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全
咕——咕咕、咕咕、咕……
聽到這聲音,就知道劉老太太在招呼她的雞。劉老太太養(yǎng)著三只雞,兩只母雞,一只公雞。母雞羽毛雪白,冠子紅艷艷的,身子肥嘟嘟的。那只公雞,金紅色的羽毛油光閃亮,冠子巍峨挺拔,兩爪雄健有力,氣勢威猛。
喂雞,是劉老太太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她先打開雞籠,讓圈了一晚上的雞下地,疏松筋骨,活動腳爪。在這期間,劉老太太已經(jīng)給雞們把早餐準備好了。她把頭一天摘下的菜葉洗干凈,用刀切得細碎,再拌上麥麩,用開水燙一下,攪拌均勻,放在一邊晾著。接下來,劉老太太才開始洗漱。待她洗漱完,雞食也涼了。劉老太太把雞食端過去放到雞籠跟前,卻沒看到雞。
咕——咕咕、咕咕、咕……
劉老太太朝著巷子另一頭招呼了幾聲。雞們聽到劉老太太的聲音,連飛帶跑回到劉老太太跟前。
又野去了?你這個壞家伙,不知道守家,就愛到處逛。劉老太太在訓她的公雞。公雞雖然聽不懂劉老太太的訓話,但卻是個盡職的 “丈夫”。在兩只母雞貪婪地享用劉老太太準備的美食時,公雞只是象征性地叨幾下。兩只母雞吃得嗉子都偏到了一邊,卻仍在一下又一下叨食。劉老太太看不下去了,就又訓公雞,別光顧著招呼它們了,你自己也吃呀。接著又訓母雞們,沒饑飽的貨,就知道吃,也不讓著點。雞們吃飽了食,在旁邊的碗里叨幾口水,便在院子里優(yōu)哉游哉地散起步來。過了一陣,劉老太太就把它們趕進了籠子里。
劉老太太吃完早餐,搬了個小凳子坐在屋門口,她的雞籠就在門的一側。劉老太太打開收音機,邊聽秦腔,邊看著籠子里的雞。過了一陣,雞籠里傳來咯咯噠、咯咯噠的叫聲。劉老太太把手伸進雞籠,摸出一個熱乎乎的雞蛋。臉上笑瞇瞇的,對著雞籠念叨著,嗯,一看就是大白下的,二白,你的呢?可不要偷懶喲!
劉老太太把雞蛋拿進屋,放在一個籃子里。過了一陣,雞籠里又傳來咯咯噠、咯咯噠的叫聲。劉老太太把手伸進雞籠,又摸出一個熱乎乎的雞蛋,是個雙黃蛋呢。劉老太太喜滋滋地說,咱家二白就是爭氣,隔三岔五就下雙黃。接著,她又數(shù)落開了,我說二白呀,你可要悠著點,別累壞了身子。劉老太太很少吃雞蛋,她把雞蛋都攢起來。攢夠一籃子,就拿到街上,換回來油鹽米面醋,還有喂雞的麥麩。
劉老太太七十多歲了,瘦骨嶙峋的。鄰居看到她拎著一籃東西,慢悠悠地走在路上,打算要幫她。劉老太太笑呵呵地說:不用不用,我老婆子拎得動。鄰居也笑了,真不用?不用,你們上班的人時間緊,你盡管忙去,我有的是時間,慢慢走,不著急。鄰居前面走了。劉老太太繼續(xù)邁著碎步往前走。
劉老太太沒生過兒女,老伴前些年就走了。老伴比劉老太太大十多歲,退休前是貨車司機。老伴去世后,劉老太太每月領著一些撫恤金,聽說她還存了一筆錢,給孫子娶媳婦用。劉老太太哪來的孫子?說來話長。劉老太太的老伴,年輕時在老家成過家,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后來三個孩子媽得病去世了。
劉老太太年輕的時候,也算貌美如花。那時候,人們把司機稱作跑長腿的,天南地北地跑,兜里還不缺錢,誰家姑娘要能嫁個跑長腿的,那可是三生修來的福分。年輕時的劉老太太,一心要嫁個跑長腿的,后來就認識了老劉。老劉那時候已經(jīng)四十歲了,認識劉老太太后,結了婚。
婚后不久,劉老太太就懷孕了。那天,老伴不在家,恰巧家里沒水了,劉老太太就挑起水桶去擔水,結果不小心踩到一塊冰,連人帶水桶摔了個四仰八叉,肚子里的孩子也沒保住。老伴知道后氣得暴跳如雷。自那以后,劉老太太再沒懷過孩子。
老伴對他的兒女們好。兩個女兒出嫁,嫁妝都是她準備的。兒子娶媳婦,又是辦彩禮,又是置家當,沒少花錢。老伴在世的時候,兒女們時常來看他們。老伴的孫子鐵蛋,聰明活潑,一張小嘴巴特能暖人心。每次鐵蛋來,劉老太太就帶他上街,給他買好吃的,還給他買玩具。
老伴去世后,他的兒女們就不來看劉老太太了,但鐵蛋每個寒暑假都來。劉老太太逢人就說,那是她孫子。但知道的人卻把嘴一撇,什么孫子,還不是沖她兜里的錢。鐵蛋好久沒來看劉老太太了,聽說去外地上大學了。
那天,劉老太太又拎著一籃子雞蛋上街。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劉老太太躲避不及,被淋成了落湯雞。回來后,就開始發(fā)燒。打了針,吃了藥,仍不見好轉。左鄰右舍來看她,劉老太太說她想孫子了。人們問他有沒有孫子的聯(lián)系方式。劉老太太沒有孫子的聯(lián)系方式,只有老伴兒子的地址。有人給劉老太太老伴的兒子寫了封信。劉老太太一直不見好轉,人們擔心她熬不過這個夏天。
放暑假的時候,鐵蛋和他爸來了。見到鐵蛋,劉老太太一下子有了精神。她強撐著從床上爬起來,殺了那只公雞,燉了一鍋??吹借F蛋父子吃得滿嘴流油,劉老太太滿臉的皺紋里都是笑容。吃完飯,鐵蛋他爸就走了,鐵蛋留下來陪劉老太太。鐵蛋和劉老太太一人一個小凳子,面對面坐在門前,鐵蛋給劉老太太講他的大學,講大城市的事。劉老太太聽得認真,并不時問一句。
劉老太太漸漸有了精神。
暑假快結束的時候,鐵蛋他爸來了。鐵蛋和他爸,把劉老太太的東西收拾停當,帶著劉老太太走了。
劉老太太走的時候,跟鄰居們說,兒子接她去鄉(xiāng)下,鄉(xiāng)下空氣好,地方也寬敞,她要養(yǎng)更多的雞。劉老太太去鄉(xiāng)下后,人們再沒聽到她的消息。
大院的西北角,有一片空地,是人們茶余飯后活動的場地。在這里,有一個籃球場,還有幾個水泥乒乓球案子。籃球場上,活躍的通常是青壯年,而在乒乓球案子前,則時常能看到一個須發(fā)銀白的身影,他就是吉老爺子。
吉老爺子快八十歲了,背微微有些駝,瘦骨嶙峋的,好像一股風都能把他刮跑。但這個瘦如麻稈的老頭兒,卻是大院里許多小孩子的偶像。別看吉老爺子平時萎靡不振的,只要握起乒乓球拍來,他就變了一個人,扣球、削球、拉長球,不管對方發(fā)的球速度有多快,力道有多猛,都逃不過吉老爺子的火眼金睛。大院里所有的小孩子,都領教過吉老爺子的球技,也都是他的手下敗將,也都愿意跟他學打球。吉老爺子家里,時常圍著一些小孩子。
吉老爺子,是大人們對他的稱呼。小孩子,則叫他吉爺爺。
吉爺爺,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打球的?吉爺爺,你是怎樣練出這么好的球技的?
吉老爺子呵呵笑著,用雞爪子一樣的手指捋了捋銀白的頭發(fā),再捋捋銀白的胡須,講起了他的打球史。
吉老爺子出生在大城市,他家附近就是體育館,體育館特別大,里面有籃球館、足球館、乒乓球館及象棋館等等。吉老爺子小時候不愛上學,就愛打乒乓球,三天兩頭逃學去打球,大人發(fā)現(xiàn)后,揪著耳朵把他送回學校。吉老爺子講到這里,呵呵笑了,你們可不要學爺爺,逃學可不是好孩子。小孩子們也嘻嘻笑了,吉爺爺,您小時候可不是個好孩子!吉老爺子笑得更燦爛,眼淚都快要出來了。是啊,吉爺爺小時候的確不是個聽話的孩子。
后來,大人看到他癡迷乒乓球,就送他去體校專門打球。到了體校,吉老爺子如魚得水,再加上教練的悉心指導,球技更是突飛猛進。十三歲那年,吉老爺子參加了全省青少年運動會,拿到了乒乓球冠軍,被選拔到省體工隊,還參加過全國運動會。
哇,吉爺爺,您真是太厲害了!孩子們異口同聲發(fā)出感慨。吉老爺子繼續(xù)講道,厲害啥呀,吉爺爺那時候心高氣傲,自以為天下無敵,殊不知強中自有強中手,那次參加全國比賽,結果被打得稀里嘩啦,名落孫山,都沒臉見教練了。
那次比賽完,吉老爺子說啥也不想在球隊待了,他也不想留在大城市,于是來到這里,當了一名工人。你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只要是打過乒乓球的,都跟我切磋過。吉老爺子挑了挑眉毛,對孩子們說。
吉爺爺,您為啥半途而廢?您要是堅持打下去,肯定能當上全國冠軍、世界冠軍,對吧?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
說的是啊,爺爺當年要是堅持打下去,沒準真能打出成績來??赡菚r候太浮躁了,浮躁你們懂嗎?
孩子們有的搖頭,有的點頭。有的先點頭,接著又搖頭。吉老爺子說,好了,不說這些了,咱們打球去。
孩子們簇擁著吉老爺子來到水泥乒乓球案子前,吉老爺子問他們誰先上。孩子們爭先恐后,輪流跟吉老爺子切磋。對付這些初出茅廬的生瓜蛋子,吉老爺子只用一兩分功力就綽綽有余。吉老爺子邊跟孩子們打球,邊給他們講解打球的要領。孩子們的球技一天天有了進步,大人們都說,這吉老爺子,是咱大院里的活寶,有他在,孩子們都不亂跑了。
其實,吉老爺子當年之所以離開球隊,完全是因為吉奶奶。就是那次參加全國比賽,吉老爺子遇到了吉奶奶,見了一面,他就深深喜歡上了這個端莊秀麗的姑娘。上場比賽的時候,腦子里想的全是吉奶奶,對方發(fā)過來的球,他無心應付,結果場場敗北。隊領導氣得大發(fā)雷霆,問他到底怎么回事。他說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吉老爺子給隊里抹了黑,背了處分,越發(fā)沒心思打球了,后來便申請退役,來這里找他心愛的姑娘。
吉老爺子在廠里上班的時候,年年參加區(qū)上市里舉辦的運動會,給廠里爭了不少榮譽。他還當過一段時間的業(yè)余教練,教出的學生,有的拿過全市青少年乒乓球冠軍,有的得過校園球星的稱號。
退休后,吉老爺子每天雷打不動的事情,便是打乒乓球。每天早上,吉老爺子早早起床,洗漱完,吃完早餐,工人出門上班的點,他也出門了。吉老爺子騎上自行車,背著一個洗得發(fā)白的黃背包,里面裝著乒乓球拍,還有他的水杯。吉老爺子是區(qū)總工會活動室里的常客,更是明星,大家都以和他打球為榮。要是哪天吉老爺子沒來,大家就會覺得打球少了趣味。
年歲漸大后,吉老爺子便不去工會活動室了。大院里的活動場地雖然簡陋,但有孩子們的笑聲,吉老爺子覺得更快樂。
好多年過去了,一撥又一撥的孩子們長大了,吉老爺子還是那樣子,打起球來氣勢壓人,絲毫沒有衰退跡象。吉老爺子九十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時常還能看到他打球的身影。吉老爺子九十二歲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再也沒站起來,幾個月后撒手歸西。
吉老爺子的葬禮上,來了好幾百人,有的認識,有的已經(jīng)辨不出模樣了,大家都是吉老爺子的球友。
人們都說,吉老爺子沒白活,有這么多人為他送葬,值了!
這盆君子蘭我養(yǎng)了七八年了,每年春節(jié)都能開出一大嘟嚕黃花。這盆月季,一次開十幾朵大紅花,還是帶香水味的。這盆橡皮樹,葉子一年四季光亮亮的,大家都說像假花。這盆仙客來,一年四季都開花,還有這盆文竹,別看長得細枝碎葉的,其實旺實得很,都開過幾回花了……講起自己養(yǎng)的花來,張大奶奶如數(shù)家珍。
有人問張大奶奶,有什么秘訣,為啥能把花養(yǎng)得那么好。張大奶奶說,也沒啥秘訣呀。不過,她又說,養(yǎng)花就跟養(yǎng)孩子一樣,你把心思用在哪里,哪里就能有收獲。
張大奶奶說的是花,實際上是在夸她的孩子。張大奶奶一共生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那時候,老伴一個人在城里上班,她和孩子們在農(nóng)村,還有兩個老人。盡管家里人口多,條件差,但張大奶奶精打細算,把一家人的日子張羅得紅紅火火。村子里,沒一個不說她會過日子的。
張大奶奶的兒女們都爭氣,讓她省了不少心。她的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高中畢業(yè)后,先后回到村里,老大當了教師,老二當了村里的文書,后來成了村主任。老三高中畢業(yè),正趕上恢復高考,考上了省里的大學,畢業(yè)后進了機關工作。三個女兒,大女兒初中畢業(yè)當了工人,早早進了城。二女兒考上地區(qū)師范,畢業(yè)后當了老師。小女兒大學畢業(yè)后考上研究生,后來又讀了博士,在大學里當老師。
張大奶奶隨老伴進城的時候,除了小女兒還在讀書,其他幾個兒女都已成家。廠里分給老伴和張大奶奶兩間平房,一間做客房,一間住人。
張大奶奶人雖然進了城,心卻有一半留在了農(nóng)村,她惦記農(nóng)村地里的玉米、麥子、茄子、辣椒、南瓜、黃瓜、番茄和西葫蘆。城里沒地種,張大奶奶的心里就空落落的,她把窗戶下面巴掌大的一片空地,開辟成自留地,種了幾株玉米、幾株麥子、幾株辣椒、幾株番茄,還有幾株茄子。左鄰右舍看見了,問張大奶奶,你種了大半輩子地還沒種夠?張大奶奶笑了,我就這命,看不到莊稼,心里就不踏實。
城里長大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麥子,也沒見過茄子、辣椒、番茄長在地里的樣子。張大奶奶的這幾株作物,一度成了大院里的孩子認識農(nóng)作物的活教科書。張大奶奶門前的這一點綠,持續(xù)了好多年。
大院是城里最早的家屬院,院里的十幾排平房,因年代久遠,早已成了危房。春天來了,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也啟動了,要把大院里的平房拆了建樓房。大院里住的人,只能搬到別處暫住,待樓房建好再搬回來。
老伴已去世多年,兒女們打算給張大奶奶在別處買一套樓房,省得搬來搬去的。張大奶奶不想去陌生地方住,一來習慣了和大院里的人來往,二來熟悉周邊的環(huán)境。兒女們就近給她租了一處平房,獨門獨院,院里還有一塊菜地。張大奶奶開心極了,她種了一畦水蘿卜、一畦黃瓜、一畦西葫蘆、一畦辣椒、一畦茄子和一畦番茄。有了菜地,張大奶奶便有了事干,給菜地除草、松土、澆水,菜苗們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日益茁壯。
水蘿卜長大了,張大奶奶拔了一棵,洗干凈,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津津的。她給兒女們打電話,讓他們回來嘗鮮。黃瓜長大了,茄子長大了,番茄也熟了,張大奶奶叫兒女們回來品嘗。兒女們都說張大奶奶種的菜味道鮮美,比市場上買的好吃。張大奶奶樂得臉上都開了花。
大院里的樓房修好后,張大奶奶又不想回去住了,她喜歡上了這個小院。兒女們找房主商量,想把小院買下來,房主不賣。張大奶奶戀戀不舍地搬離小院,住進了樓房。
又一個春天來了,張大奶奶卻沒地方耕種,兒女們建議她在陽臺上種菜,并從地里給她挖來土。張大奶奶在十幾個花盆里,分別種上了茄子、辣椒、番茄。張大奶奶細心呵護著她的菜苗,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卻沒結出多少果實,張大奶奶倍感失望。
過年的時候,兒女們給張大奶奶買回來幾盆花。每天,張大奶奶把花當孩子一樣呵護,又是澆水,又是修枝的。喜陰的花,她就放在陽光少的地方,喜陽的花,則讓它充分接受陽光照射。有的花需要每天澆水,有的花十天半月澆一次就行。每種花的習性,張大奶奶都了如指掌。
幾度春秋,幾度花開,不知不覺,張大奶奶家?guī)灼椒矫椎年柵_,被她打造成了一間小小的花房。陽臺上,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姹紫嫣紅,滿屋芬芳。每天侍弄花兒,成了張大奶奶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張大奶奶布滿皺紋的臉上,時常能看到花兒一樣的笑容。
八十六歲生日過后不久,張大奶奶無疾而終。那張慈祥的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