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武
[摘 要]數學問題是激發(fā)小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工具。有效的數學問題不僅能體現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能增加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營造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同時使學生逐漸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當前,有許多學生在數學課上只是聽教師講解而不思考,導致數學課堂效率不高。為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探究知識,全面掌握、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提升數學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最終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生活化;有效問題;課堂效率
數學問題是完整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有些數學教師的提問意識不強,對數學問題的設計缺乏研究,導致所提出的數學問題存在問題之間聯系不緊密、問題難度層次不明顯、問題創(chuàng)新性不強等現象,這些現象影響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進度和效率。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設計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和科學性,解決數學課堂效率不高的問題。
一、結合教學實際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將學生經常接觸的事物融入到問題之中。由于這種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形式更貼近現實生活,學生在解答過程中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指導作用,因此,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學生通過對問題中生活化的元素進行聯想或想象,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數學問題,能增強自己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可能性”的相關知識時,聯想到許多學生喜歡帶牛奶到學校作為課間能量補充品的實際,教師可以設計學生與父母去商場購物的場景,提出問題:“今天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商場買牛奶,牛奶的牌子有很多。商場售貨員告訴小明,今天A牛奶缺貨,B牛奶賣得差不多了,C牛奶還有很多。請問,小明的爸爸媽媽隨便拿一瓶牛奶,可能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看到這個問題時下意識地看了看自己帶到學校的牛奶品牌,發(fā)現自己喝的牛奶正是這三個品牌中的一款,立刻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提起了興趣。
學生稍加思考后得出了答案:“A牛奶缺貨,也就是買不到A牛奶了。B牛奶賣得差不多了,也就是B牛奶的數量不多了。C牛奶還有很多,最有可能買到C牛奶?!睂W生的回答體現了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但這樣的回答還沒有體現數學知識的專業(yè)性。于是,教師又引導學生將回答的內容和本節(jié)課所教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將語言規(guī)范化,如“買不到A牛奶”也就是“不可能買到A牛奶”,“B牛奶數量不多了,C牛奶還有很多”也就是“有可能買到B和C的牛奶”。通過轉化語言,學生的表達更加規(guī)范,對本節(jié)知識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設計發(fā)散性的問題
設計具有發(fā)散性的問題能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還能促進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現小學數學教學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一面。在小學數學知識中,有許多問題能夠通過一題多解來解決,即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但并非所有學生都能想到多種解題方法,因此,教師要設計發(fā)散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學生計算梯形面積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回憶課本上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等相關知識,許多學生能立刻回憶起該公式并結合題目所給條件算出梯形面積。但很快教師意識到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即先讓學生回憶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在探究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時只能聯想到用公式計算,對圖形間的關系并不敏感?;诖?,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設計發(fā)散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力。
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有幾種?”教師在提問時并沒有限定是梯形還是其它任意圖形,這是因為一旦限制為某種圖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學生受到思維慣性的影響會立即聯想到自己最為熟悉的知識點,脫口而出用公式計算圖形面積,如此一來,他們的思維便又受到限制。因此,教師不限制任何一種圖形,而是以一種開放式的提問向學生拋出問題,學生通過發(fā)散思維能夠得出不同答案。學生提出了多種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公式法、拼接法、切割法等。接著,教師再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計算梯形的面積,然后鼓勵學生用大家提到的公式法、拼接法、切割法計算梯形面積。
學生利用不同方法計算梯形面積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拼接或者如何切割,而是要求學生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來計算并記錄下計算過程,然后進行展示。在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隨機選擇幾名一開始提出拼接法和切割法的學生并提問:“請你說一說將梯形看成了什么圖形拼接而成的?或者你把梯形切割成了哪些圖形?”有的學生回答:“我把梯形切割成了三角形?!苯處熃铏C向其他學生提問:“有沒有和這位同學一樣,把梯形切割成三角形的?”教師設計這一問題的目的是引起班級部分學生的共鳴。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需要集體的認同感,通過這類問題增強彼此的共鳴,讓學生感到有人與自己的想法相同,這樣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強課堂參與感。接著,教師選擇兩位回答問題的學生將自己的分割方式畫在黑板上,再提問:“大家覺得哪種切割方式更好,說說你的理由?”該問題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種切割方式正確,而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fā)進行判斷。學生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進行思考,思維的過程更具開放性。
三、設計知識遷移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與傳授具體知識同樣重要。教師通過設計知識遷移式的問題能增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數學思維,還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檢測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講解“統計與概率”時,教師可將這部分知識與百分數、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可能性等章節(jié)知識聯系起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領會“統計與概率”的核心。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統計和概率”的知識時,從一組數據切入進行講解,該數據展示了某班十位學生的身高,教師先向學生提問:“你們能算一算每個體現這組數據特征的指標嗎?比如平均數、中位數?”學生很快得出答案。接著,教師適當改編該題目并向學生提問:“如果這十名學生便是班級內的全部學生,請問抽到身高為150厘米至155厘米學生的概率是多少?”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關注點從整組數據的特點轉移到了概率方面,學生考慮的不再是單個數據的特殊性,而是每個數據與整組數據的聯系。在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教師又追加提問,將數據與相應的圖形聯系起來:“你能否將這些概率以扇形或者折線統計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問題實現了概率的數理形式向圖形形式的轉移,體現了知識遷移的特點。學生在思考該問題時必須融合概率和統計圖的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靈活轉化數據和圖形得出答案。這個過程充分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還讓學生對數字和數學圖形的關系有了更深理解,展現了不同數學知識間的聯系。
四、設計多樣化的問題
即使是圍繞同一主題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有多種提問方式,教師在圍繞同一主題展開教學時,要盡量避免簡單重復的問題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概念時,教師可設置問題背景:某學校共有2000名學生。五年級學生有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然后結合這一背景向學生提出問題:從整個學校的角度看,五年級的男生占整個學??側藬档膸追种畮??女生占整個學??側藬档膸追种畮??接著,教師變化問題背景,以新問題為背景設置問題:其它條件不變,已知五年級男生中有120人近視,請問五年級男生近視的人數占五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除了按照正向順序進行提問,展現逆向思維的數學問題也是數學課堂的組成元素。教師設計逆向問題要以學生掌握了正向問題的思路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所給條件完善解題邏輯鏈條。例如,某學校有600名五年級學生,近視的人數是不近視人數的三分之一,請問五年級有多少近視的學生?這一問題解答難度較高,但學生在思考這一系列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領略逆向思維的奇妙,感受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樂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應當注重問題背景的設置,突出所設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方式和問題的豐富性,用輕松的方式體現數學課堂的民主、自由、和諧,突出學生數學課堂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此外,還要充實問題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同一數學知識的不同方面,幫助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看待、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郝琳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
[2]葉旭東.有效練習,提高效率——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2,(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