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蠶吃桑葉。比喻逐步侵占。
【起源與演變】
蠶吃桑葉的時候是一點一點地“吞”,雖然每一口都不大,但是積少成多,很快就能吃完。因此,“蠶食”是逐漸吞噬的過程,是有步驟、有層次地推進侵占的過程。
和“蠶食”相對的,是“鯨吞”,鯨吃食物時張開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齊吸進嘴里,然后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過濾掉,把小魚小蝦吞進肚子里,一頓就可以吃2000多公斤。所以“鯨吞”指的是一下子吞并。
“蠶食”“鯨吞”合在一起,“蠶食鯨吞”比喻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別國的領(lǐng)土。
【字里字外】
中國古代農(nóng)桑并舉,種桑養(yǎng)蠶繅絲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就開始種桑養(yǎng)蠶,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中國還曾被希臘人、羅馬人稱為“絲國”。蠶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了采桑養(yǎng)蠶的描寫。例如《豳風(fēng)·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贝笠馐钦f:春天里陽光燦爛,黃鶯在歌唱。姑娘們拿起高大的筐子,走在小路上,去采摘肥嫩的桑葉。描寫了風(fēng)和日麗的春日里,農(nóng)村姑娘們?yōu)椴缮pB(yǎng)蠶而忙碌的情景。養(yǎng)蠶是重要的農(nóng)事,也得到了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在蠶生長的季節(jié),皇后會率領(lǐng)一批貴婦,用一定的儀式去喂蠶,稱為“親蠶”。
“蠶”在中國文化中常常有“辛勤勞作”“奉獻”的意象。唐朝李商隱《無題》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句子,來形容春蠶傾盡生命的奉獻精神,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把老師比作“春蠶”和“蠟燭”,形容老師的無私奉獻。宋朝詩人張俞寫了一首《蠶婦》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北憩F(xiàn)了養(yǎng)蠶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