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明 劉儒田 王笛克
摘要:女性主義作為廣泛影響當前社會的主要思潮流派,以其蓬勃發(fā)展的性別議題、知識話語和運動空間,深刻影響著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格局。國際范圍中女性主義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不斷增長,針對既有科研文獻提煉女性主義在新聞與傳播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和轉化效果,探索女性主義在具體學科研究中的綜合價值,為促進國內新聞與傳播研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性別話題?;诳茖W知識圖譜對SSCI收錄的21世紀以來相關期刊論文進行科學計量,結果顯示女性主義在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中的影響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性別權力、賽博敘事、凝視關系等知識議題。女性主義思想資源為我國新聞與傳播研究提供了經驗借鑒和知識啟迪,為創(chuàng)新國內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變化契機。
關鍵詞:女性主義;CiteSpace;知識圖譜;議題
一、引言
自伍爾芙提出“女性寫作需要獨立的房間和資金”開始,女性主義(feminist)發(fā)展至今,理論流派門類眾多且議題復雜。有學者認為,女性主義的目的在于構建巨大的網絡,在相互關聯的領域思考權力關系和抗爭路線,并和向往自由、正義和快樂訴求的人結成統一戰(zhàn)線[1]。反映在具體學科的研究與建設上,性別差異與文化脈絡密切地交織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人員的性別認同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內容[2];女性運動經驗主義者還發(fā)現,男人與女人的經歷有本質區(qū)別,他們希望通過了解女性經歷來獲取知識,以“揭示產生忽略、錯誤評價、貶低女性等后果”,從而對人類經驗作出重構解釋[3]。
國際新聞與傳播領域也受到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稜t床與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研究女性與傳媒關系的開始;1992年《中國婦女報》發(fā)起“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社會討論,從廣告媒介入手進行女性形象的剖析與討論;1995年,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針對報紙頭版內容分析發(fā)現“女性”缺席[4]??梢姡灾髁x思潮深刻影響著新聞與傳播研究的發(fā)展。梳理和討論21世紀以來國際范圍內女性主義主題的傳媒研究,無疑對啟迪和創(chuàng)新國內女性議題相關的新聞與傳播研究提供新穎視角和理論借鑒,國際范圍中的性別話語和知識論述也將促進和反思既有研究經驗中所忽視的傳播現象,并期望借助統計具體知識研究成果的顯在特征,探討女性主義主題研究的建設可能,促進國際與國內女性媒介研究接軌和良性對話。
因而,本文基于SSCI期刊數據庫所收錄的21世紀以來涉及女性主義主題的新聞與傳播研究文獻進行科學計量,以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方式呈現研究關鍵詞、作者、機構產出等科學研究共現情況,挖掘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中的女性知識議題研究版圖,探索國際女性主義主題類研究在國內創(chuàng)新的可能,以促進女性議題相關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計量方法和數據采集
科學知識圖譜是直觀展示具體科學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可視化圖譜,這一概念于2003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組織的知識圖譜大會上被首次提出??茖W知識圖譜結合應用數學、圖形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旨在通過對大樣本的學術信息(期刊文獻等)的科學計量分析來對具體科學知識的結構、關系與演化過程進行可視化呈現[5]。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一款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輔助直觀展現科學信息領域的知識全景,同時通過研究關鍵詞(keywords)共現圖、關鍵詞時間線圖(timeline)、作者共現圖等識別某一具體領域的熱點研究和前沿方向等科研信息[6]。
本文期刊數據信息來自“SSCI”數據庫,檢索條件式為“Topic=Feminism OR Title=Feminism”,時間段為“20002019”,檢索共計533條期刊文獻信息。CiteSpace版本信息為5.6.R2,時間閾值設定為20002019,時間切片為2,分析來源為關鍵詞、被引作者、機構,篩選參數設置為Top N=50。最終得到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關鍵詞、共被引作者、研究期刊等共現圖。
三、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一)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關鍵詞
CiteSpace提供共詞(特征詞或關鍵詞)圖譜,輔助人們分析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演變趨勢,配合突現詞(burst term)功能的使用能更清晰地發(fā)掘較為活躍的研究議題[7]。而期刊文獻的關鍵詞作為研究主題和目的的概括性詞匯,往往會表征女性主義理論在研究共現圖譜中的知識偏好。根據國際新聞與傳播學科女性主義研究高頻關鍵詞統計表(見表1)可以發(fā)現,女性主義理論思潮中的社會性別(gender)、女人(women)、后現代女性主義(post-feminism)、陽剛氣質(mascu-linity)等頻繁討論的概念對新聞與傳播研究拓展性別議題有統攝效果,性別差異、性別主體、女性氣質等女性主義理論所頻繁論辯的知識內容轉化為研究主題,女性主義提供的解構、重建、批判等術語工具為創(chuàng)新性別與傳播關系發(fā)揮作用,研究者借助相關理論不斷施展、更新媒介與女性之間復雜變換的傳播關系研究。
其次,還可以看到種族(race)、行動主義(activism)、政治(politics)、文化(culture)、表征(representation)、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等高頻研究關鍵詞,凸顯女性主義經驗和理論的歷史流變性和整體反思性,同時也更新新聞媒體、職業(yè)活動、傳播話題等研究內容,女性主義思想中存在著黑人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后現代女性主義等細分派別,例如黑人女性主義強調有色人種婦女所追求的解放目標與白人女性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同時有色人種婦女還存在著被白人女性運動壓迫訴求的隱性問題,而且有色人種還會遭受種族主義和分離主義等不平等對待,黑人女性主義挑戰(zhàn)女性主義中的天然合理性存在,反映在文獻關鍵詞聚類中為種族(race)、政治(politics)等。此外,文化女性主義贊美女性氣質,質疑男性統治文化的價值,重建女性價值存在的社會空間,反映在文獻關鍵詞聚類中則為文化(culture)等。研究者從社會文化系統借助傳播渠道所產生的媒介效果進行探究,比如日用品廣告中營造的家庭婦女形象或者是潮流文化中女性明星的特質等,反思或質疑社會文化中固有的貶低、排斥和消隱女性價值的社會存在。此外,后現代女性主義更為關注具有社會邊緣性質的女性議題,媒介中呈現的針對女性的性別暴力、物化女性的色情圖像等也逐漸成為研究焦點。
從女性主義運動早期追求完全平等的性別待遇和權利實踐,到如今考慮差異化和區(qū)別性的社會實在,女性主義思想充分吸納種族、地區(qū)、宗教、技術等社會因素,不斷延展自身的脈絡并富于自主和革新意識,側重實現多樣化的政治訴求和集體利益,從大眾傳播中考察女性形象構建問題,再到數字媒體時代性別景觀分析,無疑刺激著國際范圍內新聞與傳播領域女性研究創(chuàng)新的步伐。
關鍵詞聚類為期刊文獻題目、摘要、系索詞和文獻記錄的標識符中提取出的突變專業(yè)術語,往往在聚類網絡中映射著領域當前的前沿話題等信息[8]。依據研究關鍵詞共現圖1顯示,國際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女性主義主題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議題被劃分為多個聚類標簽:#0西語電視節(jié)目(spanish television fiction)、#1女性可見性(womens visibility)、#2印刷媒體(print media)、#3數字女性主義地理學(digital feminist geographies)、#4強奸文化(rape culture)、#5莫納卡(mona aka)、#6雙向話語空間(dual discursive pattern)、#7話語行動主義(discursive activism)、#8阿蘭·庫迪(alan kurdi)、#9男性權力(male sexual power)、#10澳大利亞公共關系(Australian public relation)、#11賽博性敘事(cybersex narrative)、#12自反性(putting reflexivity)。
進一步對聚類文獻和計量關鍵詞進行提煉發(fā)現,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話題聚焦在以下方面。
1.媒介場域內女性形象的展露與表達
布爾迪厄認為,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網絡,占據位置的行動者或者機構依照不同類型的權利(或者資本)和彼此之間客觀關系進行的相互博弈[9]。媒介場域作為包含復雜結構因素和群體關系的多維空間,既存在著傳統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角色,也遍布各種實在關系。作為參與媒介場域內日常互動和交往行為的性別主體而言,女性個體所具備的形象、氣質、特質等固有因素成為媒介場域的資本因素,也是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的對象。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載體,在涉及表現女性形象和集體文化想象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例如,Kahlor等人從女性主義理論的生態(tài)視角出發(fā),認為電視為代表的大眾視聽媒介對施予婦女暴力的文化規(guī)范扮演著提供者角色,且電視消費的性別差異同強奸神話信仰在男女群體中社會位置關系有關[10]。Charo等人認為電視屏幕中女性角色往往局限在部分情節(jié)中,這與婦女在公共領域內的活動受限有關,同時借助709個女性形象樣本分析,還發(fā)現電視媒介在構建女性職業(yè)活動時傾向于客戶服務和護理角色,并且女性擔任具有責任的職位時,電視消解了其工作與家庭沖突的和解可能[11]。Silverman等針對電視劇《女子監(jiān)獄》中對抗監(jiān)獄文化的男性視角霸權,認為電視劇肯定操控對提升女性魅力的作用,但是電視劇中老年女性角色的呈現依賴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更應考慮加入老年角色平衡目前的影視缺憾[12]。女性形象作為媒介內容中經常表現的對象因素,無疑是了解與剖析社會集體對女性的文化認知和想象的有力證據,呈現于網絡、電視或報紙上的女性形象往往映射著社會對女性的集中認識,包括女性道德、職業(yè)和特質,女性主義理論對現有社會生活、哲學以及倫理學的深入探討,使其致力于糾正導致壓迫婦女以及輕蔑婦女特有體驗的偏見[13],因而女性在大眾媒體中被構建的角色意識、形象表達和社會分工,通常也成為女性主義挑戰(zhàn)和質疑現有社會規(guī)范中不合理、不平等存在的起始點。
2.傳播空間內女性話語與權力對位
作為一種特定的語言實踐,話語隱含著強制或支配的力量,而這種語言借助表述形式達到符合特定目的的意義、價值和規(guī)范的構建,也滲透影響著人們的具體行為。??抡J為哪里有話語,哪里就存在權力,權力是支配話語運作無處不在的支配性力量[14]。而傳播載體中的社會諺語、消費廣告、網絡論壇等,也為女性主義分析性別話語和權力關系提供充分信息與數據樣本,進而深刻討論性別權力的綜合性社會表現。例如,Diabah等學者就阿肯族社會中使用的62條涉及女性的阿坎語諺語進行話語研究,認為日常生活中阿肯族居民使用的性別化語言以傳統的方式描述女性,大多數民族語言所使用的女性詞匯或短句解讀意義是消極、屈從甚至是貶義的,盡管存在著部分的諺語稱贊女性品格,但也是間接地迎合和順從男性氣質霸權,突出陳腐的女性氣質[15]。Eckert對德國、瑞士、英國、美國109位撰寫女性主義、家庭或生育政治的網絡博主進行訪談,結果表明有73.4%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因自己的女性言論獲得不好的體驗,包括網絡騷擾、強奸、死亡威脅、拉黑等,她提出網絡空間內女性用戶應節(jié)制評論觀點、公開指責、適應環(huán)境和網絡團結應對策略,并呼吁就網絡性暴力行為定罪展開綜合性科學研究和評估[16]。女性主義從??碌仍捳Z理論家中借鑒概念工具,擺脫舊有的知識生產模式,發(fā)現話語中不平等的固有性別秩序和規(guī)范,質疑父權體制中的“知識真理”[17]。新聞與傳播領域研究者對女性參與或主導的網絡或大眾傳播文本、符號和話語展開剖析,同其他學科內發(fā)現不平衡非對等的性別權力關系一致,為擺脫和消除社會文化系統中的傳播障礙和隔閡,重建平等的性別傳播權力關系而予以充分重視。
3.數字媒體時代女性賽博敘事可能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詞匯表明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對于人、機器和信息源的關系重塑。人們將計算機的數字化信息儲存和處理能力通過現代通信網絡技術進行聯結,從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生活和交流的空間:賽博空間[18]。數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也帶來虛擬空間內女性客體的存在方式變革,唐納·哈拉維認為賽博格(cyborg)打破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限,邏各斯中心主義二元對立體系也將變?yōu)榉蔷€性狀態(tài),并將賽博格定義為:“賽博格即神經控制有機體,是機器與生物的雜交,既是社會現實的造物又是虛構的造物。”[19]同樣,在當下數字媒體社交領域,女性的地位、形象、氣質等都將被賽博技術重塑,從而擺脫各種社會建構的壓迫與束縛。眾多傳媒學者研究關注數字女性主義和賽博女性主義等與網絡社會密切關聯的女性主義理論內容,并將其有意識地運用在社交媒體等分析上。例如,Gapova對俄羅斯女性主義朋克樂隊暴動小貓 (Pussy Riot)事件進行分析,認為該樂隊被蘇聯社會所拒絕的原因就包括自身的媒體行動主義,挑戰(zhàn)文化規(guī)范同時也代表著新的社會分化和邊界,被民眾認為是全球資本主義產生的國際化精英[20]。Baer認為數字媒體在女性主義抗議運動中有著特殊意義,女性群體采取的抗爭方式將身體政治與跨國經驗有效結合,彰顯一種新自由主義下政治個體化和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可能[21]。Sadowski指出數字女性主義的共性是在對抗數字二元論的立場,基于德國推特網絡運動“反性別歧視”分析認為,數字表達規(guī)則(例如網絡運動大多基于標簽和話題詞匯)影響著女性問題的實際感知,倡議女性從事“奪回技術”,例如回收再編輯Wikipedia等項目來發(fā)展數字女性主義及其運動經驗[22]。賽博技術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不光使得女性在網絡行動中不斷改善自身的策略和方式,更予以女性主義融合技術的解放潛力與實現平等自由的機遇,這也刺激著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中新興媒體的性別話語產出,順應網絡技術潮流而保持研究活力。
4.反思女性媒介知識研究方法發(fā)展
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知識議題的發(fā)展離不開具體理論和方法工具的應用完善,女性主義媒介研究通過事實資料、學術概念等的討論分析,不斷完善自身模型、范式和理念。在涉及方法論的討論層面,Speer分析對話(conversation analysis)在女性主義議題中的研究應用,肯定既有的訪談指導原則。同時指出研究者自身的活動影響無法消除,影響訪談質量和結果。她建議會話過程使用提示作為刺激材料,結束后應保持反思性并持續(xù)改進[23]。Harris等人考察后結構主義理論在女性主義議題研究中的作用,認為新自由主義、后現代女性主義等理論發(fā)展使得相關概念發(fā)生內涵變化,并論述choice(機會)、empowerment(賦權)、voice(意見)三個概念術語的功用價值[24]。Linda組織了性別、權力和多樣化三個概念建立女性主義范式的公共關系學,并且提議可以將范式模型應用到傳播學科研究領域[25]。除此之外,批判話語分析、框架分析、語料庫分析、網絡民族志等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也被不斷應用于女性主義媒介研究中,為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知識議題的話語建設提供較為豐富的分析方法,增強了該領域研究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
(二)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共被引作者
具體學科領域內權威性學者對于領域研究理論、范式、觀念和方法均存在著引領作用。舍勒認為:“部分人內在的、追求增加的社會自由程度和解放程度的內驅力,進一步增強人們對與自然界有關的各種意象和思想的濃厚興趣,而且這些意象和興趣使得人們對于各種自然過程的預見、控制成為可能?!盵26]CiteSpace所提供的研究共被引作者共現圖(見圖2)將領域內女性主義主題研究被引率較高的學者以聚類標簽的形式突出表示,以網絡聚類的方式呈現,結合研究作者信息統計表(見表2)輔助發(fā)現,具體研究者有助于推進或刺激領域研究事業(yè)。
可以看到部分學者的理論研究影響力較為廣泛,例如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她提出的“性別角色扮演”相關概念被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用于解構性別本質論,米歇爾·??绿岢鲈捳Z、知識和真理關系的哲學認識,也幫助學者們質疑現存的社會合理性,文化研究先驅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強調受眾對媒介文化的解釋源自社會結構中的立場和地位,啟發(fā)學者思考媒介受眾中的心理結構或文化習慣等因素,布爾迪厄利用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場域(field)三個概念搭建社會學思想體系,為女性主義主題的媒介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框架和視角。除社會與人文科學領域內富有聲譽的知識分子外,還有深耕女性主義主題研究的專家成員,如研究女性亞文化的英國教授安吉拉·默克羅比等。
(三)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期刊與機構
科技學術期刊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反映科技成果、提供科技信息、傳播科學知識等主要任務[27]。同時,科技學術期刊也是知識分子交往互鑒、協商進步的支持平臺,其專業(yè)化建設和持續(xù)性運營影響著學科領域的現實發(fā)展。依照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期刊共現圖(見圖3)和期刊統計表(見表3)來看,女性主義相關研究刊發(fā)的期刊類型大多為傳播學科的專業(yè)期刊,同時,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針對女性議題專門創(chuàng)立期刊,保障細分領域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例如,《婦女媒介研究》是一本提供給國際媒體與傳播研究中追求女性主義方法的研究者交流討論的專業(yè)期刊,該期刊關注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傳播分析和討論[28]。除傳播學科外,社會學領域也辦有《性別與社會》期刊,旨在交流和分享互動、組織、社會以及全球視野中的性別呈現和社會過程[29]。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知識建設既有學者促動,也有學術支持和科研保障,使得女性主義的理論價值與運動經驗不斷保持著影響作用。
長期以來,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一直是知識儲存和傳承的重要場所,科學知識借助教育等渠道不斷傳遞和增長,同時在配置層面實現最優(yōu)化,為各學科專業(yè)知識生產提供及時和關鍵信息,不斷保障知識生產的穩(wěn)定運行[30]。從國際新聞與傳播女性主義研究機構統計表(見表4)可以發(fā)現,當前國際范圍內新聞與傳播領域女性主義相關研究產出機構以歐美院校為主,這既存在著女性主義思潮發(fā)軔于西方世界的歷史源流性因素,也反映出西方對于女性主義的經驗和理論一直保持著社會關注,相關運動、宣傳、組織、政治活動也提供給女性主義主題研究以充分機遇,使其長期占據著新聞與傳播領域內女性主義主題研究的重要位置。
四、啟示
性別意識主流化是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后聯合國提出的促進性別平等的一項全球戰(zhàn)略,后日益成為全球共識[31]。與之相呼應的是,??碌臋嗔σ?guī)訓理論,即權力關系如何通過對身體進行重復而精確的訓練,從而獲得合乎標準的權力對象這一思想啟發(fā)女性主義,現代女性議題研究全面反思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女性困境,在追求女性獨立的時候,也思索解放的未來進路。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說、馬克思的異化概念等均為新聞與傳播研究中的女性主義相關議題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啟示,如可展開媒介中女性的身體意象研究等[32]。性別觀念融入國家基本策略的同時,也順應時代呼吁成為科學研究考量的主體因素,國際范圍內性別意識、社會建構和文化脈絡影響著諸學科的具體研究活動,也應不斷融入國內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知識研究中。
(一)理念創(chuàng)新:女性視角拓展研究邊界
基于國際范圍內新聞與傳播研究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和方法應用的文獻進行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發(fā)現國際范圍內的女性議題研究建設已頗具規(guī)模和學術影響力,女性主義運動經驗與理論概念被有效整合和吸納在知識體系的生產中,權力關系、視聽經驗、敘事風格、話語視域等研究立場被開拓應用??梢钥吹?,不同女性主義所倡導的觀念或理論被媒介研究學者加以有效吸納,激發(fā)學者們思考媒介印象、視聽表達、新聞話語、網絡社群等關聯女性議題的載體因素,產出諸多對推進和創(chuàng)新我國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女性議題內容的有益經驗。
因而,推進我國新聞與傳播女性議題的研究建設更應吸納國際的有益經驗,在研究視角、范式、理論和方法各層面都迫切需要引入女性主義理論流派的思想內容和研究經驗。一方面,女性主義作為一種多樣化的理論體系,為新聞與傳播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視角;另一方面,女性主義作為一種多層次的社會思潮,在發(fā)展中繼承平等、自由和解放等思想,既為學者審視現有傳播秩序中隱藏的不平等、不平衡的權力關系提供思路,又可與其他弱勢群體在媒介傳播中所凸顯的劣勢、缺陷和困境產生有機聯系,從而為深層次思考如何塑造一種公平、平衡且理性的傳播空間提供理論依據和觀念支持。
(二)探索媒介:女性研究傳播載體分析
21世紀以來,與女性運動相關的社會話題逐漸增多,如反對性騷擾、物化女性形象、生育道德綁架、性別歧視等問題,為相關媒介或新聞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國際范圍內針對女性問題和女性主義理論思潮影響的具體研究成果不斷增加。而探索女性主義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研究可能,還需要針對傳播載體進行探查。
媒介構建著多方主體的傳播權力關系,而女性作為媒介所建構和表現的性別對象,廣告、影視劇、海報、攝影作品、社交直播、印刷物等具體印象的媒介再現使得女性陷入復雜的傳播關系中,凝視、閱讀、輿論、圖像等充分構造關于女性對象的特定媒介表達,而女性主義媒介研究中所注重的問題正是剖析和展示現存的不平等和非平衡性社會關系,傳統的社會主流性別意識和觀念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和短視頻、視頻直播等新型媒介形式廣泛傳播,這使得女性主義思想及其理論獲得詮釋和論辯機會,其蘊含的性別解放與促進平等價值的不斷凸顯,啟迪無數傳播研究者關注女性視聽經驗、媒介女性話語、女性身體修辭等議題。女性主義理論與運動既影響著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建設進程,也影響著女性相關的傳播活動,使之形成富有變革與發(fā)展?jié)摿Φ恼w局面。
(三)綜合支持:多維度理論支持與科研建設
目前,國內已經有部分學者著手對社交媒體中的女性刻板印象、媒體報道中的女性形象、廣播影視中的女性角色、國外女性運動與理論評鑒等進行討論,并與女性主義理論產生一定的意見合流,而對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相關實踐的傳播研究辨析、本土化改造和經驗接壤存在一定空白,同時研究大多局限于大眾傳播載體和社交媒體的文化景觀研討,缺乏對新興女性議題的關照和對傳播與社會接合維度的深度討論。女性主義理論作為充滿創(chuàng)新性和政治性的思想體系,內含多種流派,致力于實現不同群體的兩性平等,女性主義理論及其運動實踐對現有社會文化系統中根深蒂固的陳舊規(guī)范和觀念約訓充分解構,拒絕父權制對女性群體的壓迫和排斥,肯定女性自身的價值,強調女性存在的意義,并發(fā)展出匹配平等目標的知識體系。諸流派女性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致,既幫助研究者發(fā)現社會傳播秩序和宣傳渠道中的性別漠視和暴力現象,同時又賦予研究者反思傳播研究中其他群體、文化現象和社會意識中所掩蓋的不平衡、不適應、不協調等現實問題,并不斷更新和完善相關新聞與傳播知識研究建設。
此外,國內新聞與傳播女性議題研究應考慮創(chuàng)立專業(yè)化的期刊陣地,以保障研究的可持續(xù)。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活動的物質保障和平臺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從事女性議題研究的學者的積極性,以專業(yè)期刊平臺為載體,保障其知識研究的有序交流和良性進步,給予相關研究項目充足的資金、人員等支撐,保障女性主義理論在女性議題方面發(fā)揮積極影響,從而促進國內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女性議題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凱茜·E.弗雷格,李澤明,趙開開.當代女性主義理論[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8(7):54.
[2]SCHIEBINGER L.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M].柯昀青,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6:10-11.
[3]NELSON L H. Who Knows: From Quine to a Feminist Empiricism[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0:30.
[4]劉人鋒.女性與傳媒研究在中國[J].學術界,2006(2):257.
[5]焦曉靜,王蘭成.知識圖譜的概念辨析與學科定位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15):5.
[6]侯劍華,胡志剛.CiteSpace軟件應用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情報,2013(4):99.
[7]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2):248.
[8]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tài)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406.
[9]陳世華,黃盛泉.分割社會: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場域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112.
[10]KAHLOR L, MATTHEW E. Televisions Role in the Culture of Violence Toward Women: A Study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ape Myth Accept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11(55):215-231.
[11]CHARO L, GMEZ B.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rkingwomen in Spanish Television Fiction[J].Comunicar,2016(24):59-67.
[12]SILVERMAN R E, RYALLS E D.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the Second Time Around: The Stigma of Temporality on Orange Is the New Black[J] .Television & New Media,2016(17):520-533.
[13]倪志娟.女性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和當代發(fā)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5(6):136.
[14]傅春暉,彭金定.話語權力關系的社會學詮釋[J].求索,2007(5):79.
[15]DIABAH G, APPIAH AMFO N A. Caring supporters or daring usurpers?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Akan proverbs[J]. Discourse & Society,2016(26):3-28.
[16]ECKERT S. Fighting for Recognition: Online abuse of Women Bloggers in Germany, Switzer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J]. New Media & Society,2017(20):1282-1302.
[17]袁英.“與??鹿参琛薄?碌脑捳Z理論與女性主義批評[J].求是學刊,2013(5):110.
[18]曾國屏,李正風.賽博論·賽博空間·社會和文化變革[J].哲學動態(tài),1998(5):35-36.
[19]武田田.賽博格與生態(tài)女性主義[J].科學與社會,2016(1):87.
[20]GAPOVA E. Becoming Visible in The Digital Age[J].Feminist Media Studies,2015(15):18-35.
[21]BAER H. Redoing Feminism: Digital Activism, Body Politics,and Neoliberalism[J].Feminist Media Studies, 2016(16):17-34.
[22]SADOWSKI H. From #aufschrei to hatr.org: Digital-material Entang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German Digital Feminist Activisms[J].Feminist Media Studies,2016(16):1-15.
[23]SPEER S A. What can Conversation Analysis Contribute to Feminist Methodology? Putting Reflexivity into Practice[J].Discourse & Society,2002(13):783-803.
[24]HARRIS A, DOBSON A. Theorizing Agency in Post-girlpower Times[J].Continuum,2015(29):145-156.
[25]LINDA A. A (Re)Conceived Feminist Paradigm for Public Relations: A Case for Substantial Improvem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55):668-684.
[26]馬克思·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M].艾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125.
[27]游蘇寧,石朝云.應重視科技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J].編輯學報,2008(6):472.
[28]Feminist Media Studies[EB/OL].[2020-05-01].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show=aimsScope&journalCode=rfms20.
[29]Journal Description: Gender & Society [EB/OL]. [2020-05-01].https://journals.sagepub.com/descrip-tion/gas.
[30]勞凱聲.智能時代的大學知識生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
[31]彭程.性別文化墮距的媒介表現及治理[J].學術交流,2018(2):137.
[32]周囧.女性主義的平等觀及其證成進路變遷[J].倫理學研究,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