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紅
內容摘要: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與信息媒介,因此成為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致力于提升全體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而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要通過閱讀教學積累語言、豐富文化、發(fā)展思維、積淀語感,并通過閱讀教學學習寫作,增強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文素養(yǎng) 途徑
閱讀就是借助文本的語言文字,從中獲取諸多信息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認識世界的豐富多彩,發(fā)展自己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享受審美體驗,接受某種熏陶與教育,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要傾吐,當然要有傾吐的東西,腹內空空,怎么吐都吐不出東西來,所以,吸收存納唯一好辦法。對于閱讀來說,吸收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積累語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語言的學習,學生的基礎不是零,因為學生上學前就能夠很熟練地應用口頭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了,但文字的學習就不是這樣了,他們雖然在上學前認識一些簡單的文字,但對其音形義的準確把握還是很淺薄的。語言先于文字,它是文字產(chǎn)生的基礎,也是文字就像的基礎,文字屬于書面語言的范疇,學生的口頭語言為他們學習書面的文字有非常大的幫助。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集中識字,在生字教學中拓展語言,還要在規(guī)范化的語言文本中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規(guī)范文本不僅指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還包括經(jīng)典的文言文。語言文字的積累,方法多樣又靈活,其中,識字教學中除了按照漢子造字中的象形、會意、指示、形聲等方法外,還有拼音識字法、換偏旁法、形近字比較法,生活識字法、隨文識字法等,教師都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所處的學段選擇最佳方法進行教學的。當然,語言文字的積累光靠識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識字工程中,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語言文字的應用,比如,用生字進行拓展性的說話訓練,用一組詞進行寫話訓練。比如背誦課文,積累語言也是非常好的方法。真正的閱讀教學,都是借助文本進行的,文章中不僅有需要識記的生字,需要學會的詞語,還有需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和語言習慣,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夸張句,又如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疑問句等。這些句子的學習就是在文本中感知、領悟后通過嘗試應用而積累的。識字量越大、詞匯越豐富,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就閱快越準越深,所以,語文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教材中課文熟讀成誦,還要鼓勵學生課外大量閱讀,最起碼要把標準中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篇目讀完,完成標準規(guī)定的最低閱讀量,還要鼓勵學生不光學習規(guī)范的文本語言,還需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學習他們的鄉(xiāng)言土語,感受他們的表達情趣,以此拓展自己的語言積累渠道,豐富自己的積累,絕不能在推行普通話的時代,鄙視方言,鄙視鄉(xiāng)村人的語言方式與語言應用技巧,要在他們的淳樸表達中感知語言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及其語言應用的靈活性。
二.在閱讀中豐富文化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傳承者。人類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許多文明,形成了許多不朽的燦爛文化,這些燦爛文化,一是靠口頭語言代代相傳,一是靠文字永遠留存并不斷傳承。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獨特的語言文字,漢語是在我國是應用人數(shù)做多的語言,所以,我們的民族以漢語為主體,包容少數(shù)民族語言。要毀掉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方式摧毀他的民族語言。語言一旦摧毀,文化就沒有傳承了,文化斷裂了,一切就不復存在了。漢語是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它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熱愛漢語,就是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熱愛愛人民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就是通過閱讀,借助語言文字來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經(jīng)典的文章,傳承的不僅僅是故事,不僅僅是風土人情,還有深厚多元的民族思想、民族創(chuàng)造、民族價值。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語言這個交際工具,還能夠讓學生體驗人文情懷。它的人文情懷說到底就是文化的熏陶。我們在愛的關懷中學會愛己愛人,在恨的情境中明辨是非,除惡揚善,促進人類文明。我們在閱讀中,不僅認識了自己,還認識了古今中外,提高著自身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精神成長。小學閱讀教學,不是要我們專門進行文化教育,而是透過文本的閱讀,在一點一點的感知中了解文化、理解文化,自覺不自覺地傳承文化。文化是附在語言文字中的,我們通過閱讀所得到的體驗,常常不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是語言文字里蘊含的某種文化,比如,我們?yōu)槭裁撮喿x后會哭泣、會憤慨、會大笑、會激動、會熱血澎湃?是因為那里的人物與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久存著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起到了催化作用,而我們的價值觀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長期的閱讀或者生活中得到的,這種價值觀的真諦是一種文化。小學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或者思想教育,重點落在文化的感知與領悟上。因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有文化意識,有文化傳承的責任。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開拓學生視野,寬廣學生胸懷,促使學生提升思想修養(yǎng)與審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在閱讀中發(fā)展思維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語言,而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即沒有思維也就沒有語言,語言是思維的結果,所以閱讀教學要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發(fā)展思維,只有思維高度發(fā)展了,語言才能隨之高度發(fā)展。思維是大腦活動的心智反映,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始于客觀事實與客觀形象,比如,面對自然中的景物,大腦就會在自然景物的刺激下活動起來,思考“這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從何而來”、“有什么作用”之類的十萬個為什么。這種發(fā)問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先天的屬于生物本能,后天是有意培養(yǎng)下的結果。因此,發(fā)展思維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但凡語文學得好的人,思維能力都比較強,因為,思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語言,語言是語文的特質屬性,因此,課程標準說語文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無怪乎人們常說“人生聰敏識字始”。閱讀文本的產(chǎn)生,是思維驅動下的語言結果,作者描寫的、敘述的、說明的、議論的,都是作者的所見、所想、所感,是思維過程的展示,有經(jīng)驗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常常問學生:課文寫了什么?這個問題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它能引領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而文章內容常常不是一個點,而是許多點連成的一條線,一條線線統(tǒng)領下的面,只有把點找出來,形成線,把線上的東西構成面,才能對文章內容有全面的了解。這就是思維活動。有經(jīng)驗的老師還會追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呢?這個問題就是透過內容的深層思考,我們稱之為理性思考。這種思考揭示的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如果說“寫了什么”是形象思維,那么,“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就是抽象思維,而這兩種思維就是思維的一對翅膀,這一對翅膀煽動起來,思維才能飛翔。因此,閱讀教學要借助語言發(fā)展思維,反過來要借助思維發(fā)展語言。問題教學法之所以成為各個學科教學的母法,就是因為它是開啟思維活動的閘門,又是促進思維活動的驅動器,只有思維活躍起來,教學工作才能有效推進?!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學與思的關系,突出了積極思維在學習中重要性。當然,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屬性,語文教學不是囊括百科的問題解答,它要解決的是語文問題,而語文問題主要還是語言問題、文化問題,要用思維推動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理解,用思維推動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切莫過多的糾纏于其他學科的一些關乎科學的問題,要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語文的道路上運行。
四.在閱讀中培養(yǎng)語感
語言具有模糊性和多樣性以及靈活性等特點,所以,它常常是教師講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比如一個“紅”字,本義是色彩的表達,還有許多引申義,其中“紅遍全球”就是某種現(xiàn)象的表述,也有心緒的表達,如“心中紅火燃燒”,等等。再比如,一個“愛”字,到底是淡淡的愁緒,還是濃濃的快意,還是切膚的感受,需要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去體驗。所有這些,就是語感,即對語言的直接而又敏捷的感悟。這些感悟,是老師無法給學生教會的,只有學生閱讀的多了,對生活的體驗深了,才會增強這種感悟能力,也就是說,語感是教不會的,它是閱讀與生活積淀中自然生發(fā)的。閱讀教學中,同樣一句話,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讀法,這說明他們對句子中的詞語有不同的感知,即語感內容不同。比如“我看見他笑?!边@句簡短的話語,有的同學重音讀“我”,強調生發(fā)行為的主體是“我”,即“我”發(fā)現(xiàn)了“他笑”這一現(xiàn)象;有的學生重音朗讀的是“看見”,強調的是“我”的行為方式“看見”;有的學生重音朗讀的是“他”,強調的對象是“他”,說明“笑”的對象是誰;有的學生重音讀“笑”,強調“他”的情態(tài)。這種語感,就是生活體驗所得的。閱讀教學中,有經(jīng)驗的老師常常通過朗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一字一詞總關情!教師在朗讀中,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強調關鍵詞語,理解詞語的內涵,這就是語感訓練的好方式。
語文素養(yǎng)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閱讀教學要在每個節(jié)點上選擇重點內容,螺旋式的推進。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