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在恐龍家族中,有一群奇特的家伙將防御做到了極致,它們就是甲龍。甲龍不僅身披堅硬的鎧甲,尾巴上還有骨錘。
在哺乳動物中,有一種與甲龍頗為相似的動物,那就是同樣擅長防御的星尾獸。
揮動“狼牙棒”的星尾獸
30萬年前,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上,兩只星尾獸正在用尾巴奮力地捶打對方,發(fā)出“咚咚”的悶響聲。
隨著春季的到來,星尾獸變得躁動不安起來,特別是雄性星尾獸,它們異常好斗。星尾獸之間的戰(zhàn)斗不同干其他動物:它們會揮舞著尾巴上帶刺的錘子擊打對方的身體。雖然擊打的力量很大,但是憑借堅硬的外殼,挨打的一方完全能夠抵擋得住,因此不會出現重傷或死亡的情況。
正在那兩只星尾獸爭斗的時候,幾只未成年的刃齒虎走了過來。刃齒虎嘴中長長的犬齒發(fā)出一道道寒光。危險近在眼前,那兩只星尾獸立即停止打斗,四腳一縮,趴在地上,進入了被動防御狀態(tài)。
刃齒虎圍著那兩只星尾獸轉起了圈,發(fā)現根本無從下口!這時,一只刃齒虎以后肢站立,前爪抓住其中一只星尾獸的外殼想將它推倒。但是,星尾獸很重,幾乎是紋絲不動。另一只刃齒虎好奇地將鼻子湊近星尾獸的尾巴想一探究竟,沒想到星尾獸的尾巴突然揮動起來,差一點兒碰到刃齒虎的腦袋。看著趴在地上的星尾獸,刃齒虎知道它們并不在自己的“菜單”上,只好轉身離開,去別處覓食了。
19世紀初,人們在南美洲發(fā)現了星尾獸的化石并將化石運到英國,交給了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看過長長的棒狀尾巴化石之后,歐文發(fā)現這種動物與雕齒獸非常相似,于是將它歸入雕齒獸科,并將其命名為棒尾雕齒獸。
侶74年,德國動物學家赫爾曼·布爾邁斯特在對棒尾雕齒獸的尾巴化石進行研究后指出,這是一個之前沒有發(fā)現過的全新物種,于是將其命名為星尾獸。星尾獸的學名(拉丁名)來自古希臘語,意思是“杵(chǔ)狀的尾巴”,至于其中文譯名,則是參考了其尾巴的獨特外形。
星尾獸的體形較大,算上它的長尾巴,成年個體的平均長度超過3.5米,和一輛家用轎車一樣長。成年星尾獸高約1.5米,體重在1.5噸左右。
星尾獸身上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那身幾乎將整個身體包裹起來的甲殼。甲殼并不是一體的,而是由上千片小甲片拼接而成。這具厚重的甲殼為星尾獸提供了絕佳的保護。星尾獸的甲殼近似圓形,前部微微隆起,古生物學家推測其隆起之下是類似于駱駝駝峰的結構,用來儲藏脂肪。
星尾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長尾巴。不過,長尾巴并不是由一節(jié)節(jié)尾椎骨拼接而成的,而是一根又粗又長的骨棒,骨棒末端有許多圓形凹坑。古生物學家推測,凹坑上面曾經長有突起的角質結構。如果星尾獸的尾巴末端長滿尖長的角質刺,那它的尾巴就是一根“狼牙棒”,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與巨大的甲殼和長尾巴相比,星尾獸的腦袋又小又短。不過,其頭骨厚重,具有不錯的抗打擊能力。除了腦袋,露在甲殼外面的還有四只大腳。從外形上看,我們就可以推斷出星尾獸的運動能力并不強。即便如此,星尾獸依然能夠用后肢支撐起整個身體,以便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或者取食長在高處的植物。
星尾獸就像是一座攻守兼?zhèn)涞奈⑿鸵苿映潜?。依靠著完善的防御結構,星尾獸在南美洲獲得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星尾獸大約出現于200萬年前的更新世。從已發(fā)現的化石來看,星尾獸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東北部的大查科平原,化石分別來自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三國。
在星尾獸活躍的時期,南北美洲之間的路橋出現了,生活在北美洲的眾多猛獸強勢南下,給南美洲的原生動物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這場生存大戰(zhàn)中,許多動物滅絕了,星尾獸卻幸存了下來。面對短面熊、刃齒虎等來自北方的猛獸,星尾獸經受住了殘酷的考驗。
看到星尾獸狼牙棒一般的尾巴時,很多人肯定會以為那是殺傷力巨大的防御武器——尾巴總重量超過40千克,左右擺動的時候,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尾巴末端還有流星錘一般的角質尖刺結構。
但是,古生物學家對星尾獸進行仔細研究后,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星尾獸是不會用尾巴攻擊肉食動物的。
這是因為星尾獸的尾巴并不是由尾椎骨連接而成的,所以靈活度十分受限;星尾獸的視力也很差,無法有效捕捉移動目標并用尾巴進行準確打擊。
那星尾獸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觀察星尾獸的背甲時,古生物學家注意到了那些因遭受強力打擊而形成的凹陷,而凹陷的尺寸恰恰與星尾獸尾巴的外形吻合。原來,星尾獸的尾巴是用來擊打同伴的。它們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獲得雌性星尾獸的青睞啦!
一萬年前,隨著更新世冰期的結束,南美洲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劇變,大型動物的處境變得十分艱難。與此同時,人類對大型動物的捕殺也加速了它們消失的速度,星尾獸同樣難逃厄運。
古生物學家注意到,進入全新世之后,星尾獸的體形竟然在不斷增大,一具來自8000年前的個體顯示,其體重達到1.9—2.4噸。不幸的是,變大的體形也無法阻擋其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