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劉秋月 郭玉蓮 程蓮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神經外科,濟南 250012
腦膜瘤是來源于蛛網(wǎng)膜帽狀細胞的原發(fā)性顱內腫瘤,且多為良性〔1〕。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多因腫瘤壓迫出現(xiàn)癥狀〔2〕。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3-4〕,該病女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比例約為3∶2~2∶1。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為主,放射治療為輔,但腦膜瘤手術相對其他科室手術更為復雜,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較高,因而患者住院時間也相對較長,術后康復效果不佳。相關文獻指出〔5-6〕,醫(yī)院屬于高人流量場所,手術患者住院時間越長,則意味著面對各種術后風險事件概率更高,對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均有不良影響。因此,除手術治療外應配合有效、科學、合理的圍手術期干預手段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是提高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羅沙〔7〕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提高護理滿意度,這也表明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對于腦膜瘤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關鍵作用。因此,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配合音樂療法應用于腦膜瘤患者中,調查其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睡眠質量及心理彈性變化,以期找到高效、合理、科學的圍手術期護理手段,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齊魯醫(yī)院收治的腦膜瘤手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shù)字對照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納入標準:年齡32~39歲;經病理診斷為良性腦膜瘤者;具備基本交流意識;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臟、肝臟等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者;神經功能障礙者;過敏體質者。對照組:年齡33~39歲,平均(45.60±7.3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20例,中專及以上24例;腫瘤直徑2~7 cm,平均(4.55±0.77)cm;腫瘤位置:大腦鐮旁30例,大腦凸面22例,矢狀竇旁8例;病理類型:成纖維型25例,內皮型14例,血管型10例,砂礫型11例。觀察組:年齡32~39歲,平均(45.20±6.9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9例,中專及以上23例;腫瘤直徑2~8 cm,平均(4.61±0.82)cm;腫瘤位置:大腦鐮旁31例,大腦凸面20例,矢狀竇旁9例;病理類型:成纖維型27例,內皮型11例,血管型9例,砂礫型1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腫瘤直徑、腫瘤位置及病理類型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采用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疾病知識講解、心理指導、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術后用藥指導、切口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內容。
1.2.2觀察組 采用認知行為干預配合音樂療法,具體措施如下。
1.2.2.1組建認知行為干預小組 包括腦外科主任醫(yī)師1名、主管護師1名、精神衛(wèi)生科主任醫(yī)師1名及相關科室護士2名。由組長組織相關科室專家進行會議討論,對認知行為干預方案的框架、方式及內容進行討論,由組員記錄會議內容及專家意見,會議結束后進行整理總結,將改善后的方案再給予科室專家進行審閱,確保方案科學、合理性,為最終干預方案。
1.2.2.2認知行為干預 ①認知干預內容:包括認知評估、認知矯正、認知重建、強化認知4個方面。護士在醫(yī)院訪談室或心理測評室以面對面訪談方式進行干預,同時發(fā)放相關教育手冊加深患者印象。其中,認知評估方面包括心理評估,針對產生不良情緒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②行為干預內容:包括家庭作業(yè)、放松訓練、注意力訓練3個方面。護士通過指導具體訓練方法,在訓練過程中積累實現(xiàn)干預目標的能力。干預時間為每周1次,40~45 min/次,共8個階段。見表1。
表1 認知行為干預方案內容
1.2.2.3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可根據(jù)患者音樂需求及音樂水平進行劃分,包括聆聽法、主動法及即興法。見表2。
表2 音樂療法
1.2.3資料收集方法 由小組成員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患者解釋本研究目的、內容,在面對面交流過程中以問答方式幫助患者填寫調查表。對文化程度較低、較難理解量表內容由護士詢問獲取進行記錄,能夠自行完成量表患者采用自評方式填寫。所有量表于認知行為干預前后進行收集,需核對后確保量表有效性。
①抑郁自評量表〔8〕(SDS):共20個項目,包括10個正向評分,10個反向評分;≤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癥狀越嚴重。②焦慮自評量表〔9〕(SAS):共20個項目,包括10個正向評分,10個反向評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嚴重。③睡眠質量量表〔10〕(RCSQ):包括夜間環(huán)境噪聲、夜間睡眠深淺、夜間醒來情況、夜間入睡快慢、夜間醒來再不睡、夜間睡眠總體質量6個維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從1~10分進行遞增;評分越高則表明睡眠質量越差。④心理彈性量表〔11〕(CD-RISC):包括堅韌、自強及樂觀3個因子,共25個項目,采用0~4分5級評分,總分125分;得分越高則表明心理彈性越高。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彈性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心理彈性比較(分,
腦膜瘤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因其良性為主,且早期無明顯癥狀,常被患者忽略其晚期的危害性〔12〕。一旦腫瘤體積變大,則出現(xiàn)頭痛、癲癇、偏癱等嚴重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生理、心理嚴重不適癥狀〔13〕。手術治療雖然可以從生理上治愈該種疾病,但圍手術期治療期間的各種禁食、禁水等措施可能會造成患者行為及認知出現(xiàn)誤區(qū)。相關資料顯示〔14-15〕,我國醫(yī)院圍手術期護理往往只針對患者疾病進行干預,而忽視了患者的心理變化,且多數(shù)常規(guī)干預按程序化實施,缺乏針對性、合理性、有效性,因而護理效果不佳,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不良。因此,除優(yōu)化目前現(xiàn)有護理方式之外,還需針對腦膜瘤術后患者不良心理狀況作出心理干預措施才是提高患者預后的有效方式〔16〕。
認知行為干預是由早期認知理論及行為理論發(fā)展而來〔17〕,認知理論認為情緒來自思考(思維),出現(xiàn)錯誤的思維認知是產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所以糾正錯誤的思維認知是改善不良情緒的主要目的。而行為理論認為通過經典條件反射的學習可以幫助個體養(yǎng)成良好行為,行為與認知、情緒緊密相連,相互作用且相互影響。以上均顯示通過認知行為干預可以幫助個體具備正確認知、緩解情感及樹立行為。張佳佳等〔18〕的研究指出,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改善手術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且具有方便、高效、可行等明顯優(yōu)勢。同時,姜玉紅〔19〕的研究也指出,認知行為療法對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有較為顯著的改善效果,且同時提高了患者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
基于此,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進行優(yōu)化,并配合音樂療法進一步針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干預,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具體為:以認知、行為干預為框架,時間階段為維度進行展開,通過階段性干預、回顧性總結、目的性指導等方式幫助患者逐漸建立正確的認知及行為方式。再輔以音樂療法所帶來的輕松氛圍,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始終保持放松心態(tài),獲得了最佳的護理感受和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彈性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以上均表明了認知行為干預配合音樂療法是一種針對性、有效、科學的心理干預方法。這也與李莉華〔20〕的研究相似,其研究結果為: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應用于腦腫瘤患者中,可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配合音樂療法應用于腦膜瘤患者中,可顯著改善其治療期間的不良情緒、睡眠質量及提高其心理彈性,對提高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