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一張照片,黑白色,拍于清末。照片中的兩人,一個是長著胡子的老翁,一個是膝頭般高的小童,都穿著長袍馬褂,兩人互相作九十度的鞠躬,面露笑容。
這是基本,這是中國人的禮貌。
曾幾何時,中國人忘了。
我們那一輩的人,見到比我們年長的,都以“先生”稱呼;遇到比我們年幼的,都叫“兄”。至今我與金庸先生會面,都恭敬地稱他“查先生”,他也叫我“蔡瀾兄”。我與香港最大的藏畫家劉作籌首次見面,他亦稱我“蔡瀾兄”,我說怎么敢當,他回答:“我們這輩人,見到比我們年長的,都以先生稱呼;遇到比我們年輕的,都叫兄?!?/p>
我是重復(fù)他的教導(dǎo),現(xiàn)在再次提醒年輕人,中國人有過這么一套的禮儀。
在街上遇到年輕人,向我喝道:“蔡瀾,和我拍一張照片!”
非親非故,怎么可以呼名道姓?但我相信是他的長輩沒有告訴過他禮儀之事,所以也不生氣,好言相勸,把這套禮儀告訴他。一般有兩種反應(yīng),聽了尷尬地點頭,或者惱羞成怒:“拍就拍,不拍就算,啰唆那么多干什么?”
前者聽了,對方一生受用;后者不聽,永遠是低等動物。
一般都以為法國人傲慢,但我在法國小鎮(zhèn)散步時,見到的人都向我說早安,我大贊他們很有禮貌,他們說:“我不向你打招呼,顯得我沒有教養(yǎng)而已?!倍Y貌不止于言論,衣著也有關(guān)系。你身在外國,穿得像一個難民,怪不得他們遠離你;要是你穿得干干凈凈的,不必名牌,他們也會看在眼里,以禮待之。
別人對你沒有禮貌,是因為你爭先恐后不排隊;別人看不起你,是因為你在公眾場合喧嘩,大聲打電話。這是自己犯賤,應(yīng)該遭到白眼。
有時候也必須自我檢討。我一直不喜歡和別人握手,但是我都忍受。每次和那些有手汗的人握手,就不舒服個半天,非即刻跑到洗手間沖水不可。一次又一次,我有了潔癖,不與別人有身體的接觸。如果你伸出手,而我只拱手作揖,請你原諒。
找我拍照一點問題也沒有,一答應(yīng)了就走過來。如果將手搭在我肩膀上,這也是老一輩的人認為極度犯忌的事。我年輕時還能強忍,到了這個年紀,唯有直斥。
有禮貌當然好,但過多了,沒有必要的,就變成了愚蠢。像我到任何場合,都有人帶路,但帶路的人太有禮貌了,總讓我先走。我哪里知道東南西北,就說你先走吧,對方堅持客氣禮讓:“您先走,您先走。”走什么!實在是笨蛋一個。
大家都以為日本人最懂得禮貌,那是因為整個大環(huán)境都在守禮,如果都不互相說早安時,他們也會忘記。我有個朋友娶了一個日本太太,日本太太見到朋友的父親,連早安也不說。我看在眼里,用日本話大罵這個女人一番。她委屈地說:“你們也不說早安呀?!?/p>
當今,守禮的國家,還是首推韓國。韓國人一見面就問對方年齡,外國人以為不禮貌,但是要明白他們問歲數(shù),是因為他們要確認一件事:你要是比他們大,他們就會對你恭敬,使用敬語;若是平輩,禮數(shù)才能節(jié)省。韓國人見你比他們大,敬酒就要把頭轉(zhuǎn)過去,不能相對。
餐桌上,吃東西時發(fā)出聲音,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都是極不禮貌的事,當然,吃面時是例外。用手抓東西吃也不禮貌,但是吃有翅膀的,絕對可以用手。
墨守成規(guī)的日本人,吃魚時是不可把骨頭吐出來的,所以吃魚吃得特別細心。萬一遇到刺又如何?用張紙巾包起來。
最不能忍受的,是遇到傷風感冒,不斷流鼻涕,一直嘶嘶聲地吸回鼻去,以為這才是有禮貌。哪知這是聽覺污染,聽到了極度討厭。拿張紙巾,大力一擤,不就沒事了嗎?那多舒服!是的,在西方,擤鼻是可以的。如果還是覺得不禮貌的話,那么跑去洗手間大力擤了再走出來好了。
飛機上,雙腳大力頂著前面座位椅背的行為,是極不禮貌的。一人一個的手枕,你不顧他人死活,都霸占來用,這都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行為。
通常,遇到這種情形,面斥起來就要吵架,和這些人吵起來,是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遇到這種情形,向空姐投訴,請她轉(zhuǎn)告好了。
進入洗手間,看到別人把洗臉盆弄臟,我會用紙巾擦干凈,不企求下一個使用的人欣賞,只求心安理得就是。一切禮儀,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從小教導(dǎo)很重要,像那張黑白照片里的小童,長大了一定懂得什么是禮貌,什么是互相的尊敬。天下太平。
選自《何必活得那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