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彥杰
三月末,嫩芽吐綠,暖陽正好,在太原市國民師范舊址附近的一處老院子里,記者約見了國家級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傳承人祁偉成老師。這里是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面積不大,甚至略顯凌亂,但四處飄灑著的原始而又新鮮的木質(zhì)香氣撲鼻而來。
當時祁偉成正在和同行商量某古建修繕事宜,便打招呼道:“我就是個木匠,你們先隨處看看。”我們雖素未謀面,但在朋友圈的互動交流有些年頭了,遂毫無生分之感,聽他說修繕工期迫近而木工短缺,正忙得不可開交。
于是,我便自顧自地欣賞起來。辦公室的正面墻上懸掛著中國木匠的祖師爺、古代著名建筑工匠魯班的半身畫像,靠墻的展示柜里陳列著各種古建筑書籍和多年來獲得的榮譽、獎牌,地上、桌子上和屋子里可見的角落則見縫插針地擺滿了形狀各異的木構件、各式各樣的制作工具、縱橫交錯的榫卯結構……正當我驚嘆于我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精湛的營造技藝時,祁偉成忙完了手頭的事情,向我講起了古建里的山西,講起了古建模型制作技藝,講起了他30年來情迷古建的心路歷程。
說起山西的古建筑,祁偉成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俗話說得好,“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鄙轿魇俏覈F(xiàn)存各類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上迄唐代,下至民國,構成了我國建筑史上品質(zhì)超群、蔚為壯觀的標本體系,享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之美譽。山西更是木構建筑的天堂,2.8萬余處古建筑中,652歲以上的木結構古建筑數(shù)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
據(jù)祁偉成介紹,“除了皇室宮殿建筑不復存在外,其他中國古代的建筑門類和建筑藝術,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幾乎都能找到實物。”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重建的五臺縣李家莊南禪寺大殿,中國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完整、原真性最好的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原址重建的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它們和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建造于芮城的廣仁王廟為中國幸存的且學界幾乎無爭議的三座唐代木構建筑。
關于佛光寺的發(fā)現(xiàn)過程,祁偉成還給我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當初,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給中國古代建筑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jīng)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筑,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幸運的是,梁思成從敦煌石窟壁畫上發(fā)現(xiàn)大佛寺,壁畫是唐朝時畫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有了壁畫的發(fā)現(xiàn)之后,1937年6月,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雇了馬車和毛驢,一行四人風塵仆仆來到五臺山。在這里,他們發(fā)現(xiàn)東大殿南側有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磚塔一模一樣。最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jīng)幢相互印證,終于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筑。更讓他們驚喜的是,整個佛光寺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唐、金、明、清建筑齊備,梁思成激動地稱其為“國內(nèi)古建筑之第一瑰寶”。
中國木構古建筑就像散落的珍珠,點綴著表里山河,而山西則保存著中國最古老的建筑藝術。祁偉成介紹,傳統(tǒng)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俗稱“扎小樣”,在我國古代建筑當中應用廣泛。晉祠博物館館藏的宋代建筑小樣,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模型。由這個模型可見,我國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在900年前就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山西尚存的古建筑模型,還有朔州市崇福寺藏的遼代建筑小樣、陽泉懸泉寺藏的明代建筑小樣,這幾個模型雖沒有最終建成建筑,但其蘊藏的純手工制作技藝,對古建筑的研究、修繕和保護都極其珍貴。
祁偉成出生于山西省定襄縣芳蘭村,爺爺是村里的老秀才,也算是出身書香門第。18歲時,祁偉成帶著父輩的囑托——“走一條靠手藝養(yǎng)活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出家門,拜師學藝。他的啟蒙老師叫薄秀章,在當?shù)氐氖锇肃l(xiāng),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木工活兒堪稱一絕。薄秀章帶著祁偉成走街串戶、翻山越嶺,從拉大鋸到鑿榫卯,從打家具到修古建,口傳心授,手把手地教。
講到這里,祁偉成停了下來,轉身打開展示柜一扇嵌有茶色玻璃的木門,從兩排書中間取出一件木制的小獅子,獅子手掌大小,怒目圓瞪,有幾分靈氣,“這是我的第一件木工作品”。每當看到這件小獅子,他都會鞭策自己,沉下心思,精心打磨每一件作品。
1985年,祁偉成跟隨師傅輾轉至省城太原,投入到古建筑修繕工作中。來到太原不久,祁偉成便隨師傅參加了一項神圣的古建筑保護工程,即天龍山漫山閣復建工程。他們協(xié)助專家深入實地勘察、一起作分析比對研究,還對天龍山的地質(zhì)、水文、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記錄測試等。其中除了對天龍山部分山體、危巖進行了防止雨水滲漏、裂縫合攏的加固工作外,重要的是完成了天龍山石窟中的第9窟漫山閣的復建,使唐宋時期就有的漫山閣恢復了昔日的尊容。多年后,一位古建專家來天龍山參觀,看到復建后的漫山閣驚嘆不已,得知出自山西工匠之手,更是贊不絕口。
2012年,祁偉成拜時任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柴澤俊為師,成為柴澤俊的關門弟子。柴澤俊是中國文博大家,學養(yǎng)深厚,給予祁偉成的教誨與鼓勵,使其受用一生。柴澤俊曾滿懷深情并不無期望地對祁偉成說:“一些古建筑建造技術瀕臨失傳,用機制構件代替手工構件,不僅抹殺了歷代建筑特征和風格,在觀感上也截然異趣?;诖藳r,傳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與營造古建筑小樣模型,用以教學、陳展,對古建筑技術人員和工人匠師進行培訓示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崩蠋煹倪@番話讓他感到任重道遠,在傳承路上不敢有一絲懈怠。
2014年1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祁偉成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傳承人,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扎小樣”是古人建造廟宇、塔樓的第一個步驟,小樣扎好后,再根據(jù)這個模型搭建實物。祁偉成說,這一技藝在唐宋達到鼎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許多木作結構的古代建筑小樣慢慢消失,古建模型反映了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結構類型、工藝技術,人們可以根據(jù)模型對古建進行修復和加固。古建模型不僅是建筑營造實體及細節(jié)規(guī)劃的再現(xiàn),也是建筑文化和技藝的傳承。
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是建筑文化的積淀和展示。與西方古建筑以石材為主不同,中國古建筑用材大都以木材為主,以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為骨架,再用榫卯連接組合而成?!伴久薄吧稹薄皞饶_”是傳統(tǒng)古建筑建造的三大經(jīng)典技藝?!暗谝痪褪巧?,這個柱子它不都是平的,也不是一樣高,它是角上的要高,中間的要低。第二個技藝就叫側腳,側腳是指建筑角上的柱子,它都是朝里面傾斜的,并不是垂直的,通過四周把力聚回來,所以它幾乎是塌不掉的,再一個技藝就是榫卯結構,不像現(xiàn)在的建筑,大多是混凝土鋼筋澆筑的,古建筑模型里面的每一個構件和每一個構件里面都有一個小構件叫榫卯?!逼顐コ烧f,古建筑模型制作,不是感官上的搭積木,其每一個構件都是唯一,多一寸或少一寸,都沒法安裝。
在參與古建筑修復工作的同時,祁偉成堅持古建筑小樣的營造制作。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模型,是祁偉成制作的眾多古建筑模型中最令人為之動容的,也是他制作難度最大的模型。2012年,祁偉成帶領他的團隊與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來到佛光寺,對東大殿建筑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對其建筑構件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尤其是對于其復雜的內(nèi)部結構和諸多的梁架構件進行了多次勘測登記,在全面了解其規(guī)制結構的基礎后,制作完成了佛光寺東大殿模型。這一模型按1∶20的比例設計,材料則是選取我國北方的核桃木,祁偉成和他的團隊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和精力制作完成。
每制作一件古建小樣,祁偉成都會把工藝的關鍵點記錄下來。他說:“過去,中國古代建筑技藝都是靠木匠們一代代口傳心授,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為后期研究與傳承帶來很多困難?!痹谥谱魍瓿煞鸸馑聳|大殿小樣之后,祁偉成出版了自己的專著《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國內(nèi)著名建筑學家、文化學者羅哲文給此書贈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繼承弘揚古建筑工藝技術?!?/p>
30年來,祁偉成走遍全國,造訪現(xiàn)存的重點古建實物,嚴格按照升起、側腳、榫卯的制作技藝將這些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個個靈動的“小樣”。山西現(xiàn)存的重點古建實物,幾乎都能從祁偉成手中找到按比例縮略的小樣,這些保持精制原貌而又靈動喜人的古建小樣,不僅具有藝術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更是對于研究中國風格的古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許多“小樣”還作為教具跟著祁偉成進入大學課堂,為建筑系學生建立更直觀清晰的認知。
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是建筑文化的積淀和展示。對于古建在新時代如何換發(fā)新的生命力,祁偉成認為,“首先要修繕保護好,讓它有比較健康的‘肌體;其次是發(fā)展利用,每一個古建都有其特別之處,我們可以尋找它的文化特色,提取出來,運用到商品設計中,開發(fā)制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也可以借用商業(yè)模式打造文化IP,把古建的新生命激活,賦予古建新的意義?!?/p>
作為傳統(tǒng)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祁偉成講到,盡管現(xiàn)代建筑一般不再制作小樣,大都是一張圖紙就可蓋樓了,但是建筑小樣的準確性、科學性、藝術性是圖紙無法相比的。當然,這項事業(yè)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得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打磨浸潤,將各種復雜的多達幾百種的榫頭和卯眼的結構、放樣、取料、刨料、畫線、打眼等工藝進行有機連接,然后才能形成作品。
“這項技藝不能在咱手里沒了,入選國家級‘非遺,就是讓大家都知道還有人一直在做這個事?!边@是祁偉成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然而,傳承不只是說說而已,個中辛苦只有自己體會。許多年輕人并不想學習、傳承這項技藝,不愿意吃這份兒苦、受這份兒罪。從剛進門祁偉成就在為找小工發(fā)愁,到對古建筑修繕和古建模型制作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你就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傳承一門手藝有多不易。據(jù)祁偉成介紹,受場地、資金、人員等因素影響,目前國內(nèi)能夠完全掌握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的專家不足10人,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問題?!白鲞@個活計,必須要有木工基礎,還得能看得懂圖紙?!笨此坪唵蔚膬蓚€條件,要找個合適的人,還真不容易。他希望有更多人來了解古建,有更多人愿意學習“扎小樣”,使這門技藝得以永續(xù)傳承。
目前,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實施的一項宏大工程,即凝結中國古建文化全部元素的東極閣模型,其實體建筑將呈現(xiàn)在我國最東端的黑龍江省撫遠市,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它將作為宏偉壯觀的中國式地標建筑坐落在我國最東端。
在祁偉成眼里,古建筑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一卯一榫、一轉一折,正體現(xiàn)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張弛有序、天人合一、相生相克、若即若離的大道理念。“用手中的技藝留住歷史遺跡,將大美古建展示于世人,同時喚醒社會各界對失修古建筑的關注?!边@是祁偉成不遺余力地傳承和推廣傳統(tǒng)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的初心,亦是他30年來致力于將中國古建藝術發(fā)揚光大的行動和心聲。
祁偉成,1968年生,山西省定襄縣芳蘭村人,出身于書香世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涉入古建筑行業(yè),從事古建筑修繕和模型制作,之后憑借自身實力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造,考取了古建筑高級工程師,并于2006年6月被法國巴黎書畫學會授予“中歐文化藝術特使”稱號;2007年當選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同年被授予“園林古建技術名師”;2011年被授予中國民族優(yōu)秀建筑“營造大師”榮譽稱號;2014年1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xiàn)任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院長,山西古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山西省古建筑協(xié)會副會長;國家級綜合評標庫專家;中國古建筑文化遺產(chǎn)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東方建筑研究所特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