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
情緒是什么?情緒的英文emotion,第一個字母e是“向外”的意思,motion代表運動。換言之,“情緒”是生命的運動,這種運動來自身體內(nèi)部,并在身體外部表達出來。有時,情緒似河川般自然流動,我們會感到舒暢、愉悅、平靜;而有時,情緒像熱分子一樣四處亂竄,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煩躁、易怒。中醫(yī)談身體的健康要看三點:能量有沒有,氣息通不通,精神定不定。我們講身心舒暢,也是在說身體的經(jīng)脈、氣息流通,情緒流動得好。
在體驗情緒中建構自我
案例1:初夏的一個傍晚,3歲的小羽和媽媽從幼兒園走回家。途經(jīng)一輛冰激凌車,小羽想吃冰激凌??紤]到馬上要回家吃飯了,媽媽拒絕了小羽的請求。孰料小羽停在路邊不走,先是小聲嘟囔,繼而躺在路邊又哭又鬧。
哭泣、笑和害怕是幼童的情緒語言,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在想什么、他經(jīng)歷了什么、他需要什么?!拔液苌鷼?!”“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 “媽媽,你離開后,我哭了?!?體驗真實情緒的過程,也是感知自己真實存在的過程。傾聽、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情緒,就是在幫他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自我建構。
案例1中的小羽因為想要一個冰激凌而哭喊著滿地打滾,這是一個3歲小孩在表達愿望受挫后的憤怒和沮喪。成人可以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請求,但孩子希望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能夠得到大人的傾聽、理解和認同,希望自己的情緒能夠被接納。每一次情緒危機中孩子其實想表達的是:“我有權利表達我的需求,我的愿望,我的沮喪。如果你拒絕,那是你的問題。但是我有權利產(chǎn)生愿望,表達需求?!?/p>
生命伊始的孩子還是自然型兒童,他們的行為混合著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需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基本行為來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這些調(diào)整就像原子核一樣,以后孩子的行為都圍繞這個核心形成和發(fā)展。心理學者羅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中描述道:“想象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只住著三個人:你和其他兩個人。那兩個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還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賴他們,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們來滿足……他們是那么強大,而我們則全然依靠他們。因為無處可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適應他們?!?/p>
從自然型兒童轉(zhuǎn)向適應型兒童,是每個孩子天然的生存策略。如果我們不斷忽視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就相當于向孩子表達:你的真實生命存在并不重要,你只需要扮演好成人安排的乖孩子角色。逐漸地,孩子也適應環(huán)境對他提出的要求:他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閹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孩子真實的有生命力的部分被剪掉,只剩下虛假的自我。
在釋放情緒中修復自我
案例2:出門玩一天后,夜晚哄睡,兩歲半的星星要媽媽摟著,小臉還要貼著媽媽的臉。找不到媽媽的臉,星星大哭起來。媽媽耐心安撫,星星還是哭鬧不止。
孩子很容易因為疲勞或累積的緊張感而失控,出門玩一天的嬰兒,或者從幼兒園回來的幼兒,都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崩潰大哭。因為在外面受到一天的刺激,孩子積壓了大量情緒,到了晚上就特別容易爆發(fā)出來。
案例2中的星星大概是因為白天刺激太多,玩得太累了,又不能很快入睡,所以一點不如意也讓他承受不了。當孩子感到煩躁不安時,身體里的情緒能量就會四處亂竄。這個時候,媽媽在他身旁靜靜陪著,把呼吸調(diào)整為和他同頻,然后輕輕拍著他,允許他哭泣、喊叫、顫抖,把負面的情緒能量宣泄出去。那些情緒就會像乖乖的小魚一樣在體內(nèi)自然流動起來,孩子也會很快平靜下來。
允許孩子哭泣非常重要。哭是非常健康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哭泣不傷害自己、他人,也不破壞環(huán)境,還可以把身體里淤積的“毒素”釋放出來。孩子哭的時候,我們不用刻意做什么,只需要給他一個不擾人的空間讓他哭泣,用簡單的話語安慰和鼓勵他,比如:“你真的非常傷心,哭吧,把你想哭的都哭出來。我在這里陪著你?!蔽覀円部梢宰尯⒆釉谖覀儜牙锟奁?,不打斷、不評判,也不給任何建議,靜靜地陪伴和傾聽,就有良好的療愈作用。
把握情緒自由和行為界限的平衡
讓情緒自由流動,那么孩子哭鬧、磨人的消極情緒也應該自由表達嗎?我們怎么把握情緒自由和行為界限的平衡?
案例3:媽媽帶著3歲的大雄從公園走回家,途經(jīng)馬路時,大雄鬧著要坐公交車,可是公交車并不開往家的方向。大雄哭了起來,媽媽靈機一動,俯身把手搭在大雄的平衡車上,告訴他:“媽媽在開龍貓的貓咪公交車。大雄要不要坐呢?”大雄開心起來,歡呼著要坐。媽媽繼續(xù)描述:“貓咪公交車的座位軟軟的,坐在貓咪公交車上,就像玩蹦蹦床一樣?!贝笮圩罂纯?,右看看,還不忘加戲:“我從左邊的車窗看風景。”媽媽問:“你看到了什么呢?”大雄說:“我看到了一棵樹,我要吃一片葉子。”他們就這樣一起談論、幻想,孩子對公交車的渴望轉(zhuǎn)變?yōu)橐粓鐾捖?,也不鬧著要坐公交車了。
案例3中,當大雄的愿望被自由表達,情緒被看見,他和媽媽一起心連心、一起分享某個體驗的需求被滿足了,他就不再執(zhí)拗于坐公交車了。處理情緒問題的過程不僅關乎一個糖果、一個氣球或一次體驗,還是一次幫孩子建立自我存在感、價值感的機會,也是學習處理親子關系的機會。
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
孩子的行為需要設立邊界,但孩子的真實情緒應該被看見、接納和肯定。當孩子的情緒被自由表達,他的生命能量就是通暢的,他就是舒服、自在和愉快的。每個人都有表達情緒的自由,只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方法需要更有建設性。
案例4:出差一周的媽媽回到家,晚上就餐前,辰辰先是拒絕洗手,然后跑到一邊玩。終于過來吃飯了,辰辰卻一只手抓著媽媽的頭發(fā),另一只手吃飯。這怎么行呢?媽媽握著辰辰的手說:“不可以,這樣媽媽會不舒服?!币妺寢寛猿?,他放棄了,又說要媽媽抱。已經(jīng)有點懊惱的媽媽,明白辰辰是在用各種方式尋求關注,尋求和她的連接。媽媽抱著辰辰坐了一會兒,和他說說話,接下來辰辰就比較合作了。
孩子鬧情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沒有被滿足的心理需要。每一個孩子都有對愛、安全、歸屬的情感需要,對秩序、重復、新體驗的需要,以及對尊重、贊揚和認可的需要。當孩子出現(xiàn)偏差行為,我們先停下來傾聽他們的聲音,思考一下孩子都有哪些需要沒有被看見和滿足。
案例4中的辰辰表現(xiàn)得叛逆黏人,是因為和媽媽長時間分離,孩子需要和媽媽重新建立連接,這背后有對愛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情緒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心理需要,需要和孩子朝夕相伴的大人們傾聽孩子的聲音。如果無法找到情緒背后的原因,那么允許孩子表達受挫的情緒,充分理解和尊重他的情緒表達,也能夠幫助他很快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
一個健康自然的孩子情緒是很干凈的,他可以上一秒哭,下一秒笑,甚至下一秒就高高興興哼起歌來。孩子自發(fā)的游戲、探索、哼唱、涂鴉,都是滋養(yǎng)生命的活動。情緒是一種能量,孩子可以把負面情緒轉(zhuǎn)化為游戲、探索這樣的動能,也可以把情緒轉(zhuǎn)化為歌唱這樣的“聲能”。當我們順乎孩子的天性,孩子情緒的活水就能源源流動起來。
(作者單位:南京青之秀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家庭教育部)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