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苗
加州灣鼠海豚——在漁網(wǎng)與花膠走私間掙扎
1985 年3 月,當人們在爭論是否將加州神鷲全部捕捉時,在南方不遠的加利福尼亞灣,科學家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加州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 )標本。在那3 個月里,他們在捕魚用的流刺網(wǎng)中,發(fā)現(xiàn)了13 具被纏住的尸體。
當被捕捉石首魚和蝦類用的流刺網(wǎng)纏上,加州灣鼠海豚會被困在水下,掙扎直到溺斃。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家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加以阻止,這種誤捕可能會在人類了解這種物種前就致其滅絕。據(jù)估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年可能有90 頭加州灣鼠海豚死在流刺網(wǎng)上。
1997 年,人們第一次對這個物種進行精確統(tǒng)計,共發(fā)現(xiàn)567 頭個體。隨后20 年,這個數(shù)字不斷減小,2018 年夏天僅記錄到6 頭,估計幸存?zhèn)€體10 ?22 頭。
誤殺鼠海豚的流刺網(wǎng),原本對準的目標之一是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 )。它們的巨大魚鰾被走私到地球另一端,制成花膠,因許多人迷信的美容和壯陽功效而價值不菲。由于過度捕撈,這種石首魚如今也極度瀕危。數(shù)量稀少使走私魚鰾的利潤不斷攀升,墨西哥的偷獵者1 天可以獲得超過11 萬美元的收入,甚至超過了走私毒品。
從1993 年開始,墨西哥政府和一些國際組織推動了多個保護項目。例如2008 年開始的“加州灣鼠海豚物種保護行動計劃”,通過提供補貼、幫助創(chuàng)業(yè)等方式,鼓勵漁民更換不會傷害鼠海豚的捕魚工具、避開棲息地,但由于經(jīng)驗和資金不足、當?shù)厝艘蕾嚥遏~為生,項目推進障礙重重。2013 年時總捕魚量甚至比20 世紀90 年代更多,保護區(qū)域中的非法捕撈也未能根絕。2017 年,墨西哥政府宣布永久禁用流刺網(wǎng),賠償漁民的損失,并通過海軍力量移除漁網(wǎng)。但花膠走私的高昂利潤,讓偷獵者不惜與執(zhí)法人員暴力對抗,而加州灣鼠海豚仍舊被流刺網(wǎng)誤傷。
非法捕撈屢禁不止,加州灣鼠海豚復育國際委員會只好嘗試將它們轉(zhuǎn)移到海灣中的人工設(shè)施里。然而,即使有周密的準備,捕獲進人工設(shè)施里的2 頭鼠海豚還是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應激反應,在被放走之后,1 頭老年雌性甚至還因此死亡。團隊最終決定,無限期擱置捕捉轉(zhuǎn)移計劃。
2020 年,加州灣鼠海豚仍在滅絕的邊緣掙扎。盡管多年的保育措施可能推遲了滅絕的到來,但在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它們的未來并不光明。
海南長臂猿——在扎實的保護里逐步向前
2015 年12 月6 日, 在某群海南長臂猿(Nomascushainanus )生活的山坡上,架起了2 座繩橋,這是保護者們?yōu)榱藥椭L臂猿穿過被山體滑坡撕裂的森林而搭建的。也正是這些人的努力,為滅絕邊緣的海南長臂猿,開辟出了一條通向生機的小路。
1950 年, 海南長臂猿還被稱為黑冠長臂猿海南亞種,超過2 000 只個體生活在海南島各處總共86 萬公頃棲息地中。然而,伐木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周邊的狩獵活動,都威脅著長臂猿的生存。1985年,它們的數(shù)量足足減少了99%,棲息地也只剩下2 處,面積減少了3/4。盡管成立了保護區(qū),1993年后也不再有長臂猿被獵殺,但要將一個物種從滅絕邊緣挽救回來并不容易,科學界甚至一度認為它們已經(jīng)滅絕。
2003 年10 月,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發(fā)起了一次全面調(diào)查,記錄到海南長臂猿有2 個群體,總共13 個個體。確認仍有一絲希望,更全面的保育措施得以展開。保護區(qū)組織了2 支監(jiān)測隊伍,持續(xù)跟蹤僅存的2 群海南長臂猿;聘請周圍的居民參與長臂猿監(jiān)測,讓過去可能獵殺長臂猿的人成為了它們的貼身護衛(wèi)。另一方面,長臂猿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十年樹木,擴展棲息地必須早做打算。2004 年,保護工作者在當?shù)亟⒚缙?,培育長臂猿的食源植物,為恢復森林準備樹苗;之后3 年,這里種植了上萬棵樹木,恢復了150公頃森林——而今,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接近500 公頃。
2019 年底,一對雌雄長臂猿先后移動到了已知棲息范圍之外約8 千米處,可能會建立一個新的家庭群。這是多年以來,海南長臂猿第一次回到更適合它們的低海拔棲息地。如今海南長臂猿也只有33 只,但卻是全部19 種長臂猿中唯一數(shù)量穩(wěn)定的。
海南長臂猿現(xiàn)在的道路,就像那條只有13 毫米寬的繩橋一樣——依然狹窄,但是靈活的它們已經(jīng)能夠穩(wěn)健地走在上面了。5 年前在山體滑坡區(qū)域中種下的樹苗,現(xiàn)在都已枝繁葉茂。也許不久的將來,即便不再依賴狹窄繩橋,長臂猿也能在曠闊的樹冠中自由移動。
如何阻止物種滅絕,從來沒有單一的答案,每個瀕危物種都面臨著各不相同的困境。
2010 年,聯(lián)合國締約方大會在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制定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列出了2020 年之前需要實現(xiàn)的20 項目標,包括防止已知物種滅絕、恢復至少15% 退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魚群得到可持續(xù)的合法管理與捕撈等。令人沮喪的是,2020 年行將結(jié)束時,這些目標無一完全實現(xiàn)。
好在,行動應該還不會太晚。走入新世紀的第3 個10 年,人類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條路上,大量缺乏保育措施的物種難逃黑暗命運;而另一條路上,就像加州神鷲、海南長臂猿和仍在掙扎的加州灣鼠海豚,世界各地暫時取得的小小勝利昭示著,只要更多的努力,也許就能將它們和我們一起引向光明。
IUCN 紅色名錄中的6 811 個極危物種,仍在等著人類和它們一起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