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劉洪言
自2001年新課程改革以來,“理念”就開始成為中小學教師口中、文中常念?,F(xiàn)之詞,有的學校還會在櫥窗中展示教育理念。什么是理念?如何理解理念?如何建構(gòu)和實踐理念?本文對此進行討論。
一、理念的意蘊
1.理念之“念”
先說理念之“念”?!澳睢蓖ǔS兴姆N用法:一是考慮、思考;二是念頭、想法;三是思念、想起;四是言說和閱讀。理念之“念”應該更接近念頭、想法,表現(xiàn)為一種思想或者主張。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每個理念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思想?!崩砟畈皇菚r起時滅的小念頭。孫正聿在《哲學修養(yǎng)十五講》中解讀哲學理念:“哲學理念,它直接地表現(xiàn)為每個哲學體系當中的那個統(tǒng)一性原理,而這個統(tǒng)一性原理,一方面,它是思想的結(jié)晶,另一方面,它又是用這種結(jié)晶去解釋其他全部的哲學問題,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它就是一種哲學觀,就是對這些的根本理解?!边w而移之,教育理念表現(xiàn)為對某個教育問題的統(tǒng)一性認識,它通常以這種統(tǒng)一性認識為辦事規(guī)則與解釋依據(jù),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
理念具有方向性,它是關于某一方面的思想和行為主張。比如,關于教育的理念,關于教學的理念,關于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念等。在教育理念中,可能有班主任工作理念、家庭教育理念等;在教學理念中,可能有教學設計理念、教學評價理念、信息技術(shù)運用理念等。因此,言說和表達理念,應該說明是針對什么方向的理念。
2.理念之“理”
理念應該經(jīng)過自己梳理和整理?!俄n非子·和氏》關于和氏璧有這樣的敘述:“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边@里的“理”就是加工、治理和整理。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理念也包含在理性的性質(zhì)中”,“理性在它本身里也含有理念的根據(jù)”,而且“它是理念的源泉”。由此而言,一個人的理念應該是自己動腦子認真思考過的,是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其形成應該有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理念的源頭可能是閱讀,可能是和別人的交流,可能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或觀察到的別人的經(jīng)驗。這些終究只是作為理念資源的“源頭”,只有通過自己頭腦的梳理、整理、辨別、選擇等理性“管道”,借助概括、實踐、反思、提煉等方法,才能輸出理念的“活水”來。
理念是有道理的見解和主張。對想法和觀點進行梳理、整理,目的是審視其是否有道理。這里的“道”主要指人道,也就是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倫理,要符合教育的價值追求,這就是合“道”。“理”與“道”略有不同。韓非子認為:“理者,成物之文也。”又說:“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保ā俄n非子·解老》)“理”為事物存在和運行的規(guī)律、依據(jù)及緣由;教育的“理”,就是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原則。教育理念不僅要合教育的“道”,而且要合教育的“理”。
理念具有理性特征,這和信念有所不同。信念也有一定的理性,但信念突出的特征是情感性,信念的極致是信仰,信仰有時是經(jīng)不起理性論證的。教育需要有信仰,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shù)而已?!毙叛鼋o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理念給人以合倫理、合規(guī)律的理性指引和約束。
理念是影響實踐的行動理論和理據(jù)。理念本身不是實踐,但理念站在實踐的背后,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實踐,是行動的理論,是行為的理據(jù)。如果沒有現(xiàn)實對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影響,某種思想僅僅存留在文字和口頭上,這種思想就不能稱為理念。作為行動理論,理念成為一種特殊的觀念。觀念也需要理性思考——“觀”和“察”——得出的見解,但有的觀念是不付諸行動的,付諸行動的觀念才是理念。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說:“思想往往會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這些概念而活?!崩砟钍悄切鞍凑者@些概念而活”的概念。作為理據(jù),理念應該而且能夠為行動作出合理性辯護,也就是能夠說明行動是經(jīng)過思考的、有根據(jù)的、符合倫理和規(guī)律的。
理念的實踐性同時意味著理念本身也具有發(fā)展性。實踐之樹常青,將教育理念運用于教育實踐,實踐的豐富性和發(fā)展性會對理念本身形成反作用,理念的實踐者可以通過反思總結(jié),不斷豐富、完善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理念具有理想性。人的行動是指向未來的,是追求理想的,作為行動理論的理念具有對未來的引導作用,體現(xiàn)了理想的追求。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敝档眠^的生活是理性審視的生活,是理念引導的理想生活。教育理念不是對教育現(xiàn)狀(實然狀態(tài))的一種直觀描述,而是教師對于所謂“好教育”“理想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應然狀態(tài))的一種美好的期望。
二、理念的建構(gòu)和實踐
筆者有這樣的教學變革理念:教師角色要由思想的提供者轉(zhuǎn)變?yōu)樗枷耄ㄋ伎迹┑拇龠M者,教學的過程要從提供思想走向促進思想(思考)。以此為例,筆者在這里分析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實踐。
1.理念背后的理性思考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提供思想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受體,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促進思想的教學強調(diào)確立學生的學習責任,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并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需要主動參與,這種參與除了身體的參與、情感的參與,更重要和基礎的是思維的參與,這是教學實施的前提和基礎。
教育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而思維方式、思維品質(zhì)、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是重要的素養(yǎng)。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認為:“反思性思考和行動是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泵绹逃叶磐J為,教育的意義在于“改變?nèi)诵砸孕纬赡切┊愑跇阗|(zhì)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培養(yǎng)思維需要讓學生經(jīng)歷思想的過程,并在思想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改善思想。
2.對該理念是否有道理的審視
人類社會發(fā)展迅猛,就筆者感受,2017年是人類需要重新思考命運的一年。這一年,阿爾法狗在圍棋比賽中完勝人類;深圳的無人公交車試運行;2017年第10期《紐約客》的封面是一群機器人在匆匆忙忙地上班,一個機器人在打發(fā)乞討的人……我們需要思考,在這樣的時代發(fā)展趨勢下,我們的學生如何有尊嚴、有體面地生活?除了情感,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思維,就是學會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地思考。培養(yǎng)會思考的人,是對學生的未來人生負責。
197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修改中這樣定義教育:“教育是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授知識的工作?!?997年,該文件修訂,教育的定義變成了“教育是能夠?qū)е聦W習的交流活動”?!皞魇谥R”是提供思想,“導致學習的交流”是促進思想。進一步追根溯源,蘇格拉底與人交流,運用被稱為“產(chǎn)婆術(shù)”的啟發(fā)式;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又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美國課程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在《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中預測,“如果后現(xiàn)代教育學能夠出現(xiàn),我預測它將以自組織概念為核心”……這無不證明著從提供思想到促進思想的合理性與可靠性。
3.審視理念的理想追求
從提供思想到促進思想背后有這樣一些教育理想:一是期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責任,使他們承擔學習主體的應盡責任,從而提高學習質(zhì)量和效率;二是在引導學習者參與思想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批判和創(chuàng)造;三是希望學生通過思維的改善提升人生質(zhì)量。日本哲學家、企業(yè)家稻盛和夫提出了這樣的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結(jié)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彼季S方式?jīng)Q定了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人的生活能力最終會決定他的生活狀態(tài)和品質(zhì),我們期待教育能帶給學生更理想的人生結(jié)果。
4.將理念付諸實踐
運用于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了觀課議課的變革主張。評課是把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告訴別人,主要目的在于比較,在于提供思想,如“你這樣教有這樣一些優(yōu)點和缺點……”“你可以這樣教……”等。議課是提出問題引起和促進他人思考,主要目的是促進思想,如“你為什么這樣教?”“你還想過怎樣教?”“如果你下次教,會有什么樣的改變?”等。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說:“那些學會與自己對話的人們很快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教師的內(nèi)心是他們所遇到的最通情達理的對話伙伴?!贝龠M思想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理念運用于寫作,筆者在《影像中的教育學:從電影中體悟教育與人生》的序言中寫道:“在寫作生活中,我一直在做著讓讀者把讀一本書變成一次學習活動的努力,這次也不例外。具體而言:一是整個表達要形成一種參與召喚——‘我期望和你討論相關問題。二是自己的角色要努力從思想的提供者轉(zhuǎn)變?yōu)樗伎嫉拇龠M者,把讀者的閱讀轉(zhuǎn)化成對話活動,期望啟發(fā)您進行一段思考,期望引發(fā)您的一場探索?!?/p>
理念運用于教學活動,筆者致力于實踐“教學效率=同學們圍繞教學內(nèi)容的比較緊張的智力活動和有價值的情意活動時間÷教學所用時間”的有效教學。
可以說,這樣的理念成為筆者實踐的“統(tǒng)一性原則”,筆者已“按照這樣的概念而活”。這就是理念。
讀者朋友,閱讀該文后,請您基于理性思考、要有道理、要體現(xiàn)理想追求,以及指導實踐行動的角度,建構(gòu)、審視和分享您的主要教育理念,可好?
(劉洪言,成都大學師范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