要想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教師只能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有趣的識字環(huán)境,設計新穎的識字活動。利用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在觀察、聯想、比較、思考、游戲中生動愉快地識字,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其思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從而使識字教學事半功倍。
如教學“竹”字時,我用課件出示數幅圖,引導學生猜猜這個字和哪幅圖能對應起來。學生們興趣盎然,仔細觀察后發(fā)現,竹字頭像竹葉,豎和豎鉤像竹竿。我肯定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特別豐富,并告訴他們這是個象形字,以后我們再遇到象形字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記住它。相信這個“竹”字學生牢牢記住了。
學生喜聞樂見的識字方法有很多,聯系生活實際識字、編故事識字、圖文結合識字、兒歌識字、形象識字、猜字謎識字……多樣的識字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效率。
三、趣味閱讀
在傳統(tǒng)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文本講解,對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的理解和閱讀能力感到效果欠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挖掘語文教材中誘導因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閱讀趣味化需要教師擁有更多的教學智慧,或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吸引學生,或是提出問題激發(fā)閱讀期待,或是互動合作迎接挑戰(zhàn)積極參與,或是讀后身臨其境演一演……總之,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直接推動著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探求新知識,發(fā)展新能力。
例如,《狐貍分奶酪》這篇課文學習起來并不難,生動有趣的語言易于理解,但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去體會人物的心理、性格就難了。教學中,改變教學思路,由各小組排演課本劇進行比賽。評委以課本為依據進行點評、打分。學生們迅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學習之中,開始關注文本中的細節(jié),主動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好勝心喚起了學生的內驅力,愉悅地分工合作,分享品讀文本后發(fā)現的“奪勝秘籍”……不管演技如何,文章內容他們迅速記住,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他們了然于心,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痹谛W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思維,挖掘潛能,增強語文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靈活運用,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語文課堂才會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