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盧永軍通信作者,楊秀英
(重慶市江津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重慶 402289)
當機體組織損傷時,大腦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主觀感覺-疼痛。疼痛可涉及全身各組織、各細胞,導致疼痛的因素較多,例如炎癥、創(chuàng)傷、神經病變及內臟牽張等。臨床中可依據疼痛部位分為上肢痛、下肢痛、胸痛、盆腔痛、會陰痛、頜面部痛、頭痛等,疼痛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情況,還會對患者的中樞、內循環(huán)、消化、內分泌等系統(tǒng)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1]。急慢性頸肩腰腿疼痛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兩類,其一是保守治療,而保守治療包括外用藥、口服藥治療、理療、針灸、推拿等[2];另一種為有創(chuàng)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微創(chuàng)治療。中醫(yī)上針對疼痛的治療就包括針灸、耳穴療法;特別是耳穴療法對于緩解肩頸腰腿痛及癌性疼痛具有較好的效果,可改善組織炎性水腫,可對局部肌肉緊張過度進行松弛,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3]。本文旨在探索耳穴壓丸”法在頸肩腰腿疼痛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如下文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頸肩腰腿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選擇單雙號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具體資料呈現(xiàn)如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頸肩腰腿痛者;②VAS疼痛評分≥3分者;③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并執(zhí)行,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④18~70歲者。排除標準:①患者本人及家屬要求中途退出研究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心腦血管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④合并腰椎腫瘤者。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7~65歲,平均(35.48±5.11)歲,病程1~30 d,平均(15.37±3.78)d。根據疼痛部位分類,頸部疼痛、肩部疼痛、腰部疼痛、腿部疼痛分別12例、10例、7例、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7~67歲,平均(35.65±5.20)歲,病程1~29 d,平均(15.33±3.75)d。根據疼痛部位分類,頸部疼痛、肩部疼痛、腰部疼痛、腿部疼痛分別13例、10例、6例、6例。2組患者的資料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廠家: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每天2次,1次1粒。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耳穴壓丸治療,取患者的交感、神門穴位為主穴。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依次在耳廓上選取對應穴位區(qū),陽性反應點。對患者的耳穴進行常規(guī)消毒,將0.25 cm2方形膠布粘上王不留行并貼于耳穴上,用手指輕輕按壓,促使耳廓有脹痛、發(fā)熱反應。每天進行4次按壓,每次按壓時間控制在3 min。每2天更換1次貼,一個療程5次,療程間隔3天。
1.3 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經對應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疼痛評分、疼痛部位功能JOA評分。對于患者疼痛部位的功能采取JOA評分法,可分為主觀癥狀、臨床癥狀、③日常活動受限[4]。主觀癥狀(0~9分),腰背痛:無任何疼痛、偶爾輕微痛、頻發(fā)輕微痛、持續(xù)嚴重疼痛;腿痛:無任何疼痛、偶爾輕微痛、頻發(fā)輕微痛、持續(xù)嚴重疼痛;步態(tài):正常、肌肉無力,步行距離≥500 m、步行<500 m,腿部出現(xiàn)無力、刺痛、步行<100 m,腿部出現(xiàn)無力、刺痛。②臨床體征(0~6分),直腿抬高試驗:正常、30°~70°、30°;感覺障礙:無、輕度障礙、顯著障礙;運動障礙:正常肌力、輕度無力、明顯無力;③日常活動受限:平臥翻身、站立、洗漱、前驅、坐位1 h左右(正常2;輕度受限1;明顯受限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實施SPSS 22.0軟件統(tǒng)計學處理,當P<0.05時代表統(tǒng)計存在差異。
1.5 療效判定。2組患者經對應治療后的疼痛情況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具體如下:痊愈:經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局部功能完全恢復。顯效:經治療后,疼痛顯著緩解,局部功能基本恢復。有效:經治療后,疼痛情況減輕,局部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未達到痊愈、顯效、有效標準,甚至疼痛加劇。總有效率=痊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數×100%。
2.1 對比2組的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經耳穴壓丸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2組的臨床療效(n,%)
2.2 對比2組的VAS疼痛評分、疼痛功能部位JOA評分。觀察組患者經耳穴壓丸治療的VAS疼痛評分、疼痛功能部位JOA評分均比較對照組各項數據有優(yōu)勢,P<0.05,如表2所示。
表2 對比2組的VAS疼痛評分、疼痛功能部位JOA評分(±s)
表2 對比2組的VAS疼痛評分、疼痛功能部位JOA評分(±s)
?
疼痛是臨床中常見病、多發(fā)病,中醫(yī)學認為疼痛屬于“痹癥”范疇,疼痛常伴隨精神抑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5],對于患者本人及家屬造成極大的精神負擔。當疼痛持續(xù)無法得到緩解時,會導致患者感到無助甚至對于生活失去信心[6]。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慢性疼痛還會增加患者的負面情緒及自殺的概率,其中我國的慢性疼痛患者可高達2億,從當今的情況來看,疼痛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降低人類生活質量及勞動力的最直接因素[7]。
有研究表明,通過“耳穴壓丸”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中醫(yī)學認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血氣皆上于面走空窮,精陽之氣,上走目而為睛,別氣走于耳而為聽”,手足三陽經過耳,耳穴與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具有密切關聯(lián),是溝通機體表里、局部整體聯(lián)系的關鍵部位,耳受臟腑經氣的榮養(yǎng),當全身臟腑經絡有疾,可反映于耳,因此可對耳部穴位進行刺激從而疏通患者的經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養(yǎng)血益氣,從而治療疾病。西醫(yī)理論認為,耳廓由脂肪、軟骨及結締組織構成,耳廓的神經感受器十分豐富,當對耳穴進行按壓時,可興奮各層次的感受器,從而調節(jié)全身各個臟器[8],不僅如此,耳穴可以對機體內的抗痛系統(tǒng)進行激活,可穩(wěn)定外周血中皮質醇的含量,可刺激機體內啡肽水平提升,可提升機體疼痛閾值,抑制交感神經及疼痛的應激反應??偠灾?,耳穴可通過神經-體液途徑調控中樞系統(tǒng),從而緩解疼痛情況[9]。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經耳穴壓丸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VAS疼痛評分、疼痛功能部位JOA評分均比較對照組各項數據有優(yōu)勢,P<0.05,說明通過對頸肩腰腿疼痛患者采取耳穴壓丸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可明顯緩解患者腰腿疼痛的情況,提高患處的局部功能。張玉[10]也在《耳穴壓豆聯(lián)合活血治傷散涂擦對腰椎爆裂性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一文中表明,通過對腰椎疼痛患者采取耳穴壓豆治療是有顯著效果的,耳穴按壓治療方便可行,且取穴少,具有確切的療效,成本較低,也能避免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患者更易接受。
總而言之,耳穴壓丸法在頸肩腰腿疼痛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簡便效廉,無副作用,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