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樹繞村莊》
宋·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賞析】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沐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而行。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遠遠一帶圍墻,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在風中飛揚,小橋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著游興,走過東面的山岡。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春莊》
唐·王維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賞析】幽靜的山林中有一條路邊長滿蘭葉的小路,城外的種桃李的園子。只是沒有人間的清靜,沒有聽到鳥兒的啼叫之聲。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賞析】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新葉長出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惜蝴蝶飛入一片繁茂的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田家》
宋·歐陽修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賞析】遼闊的平川是畫面的背景,紅日映照下綠油油的桑樹、潔白的杏花使畫面色彩斑斕,鳩鳥的鳴叫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而剛剛消歇的春雨則使一切都顯得特別潔凈、清新。疏疏幾筆,即傳達出了春雨過后,艷陽初照下的鄉(xiāng)村別具魅力的美。
《春日雜詠》
明·高珩
青山如黛遠村東,嫩綠長溪柳絮風。
鳥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戀小庭中。
【賞析】村東的青山,遠遠望去,呈現(xiàn)出一片墨綠的顏色,就像女孩子用來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條長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著遠方流去。岸邊嫩綠的楊柳開花結(jié)籽,微風吹來,片片柳絮隨風飄舞。鳥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詩如畫的風光這般美好,反而留戀那小小的庭院,只是在院內(nèi)的花叢中飛來飛去。
趣味漢字
cù jū
蹴? 鞠
【釋義】
中國古代一種用腳踢球的體育活動,用以練武、娛樂、健身。與現(xiàn)代的足球運動有很多相似之處。
【辨析】
其實蹴鞠的讀音不難,分開來讀:一個是“一蹴而就”的cù,字義為踏、踢;一個是“鞠躬盡瘁”的jū。
【起源與演變】
“蹴”從足,就聲,《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躡也”,也就是踩、踏的意思?!熬稀痹凇墩f文解字》中說解為“從革,匊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guān)?!稘h書·枚乘傳》顏師古注說:“蹴,足蹴之也;鞠,以韋為之,中實以物?!币簿褪钦f,“蹴”是用腳踢,“鞠”是古代一種皮制的球,“韋”是柔皮。是說鞠是用柔皮做成的球,中間要填上東西。
西漢劉向曾在《別錄》中提到蹴鞠可能是由黃帝發(fā)明的,或者起源于戰(zhàn)國。
【字里字外】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在《史記》《西京雜記》《鹽鐵論》等文獻中均有對蹴鞠的記載。
蹴鞠究竟源起何時,確切的時間已經(jīng)無從考證?!盾庌@黃帝傳》記載了黃帝用蹴鞠訓練士兵。雖不足為信,但也能從側(cè)面反映出蹴鞠的歷史何其悠久。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蹴鞠活動已經(jīng)廣泛開展,是當時訓練士兵、考查士兵體格是否良好的方式。在漢代,霍去病將軍在駐守河西時也曾親自率領(lǐng)士兵們練習蹴鞠。
這一運動到了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唐朝對蹴鞠進行改良,將過去“以革皮為之,中實以毛”的實心蹴鞠,改良為“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的充氣球。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布衣百姓,男女老少對蹴鞠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熱情。蹴鞠運動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便是朝堂之上的九五之尊,也對蹴鞠十分喜愛,宋宮廷畫家蘇漢臣就曾畫過一幅《宋太祖蹴鞠圖》,展現(xiàn)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玩蹴鞠的場景。
在宋代,蹴鞠還有另一項發(fā)展,那便是成為商業(yè)氣息很濃的社會娛樂活動,出現(xiàn)了蹴鞠行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齊云社,并誕生了一批類似現(xiàn)在足球明星的蹴鞠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