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晴,惠 夏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麻醉科,江蘇 無錫 214062)
乳腺癌是目前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對于無法進行保乳術的患者多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這種標準術式,術后鎮(zhèn)痛多采用經靜脈患者自控鎮(zhèn)痛(PCIA),但術后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過度鎮(zhèn)靜等現(xiàn)象。我院發(fā)現(xiàn),超聲引導下椎板阻滯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鎮(zhèn)痛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且副作用極小[1]。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60 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0~69 歲,體重50~75 kg,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實驗組術畢采用超聲引導下椎板阻滯鎮(zhèn)痛,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PCIA鎮(zhèn)痛。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ASA Ⅰ-Ⅱ級;②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嚴重基礎疾病,術前相關輔助檢查均無明顯異常;③術前及近期未使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④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進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⑤所有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及自身免疫性疾??;②存在精神病史和認知功能障礙或近期服用過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者;③出凝血功能異常、局部皮膚感染等不適合穿刺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照組術畢連接PCIA鎮(zhèn)痛,實驗組術畢翻側臥位在超聲引導下行椎板阻滯,具體操作方式:高頻探頭下在棘突旁5~6 cm處找到T4的肋骨,從外往內滑動探頭,看到橫圖的顯影后繼續(xù)往內側滑動探頭,即可看到脊柱椎板的圖像,為一扁平狀的連續(xù)強回聲結構,期間可以見到有規(guī)律的“凹口”,此時平面內進針,調整穿刺針向頭端或者尾端微移,直到穿刺針尖接觸椎板即注射0.3%甲磺酸羅哌卡因30 mL,局麻藥注射過程中間斷抽吸,如遇阻力可將針退回1 mm再繼續(xù)嘗試[2-3]。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例麻醉蘇醒時間,于術前訪視時(T1)、術后24 h(T2)、術后 48 h(T3)進行Qo R-40評分[包括:身體舒適度(12項)、情緒狀態(tài)(9 項)、自理能力(5 項)、心理支持(7 項)、疼痛(7 項),每個問題5 分。最高值200 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恢復狀態(tài)越好。];分別于拔管后半小時(T4)、術后4 h(T5)、8 h(T6)、24 h(T7)、48 h(T8)進行NRS評分,范圍為 0~10 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嚴重[4]。記錄不良反應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如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手術時間、蘇醒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一般資料的比較( ±s,n=30)
表1 一般資料的比較( ±s,n=30)
組別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 手術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實驗組 54.06±6.80 159.63±3.81 55.83±6.20 114.50±10.61 15.23±3.51對照組 55.83±8.57 158.10±3.64 55.57±7.21 111.67±10.11 15.17±3.82 t-0.884 1.593 0.153 1.058 0.070 P 0.381 0.117 0.879 0.294 0.944
2.2 各時間段Qo R-40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Qo R-40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Qo R-40評分高于對照組Qo R-40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主要存在于身體舒適度12項內。(表2)
表2 各時間段Qo R-40評分比較(±s,n=30)
表2 各時間段Qo R-40評分比較(±s,n=30)
組別 T1 T2 T3實驗組 174.30±5.64 168.37±3.50 167.90±3.58對照組 173.90±4.68 139.80±3.98 145.83±3.97 t 0.299 29.465 22.608 P 0.766 <0.01 <0.01
2.3 術后NRS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各時間段NRS評分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術后NRS評分比較(±s,n=30)
表3 術后NRS評分比較(±s,n=30)
組別 T4 T5 T6 T7 T8實驗組 0.20±0.40 0.50±0.57 0.40±0.49 0.33±0.47 0.20±0.40對照組 0.37±0.49 0.53±0.62 0.40±0.49 0.30±0.46 0.13±0.34 t-1.433 -0.215 0.000 0.273 0.684 P 0.157 0.831 1.000 0.786 0.497
2.4 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僅有2 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及頭暈癥狀,而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高達21 例,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452,P<0.01)。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因摘除乳房及手術切口較大,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壓力[5],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和社交能力[6]。而術后給予此類病人大劑量止痛劑尤其是阿片類藥物后易出現(xiàn)呼吸抑制、惡心嘔吐、頭暈頭昏多種不良反應,非常不利于患者的加速康復[7]。
隨著超聲技術在神經阻滯中的廣泛應用,椎板阻滯也更多地應用于臨床[4],局麻藥注入椎板后,能由小關節(jié)前方的疏松組織向前擴散,穿過肋橫突韌帶的內側孔抵達椎旁間隙[8-9]。其鎮(zhèn)痛效果,與傳統(tǒng)硬膜外鎮(zhèn)痛、椎旁阻滯以及PCIA的鎮(zhèn)痛效果相當[10],但在操作上更加簡單可靠,也更加安全,大大降低了呼吸抑制、氣胸、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提高了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11]。所以椎板阻滯在乳癌改良根治術后鎮(zhèn)痛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