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艷峰劉詠梅馮會穎李艷華孟 林
(承德市中心醫(yī)院,河北 承德067000)
腹瀉為兒科多發(fā)疾病類型,發(fā)病初期易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次數(shù)增多,加之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可導致病情加劇,甚至造成脫水、胃腸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fā)生腸穿孔[1?3]。微生態(tài)制劑為腹瀉常用治療措施,可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及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腸道功能,恢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4?5]。同時,腹瀉可造成體內(nèi)鋅值降低及鋅吸收障礙,而該元素可維持小腸上皮細胞結構及功能,故補鋅對促使本病良好轉歸具有重要意義[6?7]。
近年來,中醫(yī)在兒童腹瀉輔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得到普遍關注,將其歸屬于“泄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與運化不暢、脾胃虛弱關系密切,故治療時應注重益氣化濕、健脾和胃,而參苓白術散有調(diào)和脾胃、補虛除濕等功效[8?9]。因此,本研究考察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微生態(tài)療法、鋅劑對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 年2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于承德市中心醫(yī)院的112 例腹瀉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6 例,2 組一般資料見表1,可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0014)。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n=56)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n=56)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10]中的腹瀉診斷標準;(2)每天腹瀉次數(shù)≥3 次;(3)病程≥2 d;(4)年齡<6 歲;(5)納入研究前1 周內(nèi)未采取其他止瀉藥物;(6)患者家屬了解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腸道功能性疾病、腸道器質性病變;(2)合并腎肝等臟器器質性病變;(3)過敏體質,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具有過敏史;(4)合并營養(yǎng)不良;(5)合并免疫缺陷;(6)合并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代謝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病變;(7)合并重度脫水或嘔吐,無法口服用藥。
1.3 治療手段 2 組均給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補液等常規(guī)干預。對照組給予微生態(tài)療法、鋅劑,包括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嚼服或碾碎后與食物同服,1 歲以下每天2 次,每次0.5 g,而1 歲以上每天2 次,每次1 g;甘草鋅(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317),1歲以下每天1 次,每次10 mg,而1 歲以上每次20 mg,每天1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參苓白術散,組方藥材砂仁3 g、桔梗5 g、蓮子肉5 g、薏苡仁5 g、白扁豆5 g、陳皮9 g、甘草9 g、山藥9 g、白術9 g、茯苓10 g、人參10 g,濕熱者加黃連9 g,食滯者加山楂9 g,腹痛者加肉桂6 g,水煎150 mL,每天1 劑,加適量紅糖后分2 次服用。2 組均連續(xù)治療。
1.4 療效評價 (1)顯效,治療3 d 內(nèi)每天大便次數(shù)少于3 次,大便性狀正常,發(fā)熱等癥狀消失;(2)有效,治療5 d 內(nèi)每天大便次數(shù)少于4 次,大便性狀基本正常,發(fā)熱等癥狀顯著改善;(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剩?[(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11]。
1.5 指標檢測 (1)癥狀改善情況,檢測大便次數(shù)正常(每天≤2 次)、大便性狀正常(非水狀或溏薄狀或稀薄狀)、腹痛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所需時間;(2)中醫(yī)證候評分,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評估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大便泄瀉、倦怠乏力,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 分[12];(3)血清指標、免疫功能指標,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各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血清在-80 ℃下保存,采用Bio?Rad550 型酶標儀(美國Bio?Rad 公司),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5?羥色胺(5?HT)、神經(jīng)肽Y(NPY)、活性肽(VIP)水平,F(xiàn)ACS Caliber 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D 公司)檢測細胞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4+/CD8+),AU5800 型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檢測體液免疫功能指標(IgA、IgG、IgM);(4)不良反應,包括皮疹、嗜睡、嘔吐、惡心,計算其發(fā)生率。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3.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經(jīng)Kolmogorov?Smirnov(K?S)法檢驗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符合者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癥狀改善情況 觀察組大便次數(shù)正常、大便性狀正常、腹痛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n=56)Tab.2 Comparison of symptom improvement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n=56)
表2 2 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n=56)Tab.2 Comparison of symptom improvement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n=56)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n=56]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se(%), n=56]
2.3 中醫(yī)證候評分 治療后,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n=56)Tab.4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 n=56)
表4 2 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n=56)Tab.4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 n=5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血清指標 治療后,2 組血清5?HT、VIP 水平降低(P<0.05),NPY 水平升高(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5。
表5 2 組血清指標比較(, n=56)Tab.5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表5 2 組血清指標比較(, n=56)Tab.5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5 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后,2 組IgA、IgG、IgM、CD3+、CD4+、CD4+/CD8+升高(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6。
表6 2 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n=56)Tab.6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表6 2 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n=56)Tab.6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5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6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n=56]Tab.7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se(%), n=56]
正常機體腸道中多種菌群構成微生態(tài)系統(tǒng),菌群數(shù)目自小腸至結腸逐漸增加,互相制約,維持腸道平衡,若腸道菌群失調(diào),則會造成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腸道通透性增加,故微生態(tài)療法在腹瀉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13]。同時,腹瀉發(fā)病與微量元素鋅丟失也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而該元素在加速腸黏膜再生、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補充其對提升腹瀉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14]。
腹瀉在中醫(yī)中屬“泄瀉”范疇,病機在于肝脾同居中焦,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若情志失調(diào),則肝郁氣滯,肝失疏泄,乘脾犯胃,脾失健運,氣機失調(diào),清濁不分而發(fā)?。?5]。參苓白術散是《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中的重要方劑,在脾虛濕盛泄瀉中具有重要作用,由白術、人參、茯苓等藥材組成,具有滲濕止瀉、益氣健脾等功效,主治胸脘脾悶、脾胃虛弱、食少便溏。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指標更高,中醫(yī)癥候評分更,表明在微生態(tài)療法、鋅劑基礎上加用參苓白術散可有效調(diào)節(jié)腹瀉患者免疫功能,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提高療效。參苓白術散中茯苓、白術、人參為君藥,能滲濕、健脾、益氣,并可增強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功能;蓮子肉、山藥有止瀉、益氣、健脾功效,而薏苡仁、白扁豆擅滲濕健脾,四者作為臣藥可強化君藥止瀉、扶正之功;砂仁功可行氣化滯、醒脾和胃;陳皮能調(diào)氣行滯;桔梗擅宣肺利氣,通調(diào)水道;甘草能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味藥材,全方溫燥得宜,藥性平和,可共奏滲濕止瀉、益氣健脾之功[16]。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可保護胃腸黏膜,抑制小腸平滑肌推進性蠕動,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并強化機體免疫力;桔梗中桔梗總苷能增加血液內(nèi)皮質酮等指標的水平;陳皮中橙皮苷、甲基橙皮苷具有維生素P 樣作用,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17]。
VIP 具備松弛胃底平滑肌等功能,可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促使水分及碳酸氫鹽分泌,影響胃腸黏膜黏液屏障修復與形成;NPY 在胃腸道中可結合于腸黏膜下神經(jīng)節(jié)周圍性乙酰轉移酶,對腸道蠕動予以抑制;5?HT 是分布于胃腸道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其能參與胃腸運動及胃腸分泌反射[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上述3 種指標的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進一步證實微生態(tài)制劑、鋅劑、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方案在治療腹瀉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另外,治療后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聯(lián)合用藥安全性可得到保證。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微生態(tài)療法、鋅劑治療腹瀉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而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