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 石鋒 徐亞娟
1張家港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215600;2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215600
精神分裂癥病程長,易于復發(fā),致殘率高,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加重其經(jīng)濟負擔〔1〕。我國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為0.49%~0.78%。雖然抗精神分裂癥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但其不能夠重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生活等,甚至會在長期用藥過程中加劇患者的心理負擔〔2〕。依據(jù)精神分裂癥患者特點、癥狀,在基礎用藥的同時給予家庭參與式護理,確保家屬在護理工作中的參與度,給予其支持、關懷,可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改善其癥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能力。本研究將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應用到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探討其應用效果。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選取張家港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9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方式分組,觀察組45例、對照組44例。對照組男、女各22例,年齡25~58歲,平均(41.52±2.48)歲;病程1~7年,平均(4.32±1.04)年。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3~60歲,平均(41.54±2.55)歲;病程2~6年,平均(4.31±0.67)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②年齡18~60歲;③生活可自理,有家屬陪同;④患者均簽署協(xié)議,自愿參與配合。排除標準:①智力發(fā)育遲緩者,②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③認知功能、智力障礙者,④曾服用乙醇,有濫用藥物史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開展基礎性宣教、用藥指導,并與患者溝通,疏導患者的心理問題。觀察組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詳細告知患者護理目的、作用、要求,按照要求制定患者訪視檔案,內含患者資料、精神狀態(tài)、依從性、家庭情況、溝通交流情況等。具體實施方法:①集體式家庭教育:以電話、書面形式通知患者家屬,邀請其至社區(qū)精神病防治站,安排專業(yè)人員開展集體授課,每月1次,每次2 h。向患者家屬普及疾病防治、家庭監(jiān)護相關知識,介紹精神分裂癥特點、治療方法;邀請病情控制較好的患者分享自身經(jīng)驗,對其他患者進行鼓勵,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呼吁家屬參與進來,共同對抗精神分裂癥;耐心引導家屬,避免出現(xiàn)煩躁、焦慮情緒,提醒其切勿批評患者,增強患者的獨立性;當患者病情好轉后,家屬以正確的心態(tài)與患者溝通、交流,接納患者,不斷提高其事情應對、處理能力。②家庭干預:安排專業(yè)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家庭訪視,每月1次,隨訪1年。參考院外治療手冊,評估患者的治療及用藥情況,主動詢問患者在治療期間遇到的困難及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呼吁其參與院外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確保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應對該病。③生活技能訓練:培養(yǎng)患者的基礎生活技能,使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保持獨立,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戒煙酒及不良嗜好,指導家屬適當監(jiān)督患者,主動關懷、鼓勵患者,讓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④學習及社交技能訓練:家庭成員視患者喜好,每天提醒其散步、做操、看書、讀報、觀看電視節(jié)目等,陪同患者參與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治療氛圍。⑤心理指導:護理期間,提醒家屬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耐心傾聽患者的想法、訴求,給予尊重,增強患者的歸屬感。同時,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疏解患者的焦慮等不良情緒。
①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4〕:該量表包含焦慮憂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敵對猜疑5個因子,共18項,總分18~126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②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價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SDS評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指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③家庭親密度:采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6〕評價兩組患者的家庭親密度,該量表包含30個關于家庭關系和活動的問題,單項分值1~5分,分值與家庭親密度呈正相關。④生活質量:應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7〕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價項目包括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每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高。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接近,觀察組為(45.32±2.12)分,對照組為(45.31±2.14)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22,P>0.05);護理后,觀察組BPRS評分為(20.21±1.43)分,對照組為(25.56±1.31)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392,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均P<0.05),同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比護理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況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ACESⅡ-CV評分觀察組(64.32±2.51)分,對照組(64.65±2.39)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35,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ACESⅡ-CV評分(135.21±4.42)分比對照組(121.53±4.23)分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912,P<0.05)。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在精神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較常見,是一種慢性、嚴重的精神障礙,包括個人的感知覺、情感與行為異?!?〕?;疾『螅颊呔癞惓?,影響正常的社會溝通交流及生活工作與生活質量。當前,該疾病發(fā)病逐漸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一旦發(fā)病,會對患者行為、情感、思維邏輯、感覺等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該病病程長,約50%的患者因精神異常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雖說精神分裂癥難以治愈,但經(jīng)科學治療能夠得到有效控制〔9〕。WHO數(shù)據(jù)顯示〔10〕,在全世界范圍內,精神分裂癥患者多達2 300萬人,終生患病率3.8‰~8.4‰。9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15~55歲發(fā)病,男女患病率基本相等,男性發(fā)病時間略早。研究證實,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整體預后比男性好〔11〕。精神分裂癥特點決定了其易于復發(fā),嚴重威脅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
當前,精神分裂癥患者以住院藥物治療為主,在這一環(huán)境背景下,患者的活動受限,僅在固定區(qū)域內活動,難免出現(xiàn)緊張、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其生活質量、社會功能下降,對疾病控制和治療非常不利〔12〕。因此,治療過程中,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既往常規(guī)護理干預內容、方法過于單一,忽略了家屬在精神分裂癥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導致患者在飲食、用藥、運動等方面監(jiān)護不足,有效性不強,很難達到預期護理效果,影響患者康復。現(xiàn)如今,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逐漸替代常規(guī)護理干預被應用到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效果顯著。在患者家庭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家屬的作用不容小窺,其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朝夕相處,為其提供長期照料和監(jiān)護,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緒狀態(tài)、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研究指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家庭參與式護理,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使其社會功能盡快恢復〔13〕。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使患者感受到了來自家庭成員的關心,能夠幫助其減輕壓力,克服不良情緒,盡快恢復健康。
精神分裂癥患者處于隔離狀態(tài),生理、心理狀態(tài)不佳。家庭參與式護理強調家庭成員的作用,在家屬的幫助下,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藥物治療效果,確?;颊叩木?、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14〕。這一新型護理模式利于控制患者的情緒,間接保護其健康狀態(tài),提高家屬的護理參與度,對恢復有利。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時,強調以家庭為單位展開臨床護理,依托護理心理學原理、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制定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幫助患者樹立健康、自信的心態(tài),快速適應外部環(huán)境〔15〕。結果顯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不良情緒均得到了明顯改善,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依據(jù)精神分裂癥患者特點、癥狀,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臨床療效顯著,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不良情緒改善明顯,這對親密社會關系構建及生活質量提高非常有幫助,說明該護理模式有效性強。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