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雪群,劉美好,廖敏妍,曾國瓊,李雪紅
(佛山市高明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是骨科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多實施脊神經阻滯麻醉。但患者年齡、心理以及疾病等相關因素會對麻醉效果、手術效果以及術后康復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1-2]。圍術期護理是一種全面的、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術前、術中和術后護理服務,最大程度上保障手術過程順利,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F共選取40例手術患者,旨在進一步研究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選取40例在我院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脊神經阻滯麻醉,納入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用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5~78歲,平均(62.53±2.81)歲。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4~76歲,平均(62.32±2.78)歲。兩組的相關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組之間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予以環(huán)境干預,制定緊急干預措施。觀察組行圍術期護理干預:①術前:由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包括對患者病情和基本資料的評估,在了解患者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適宜的健康宣教方案。著重向患者介紹關于麻醉和手術的相關知識,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問,消除患者的顧慮,提高患者的手術依從性。②術中:進入手術室后,由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和手術團隊的臨床經驗,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術中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實時監(jiān)測,觀察切口情況,測量皮膚溫度,并監(jiān)測患者血流情況,做好腰圍保護,加強保暖。③術后:除常規(guī)術后護理和指導外,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tài)實施動態(tài)評估,并為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復指導。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觀察指標:①記錄比較兩組的術中躁動發(fā)生率;②記錄對比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感染+肺栓塞)發(fā)生率;③準確記錄并比較兩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評價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嚴重程度,評估時間是護理前(術前)、護理后(術后),使用的評估工具是視覺模擬量表(VAS)[3],量表的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和10分各表示無疼痛癥狀、嚴重疼痛,得分越低則說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輕。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和處理數據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是SPSS 17.0,t和均數±標準差分別用于檢驗、表示計量指標,卡方和例數/百分率分別用于檢驗、表示計數指標,P<0.05,說明數據之間的比較有顯著差異。
2.1 比較兩組的術中躁動發(fā)生率。觀察組的所有患者術中均未發(fā)生躁動;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術中發(fā)生躁動。χ2=4.444,P<0.05,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術中躁動發(fā)生率[n(%)]
2.2 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其中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00%,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兩組之間的數據比較,有顯著差異具備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3 比較兩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其中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3.24±0.18)d、(10.47±1.09)d,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05±0.13)d、(6.85±1.23)d,兩組的時間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d)
?
2.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相似,對照組護理前疼痛程度評分為(7.45±0.21)分,觀察組護理前疼痛程度評分為(7.48±0.56)分,評分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較護理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護理后的疼痛程度評分小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護理后疼痛程度評分為(4.88±0.52)分,觀察組護理后疼痛程度評分為(3.06±0.29)分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是一種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但受到麻醉和手術方法的影響,患者的術中生命體征波動較大,術后康復時間較長,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4]。
表4 護理前與護理后比較兩組的疼痛程度評分(±s,分)
表4 護理前與護理后比較兩組的疼痛程度評分(±s,分)
?
本文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的所有患者術中均未發(fā)生躁動,發(fā)生率為0;而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術中發(fā)生躁動,發(fā)生率為20%。χ2=4.444,P=0.035<0.05,存在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相似;護理后較護理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護理后的疼痛程度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其中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00%,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其中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3.24±0.18)d、(10.47±1.09)d,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05±0.13)d、(6.85±1.23)d。分析原因:常規(guī)護理是以往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方法,但常規(guī)護理只能做到基礎性的護理,且無法充分考慮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近年來,護理理念不斷優(yōu)化,護理方法也隨之不斷更新,圍手術期護理是圍繞著手術和患者制定的一套系統(tǒng)的護理模式,護理內容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后,各個時間段的護理內容均具備針對性,且體現出了護理工作的人性化特征。本研究顯示,經圍術期護理干預的患者術中躁動發(fā)生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這說明實施圍術期護理可提高麻醉和手術的安全性[5-6]。
綜上所述,將圍手術期護理應用在脊神經阻滯麻下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上可保障麻醉與手術的安全性,同時還能夠縮短患者術后康復與住院時間,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手術的有效性,故可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