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春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設置呈現(xiàn)出鮮明的整體性原則,閱讀與表達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了彼此照應、相互關聯(lián)的特征。只有借助語文要素這根紐帶,打通單元讀與寫之間的通道,才能夠抓住單元教學的命脈。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梳理脈絡,在理解名著中呈現(xiàn)文本框架;合理研制,在概括提煉中整合梗概板塊;關注人物,在把握核心中凸顯多元品質;錘煉語言,在斟酌品析中展現(xiàn)語言特點。
[關鍵詞]單元體系;學寫梗概;打通關聯(lián);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3-0062-02
統(tǒng)編教材設置的語文要素一般都呈現(xiàn)出兩個維度:一是閱讀理解類,二是表達傾吐類,兩種類型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1)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jié)交流感受;(2)學習寫作品梗概。很明顯,第二條語文要素就是在落實第一條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遷移運用。對此,教師要能夠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fā),設置由讀到寫的一體化教學體系,避免語文要素在理解和表達層面的斷層,從而構建單元整體教學的架構與板塊。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外國名著”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梳理脈絡,在理解名著中呈現(xiàn)文本框架
經(jīng)典名著內容復雜、人物繁多、情節(jié)曲折,所呈現(xiàn)出來的信息非常豐富。很多學生在閱讀時雖然能夠順應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情節(jié)發(fā)展趨勢,順其自然地閱讀下來,但如果讓其站在整本書的視角鳥瞰,并對內容進行統(tǒng)整性把握,就具有一定難度了。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狀態(tài)和要求:依勢而讀是順應理解思維,而整體把握則需要辨析與理解。因此,在進行故事梗概的撰寫中,學生首先就要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梳理出故事發(fā)展的整體脈絡,為創(chuàng)作奠基。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是《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所呈現(xiàn)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1)《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的故事梗概;(2)魯濱遜剛剛來到海島時的生活狀態(tài)。其中,第一部分就是一篇典型的故事梗概的范作。從編者設置的意圖來看,設置故事梗概與節(jié)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整本書的內容,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將這一課的內容作為學生閱讀名著的起點。但事實上,學習這篇課文之前,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jīng)閱讀過《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了,對于整體的故事情節(jié)也有了初步了解。教師不妨轉換視角,從原本“接觸中激發(fā)興趣”轉化為“回顧中洞察表達”,鼓勵學生借助《魯濱遜漂流記》梗概的內容,洞察作者對整本書內容的梳理。
鑒于此,教師可以相機設置這樣的教學板塊:首先,組織學生整體閱讀故事梗概,先將故事梗概看成是一篇常規(guī)性文本,羅列出魯濱遜流落荒島所經(jīng)歷的事情,并嘗試以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其次,出示《魯濱遜漂流記》的目錄,組織學生將梗概內容與整本書的目錄進行對照,形成匹配對應關系,使學生了解故事梗概與整本書之間比例縮小的內在聯(lián)系,并能以微縮版骨架的形式再現(xiàn)整本書的內容。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學生已經(jīng)閱讀過《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的學情,一改純粹的閱讀理解,從表達和解構的角度,聚焦故事梗概,從內容層面感知梗概與整本書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在寫作意識中構建起梗概內容的基礎框架。
二、合理研制,在概括提煉中整合梗概板塊
故事梗概作為一篇相對獨立的有機體,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所有信息也應該有著統(tǒng)一的中心歸旨。這就意味著故事梗概也應該從整本書中遴選素材,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素材進行整體性把握和重組,在斟酌考量下形成主次關系,從而讓所有的素材和資源都各負其責,共同為揭示整本書的表達中心服務。
還以這個單元第一篇課文《魯濱遜漂流記》的梗概部分為例,作者在提煉了整本書情節(jié)發(fā)展的相關信息后,對各個不同的板塊進行了合理的對比、辨析,研制出契合梗概需要的素材。鑒于此,教師可以相機設置教學流程。首先,依托上述教學中對流落荒島事情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梗概中梳理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脈絡:流落荒島—搭建住所—馴養(yǎng)野羊—播種糧食—救星期五—奪船回國;其次,借助標題回顧梗概內容,借助本冊第一單元所積累的分清主次的閱讀方法,回歸故事梗概,從而在對比辨析中發(fā)現(xiàn),作者在撰寫梗概時重點詳寫了“搭建住所”“馴養(yǎng)野羊”“播種糧食”的部分,而相對略寫了“流落荒島”“救星期五”“奪船回國”的部分;再次,在學生“知其然”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故事梗概部分,并進行思考:撰寫梗概時,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設置?作者是憑什么進行這樣的謀篇布局的?如此,將梗概的內容回送到整本書中,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了故事梗概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梗概創(chuàng)作的基本結構,同時將梗概投射到整本書中,形成了標題板塊、梗概內容和整本書閱讀“三位一體”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撰寫梗概之前,形成了基本的內容意識和板塊雛形。
三、關注人物,在把握核心中凸顯多元品質
撰寫名著整本書的故事梗概,除了要合理地選擇故事情節(jié)、研制板塊結構之外,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這樣才能在撰寫梗概的過程中保持原著小說中人物的精神特質。
以這個單元的略讀課文《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為例,課文節(jié)選的是整本書的開頭部分,講述了小男孩尼爾斯變成了小狐仙,身體變小了,由于之前調皮、淘氣,欺負過很多的小動物,現(xiàn)在遭到了這些小動物的回擊。作為這個單元中的略讀課文,教師切不可將教學僅僅停留在“了解一本書”的層面上,而是要先從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選內容中,對整本書的主人公的特點進行初步觸摸,著力引導學生關注小動物對變小之后的尼爾斯的態(tài)度,猜想尼爾斯之前對待這些小動物的態(tài)度,并體悟主人公尼爾斯淘氣、頑皮的一面。
事實上,經(jīng)典名著中每一個人物都不應該是單調且機械的,而是呈現(xiàn)出多維化、立體化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節(jié)選內容的基礎上,拓展《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正式旅行過程中的一段經(jīng)歷,引導學生緊扣人物的具體言行,在原本淘氣、調皮的人物設定中,對人物展開全新維度的解讀,從而發(fā)現(xiàn)尼爾斯在旅行過程中聰明機智、勇敢果斷的特征。在基本把握了人物特點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撰寫梗概時,就可以積極而藝術化地處理素材,要求學生將課文中的節(jié)選內容改寫成一篇不超過150字的濃縮版文字。這樣的練習,就是對單元習作寫故事梗概的初步訓練。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從第一篇課文中學習羅列標題、板塊和框架的方法外,還應要求學生在素材選擇和加工時,充分凸顯主人公尼爾斯調皮與淘氣的特點。比如,描寫小男孩遭遇小動物們反擊時,很多學生就會習慣成自然地將視角聚焦在這些小動物身上,對尼爾斯的描寫就容易忽略。此時,教師就要組織學生思考并認識到尼爾斯是整本書的主人公,我們在寫故事梗概時,不能將主人公置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并引導學生對自己所描寫的內容進行修改,以凸顯文本的語言,強化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將故事梗概轉化成為彰顯人物特點的有效載體。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對待單元略讀課文的視角發(fā)生了改變,不僅將其作為學生閱讀感知的資源,同時視為訓練學生習作表達的重要載體。這就為落實單元表達層面的語文要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錘煉語言,在斟酌品析中展現(xiàn)語言特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關注語言,能夠學以致用。因此,不管是單元中的文本內容,還是“語文園地”中的訓練或是習作板塊,都應將關注語言作為教學的重頭戲。
在撰寫故事梗概時,很多學生容易陷入寫流水賬的怪圈中,導致語言缺乏應有的力度和質感。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延續(xù)著原本語言表達的風格,讓故事梗概不僅僅成為整本書內容和結構的濃縮,更成為人物特點和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以這個單元的第二篇略讀課文為例,這篇課文是馬克·吐溫的經(jīng)典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節(jié)選,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語言表達風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句“在孩子們回來后的半個小時,鎮(zhèn)上的人排著隊來到撒切爾法官家,摟著兩個獲救的孩子又親又吻,同時還使勁握住撒切爾太太的手,滿肚子的話想說又說不出,淚水如雨,灑了一地”中,提煉出“淚水如雨”“灑了一地”等詞,感受作者夸張的表達手法;從“ 整個小鎮(zhèn)燈火通明,誰也沒有再回去睡覺。這是這個小鎮(zhèn)前所未有的最輝煌的一個夜晚”與“ 到了晚上,鎮(zhèn)上停止了一切活動,整個小鎮(zhèn)被蒙上了悲傷與凄慘的陰影”中感受作者對比性表達的特點……之后,在引導學生嘗試給《湯姆·索亞歷險記》撰寫梗概時,教師就可以關注作者所采用的表達手法和語言風格,鼓勵學生在梗概中還原、凸顯原著的創(chuàng)作構思。比如,這本書雖然題目是“湯姆·索亞歷險記”,但還有一個與湯姆·索亞隨時相伴的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以雙線并進的方式來寫梗概故事,并努力嘗試以對比的手法來關注文本內容。這樣,不僅有效地再現(xiàn)了整本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順應了作者的表達思路和創(chuàng)作構思,使得故事梗概成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之初的構思雛形。
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思維從原本的內容素材維度,轉向了對整本書中作者表達結構、表達方法和表達語言的關注,使學生的思維有了較大的質變和提升,形成了巧妙的認知體悟,使得故事梗概不再是學生隨心所欲的內容,而是他們努力還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的展現(xiàn)。
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設置呈現(xiàn)出鮮明的整體性原則,閱讀與表達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彼此照應、相互關聯(lián)的特征。教師不能人為地割裂語文要素閱讀與表達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各自為政的教學尷尬。只有借助語文要素這根紐帶,打通單元讀與寫之間的通道,才能夠抓住單元教學的命脈,更好地推動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化遷移。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