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娜 張鳳萍 李春秋 紀超 張翠芳 任宏濤 馮育輝
(唐山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患者常表現為短暫性失語、癱瘓、感覺障礙,具有起病急驟、發(fā)作時間較短、無后遺癥等特點。表現通常僅持續(xù)幾分鐘,并在1 h內消失,往往不能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TIA最常見原因為各種栓子或血栓導致的血流中斷或供血不足〔1,2〕。有研究顯示TIA是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的危險因素,TIA和腦梗死是缺血性腦損傷動態(tài)過程的不同階段,若未進行相關干預治療,患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為腦梗死,而TIA頻發(fā)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腦梗死的風險較高〔3,4〕。近年來,腦梗死死亡率較前逐漸增加,早期防治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可預防腦梗死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的康復和預后,降低死亡率。目前,TIA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西醫(yī)治療〔5〕,關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TIA多集中在中成藥物對TIA活血化瘀方面的治療,而針刺治療TIA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觀察促通拮抗針刺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療效和預后。
1.1對象 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唐山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TIA患者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訂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二級預防指南》的標準〔6〕:發(fā)作性局灶性癥狀,為短暫的、可逆的、局部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先兆證的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主癥:陣發(fā)性眩暈;發(fā)作性偏身麻木;短暫性言語謄澀;一過性偏身癱軟;暈厥發(fā)作;瞬時性視歧昏警。次癥:頭脹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哨;神情呆滯;倦息嗜睡;步履不正。中年以上患者,具有兩項主癥以上或1項主癥加上2項次癥或3項次癥。③入院時頭CT檢查除外顱內出血且排除與此次病損有關的責任病灶;④碘過敏試驗陰性;⑤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本次發(fā)病前3個月內曾有TIA、腦出血病史;②患有出血疾病及出血素質;③嚴重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低;④對針刺有暈針反應者;⑤未按規(guī)定完成接受促通拮抗針刺治療整個治療周期,資料不充足影響療效判斷者;⑥合并肝、腎、心血管及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⑦精神行為異常者;⑧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包括(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既往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犯罪血管(椎-基底動脈系統、頸內動脈系統)等。(2)CT灌注成像(CTPI)〔7〕:觀察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到峰值時間(TTP)、腦組織局部血容量(CBV)、血流量(CBF)等指標的改善情況。(3)總體療效指標:顯效:3 d內停止發(fā)作;有效:1 w內控制發(fā)作;無效:1 w后仍有發(fā)作或轉化為腦卒中。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不良反應觀察:①藥物過敏②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及白細胞計數增加等。
1.3治療方案 對照組: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口服1次/晚抗血小板聚集常規(guī)治療,共30 d。治療組:(1)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口服1次/晚抗血小板聚集常規(guī)治療,共30 d,具體所用藥物、方案與對照組一致。(2)中醫(yī)綜合療法: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促通拮抗針刺,穴位選?。貉栮P、命門、至陽、身柱、大椎、豐隆、啞門、百會、頸夾脊,每天針刺治療1次,3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操作方法:參照《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中促通拮抗針刺步驟進行,即穴位處皮膚常規(guī)消毒,全部選用蘇州環(huán)球針灸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規(guī)格為0.25 mm×30 mm毫針,采用捻轉提插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一般資料及基礎疾病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犯罪血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CT灌注成像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MTT、TTP、CBF、CBV、發(fā)作時間、發(fā)作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后CT灌注成像參數比較 兩組MTT、TTP、CBF、CBV及差值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組別MTT(s)TTP(s)CBF〔ml/(100 g·min)〕CBV(ml/100 g)MTT差值(s)TTP差值(s)CBF差值〔ml/(100 g·min)〕CBV差值(ml/100 g)治療組4.27±0.8276.95±0.91440.23±2.1454.00±0.6962.93±1.0942.26±1.1606.76±3.2011.94±0.709對照組2.67±0.8175.95±0.62648.61±2.7305.21±1.0084.48±1.0493.10±1.01015.57±3.1213.19±1.035t值13.7629.027-24.135-9.877-10.226-5.461-19.706-9.900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4兩組治療后發(fā)作時間、發(fā)作次數比較 兩組發(fā)作時間及發(fā)作次數及差值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發(fā)作時間、發(fā)作次數及差值比較
2.5兩者總體療效情況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8%,顯效73例、有效25例、無效2例)明顯高于對照組(89%,顯效61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χ2=6.664,P=0.010)。
2.6不良反應觀察 治療組針灸部位未出現感染等不良反應,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TIA患者未進行積極的治療而導致患者再次發(fā)作,疾病頻繁發(fā)作導致患者發(fā)生腦梗死,未經治療的短暫性腦缺血有1/3將發(fā)展成腦梗死。因此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研究發(fā)現,中醫(yī)療法可有效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8,9〕,既往研究關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多為中藥治療〔10,11〕,且促通針刺療法治療腦梗死的研究比較多,對于促通針刺療法治療短暫性腦缺血未見報道。
本研究和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中醫(yī)辨證理論,針對TIA患者陽亢化風或氣血內虛,血運受阻等癥,通過促通拮抗針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選取對應穴位腰陽關、命門、至陽、身柱、大椎、豐隆、啞門、百會、頸夾脊進行刺激,可調節(jié)動脈系統腎上腺素,改善患者椎基底血流狀況,達到疏通經絡、開竅醒神的作用。其中腰陽關,屬督脈,是人體陽氣之海,關乎一身陽氣,此處穴位為陽氣的至關重要之處,是人體真火陽氣到達命門穴所必須經過的關隘,影響頭部陰陽氣血平衡,有舒筋活絡的作用。大椎為督脈之穴,是一個養(yǎng)護陽氣的穴位。督脈為諸陽之海,振奮陽氣,督脈上行循項后入腦內,善治腦??;豐隆,祛痰要穴,化痰降濁,祛痰逐瘀,應用CT灌注造影成像,可觀察到患者腦局部組織血流量和血容量增加,平均通過時間、減少達到峰值時間減少。
中國傳統醫(yī)學認為ITA屬于“中風先兆”,其病因機制為陰陽失衡,氣血逆亂?;颊邭馓撘讓е卵貉h(huán)受阻,使身體處于血瘀狀態(tài)。血液瘀阻脈絡,進一步阻礙元氣的運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久而久之,人體之氣耗傷,從而使腦髓失養(yǎng),神明失用而發(fā)為中風先兆。促通拮抗針刺對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機理為運用《靈樞·終始》,“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的原理,通過針刺療法,對椎基底動脈周圍穴位產生刺激,以達到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椎基底血流狀況,增加腦灌注量的作用。
以往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為TIA的危險因素,在病變過程中C反應蛋白、細胞間黏附因子等炎性標志物等參與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13~15〕。小鼠在大腦缺血后,趨化因子CXCL12、CXCR4表達在梗死灶周圍及梗死灶區(qū)域明顯增加。機制可能為促通拮抗針灸通過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患者血液中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趨化因子CXCL12和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等生化標志物降低〔16,17〕,從而降低患者復發(fā)率。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對促通拮抗針灸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機制進行研究,仍需要大量基礎動物實驗進行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