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
陳楚智是新加坡最出色的油畫家之一,曾在2006年獲得由新加坡總統(tǒng)親自頒發(fā)的新加坡藝術(shù)界最高榮譽——文化獎。他和他筆下的老景致、老物件已經(jīng)打成一片,真是畫如其人,醇厚耐看,幾十年畫下來,互相影響,最終把自己也畫成了一道南洋“老景”。
從師名師 自成一格
陳楚智先生1942年出生于廣東潮汕。1955年,陳楚智來到新加坡與父親及哥哥們團聚。少年陳楚智喜愛繪畫,小小年紀便沉浸在自己的藝術(shù)世界里。畫家蔡名智的父親和陳楚智的父親是好友也是老鄉(xiāng),蔡父思想比較開明,支持兒子學美術(shù)。陳楚智說:“蔡名智父親常到我家和父親聊天,還曾勸說我父親,讓我去讀美專?!?/p>
1958年,陳楚智利用星期天時間去向劉抗先生學習素描,同一年他又報讀了南洋美專的業(yè)余進修班課程。也是這一年,他正式進入南洋美專西洋畫系,受教于幾位先驅(qū)畫家:鐘泗濱、張荔英、賴鳳美等。張荔英教素描,鐘泗濱教油畫。他還記得張荔英說華語有江浙口音。在南洋美專讀書期間,鐘泗濱先生介紹他去古董店打工,臨摹《蘇加諾總統(tǒng)藏畫集》,一張可以賣幾十塊錢。他性格倔強,不用家里的錢,半工半讀,靠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自己。
陳楚智覺得鐘老師的畫風不適合自己,他沒有去模仿老師,而是一直探索自己的繪畫風格,鐘泗濱很大度,并不介意,他鼓勵學生走自己的路。談到這里,陳楚智不僅感謝鐘老師幫他找臨時工賺錢,更感謝老師在教學上的開明作風,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尋找自己的繪畫方向。
1976年,他辭職成為全職畫家。1984至1985年,陳楚智在南洋美專任教兩年。1986年他去北京,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做6個月的訪問學者,結(jié)識了同期的中國畫家洪凌、吳云華等。在中國期間,他還去敦煌莫高窟觀摩學習。迄今,他在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過畫展。
陳楚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戶外寫生,畫新加坡河、牛車水、廈門街、如切、加東、梧槽路、實龍崗、小印度、林厝港這些地方的老倉庫、雜貨鋪、咖啡店、路邊攤、甘榜,因為很多街道都翻新了,不少老建筑也拆除了,他的畫如今都成了城市風貌的歷史記錄,激活了新加坡人的“記憶”。除了本地,他也去巴厘島、普吉島、馬六甲、砂拉越、印度、越南、緬甸,中國臺灣、汕頭、麗江等地寫生,畫那里的老厝、老街、老店、老樹,以及畫中朦朧點綴的老人。
他借用油畫這種西方繪畫媒介去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東方鄉(xiāng)土人情、華人生活形態(tài),有一股不可名狀的滄桑之美、質(zhì)樸之情。他認為看圖片畫畫和去實地寫生完全不同,每到一地,一般他會住下來體會考察,深入了解當?shù)仫L情,然后再畫。他寫生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提升到創(chuàng)作的高度,用他喜愛的色彩、構(gòu)圖、表現(xiàn)方式,完成一幅“令他感動”的圖像。他感動了,才能感動觀者。
陳楚智說:“我不善言辭,拙于表達,繪畫是我的生命,帶給我自信。激情與敏感是我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確實,繪畫,就是他的信仰、他的宗教、他的生命。這一點他很像梵高。
集中一年時間專畫靜物
2020年疫情期間,不方便外出寫生,陳先生閉門畫了很多靜物:大蒜、玫瑰、百合、水仙、野菊、山竹、菠蘿蜜、香蕉、紅毛丹等。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無法忍受的阻斷隔離,陳楚智卻善加利用,化為一場成就自己的機緣。
靜物畫也是陳先生的一個強項,但集中一年時間專畫靜物,之前從未有過。他筆下那些瓶瓶罐罐、花花果果,格外迷人。猛一看,讓人聯(lián)想到意大利畫家莫蘭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的瓶罐靜物,但仔細瞅瞅,終究還是陳楚智自己的風格。
陳先生晚年喜用畫刀,說到“以刀代筆”,陳先生幽默地說:“畫筆洗起來太麻煩,畫刀用布抹一抹就行了,省了很多時間?!边@當然是他的一個“說法”,一開始或許有嫌洗筆麻煩的因素,但他堅持用畫刀,一定是體會到運用畫刀的痛快之處,能夠把他“要的東西”表達出來。大蒜的蒜皮、各類花朵,一刀一刀下去,很有立體感。
陳先生性格倔,花朵也硬氣,花瓣一刀一刀刮過去,有股倔勁,不染世俗習氣。筆,有“筆觸”;刀,有“刀味”。陳楚智的靜物油畫,刀味十足。陳先生喜歡古典音樂,尤其喜歡激昂的音樂,不喜歡軟綿綿的、感傷的音樂。他推崇貝多芬的交響曲,常聽柴科夫斯基炮聲轟鳴的《1812序曲》。由此我聯(lián)想到,陳先生有些畫只能用油畫刀,大刀闊斧,有強烈的“概括性”,效果驚人。
看了陳楚智的畫,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前主任陳國賁教授這樣評論:“作為觀賞者,我經(jīng)常會竭力尋找這位藝術(shù)家在畫中的位置,與此同時好像出現(xiàn)了一種神奇的、愉快的魔力,他在誘使我‘跳入他的藝術(shù)品中去尋找他,與他玩捉迷藏?!睂τ陉悋S教授的這段話,我深有同感。陳楚智的畫,猶如“迷宮”,你必須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悟性,才能領(lǐng)略其中的風光而不至于迷惑。在某種意義上,讀他的畫如同讀偵探小說,這樣比喻,或許有點“緊張”了,輕松一些的說法,就像是游覽蘇州園林,曲徑通幽,令人低回,不時給你“絕處逢生”的驚喜和“豁然開朗”的光明。他又像一位指揮家,揮動著手臂,讓音符在畫面上流淌回旋。
陳楚智說:“我一直用傳統(tǒng)的油畫顏料,大多用‘老荷蘭牌(Old Holland),可以畫出我要的那種質(zhì)感和層次?!标愊壬非蟮男Ч褪恰皼]有火氣”,老建筑、高古文物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火氣都消褪了,只留下溫潤感。陳楚智的畫就如一杯老茶。說到茶,陳先生收了很多極品老普洱,老茶的火氣也褪盡了,只留下歲月發(fā)酵蘊藏的陳香與回甘。招待朋友,陳先生會拿出最好的茶。
陳楚智愛音樂、愛老茶、愛紅酒,這些都成了他醞釀創(chuàng)作繪畫的養(yǎng)料,給了他無限的能量。他和他筆下的老景致、老物件已經(jīng)打成一片,真是畫如其人,醇厚耐看,幾十年畫下來,互相影響,最終把自己也畫成了一道南洋“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