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筑學基礎教育階段空間設計的啟蒙"/>
胡 婧, 譚艷慧
(煙臺大學建筑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二年級建筑學學生經過一年的專業(yè)訓練,其身份已由建筑的使用者轉向建筑的設計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面對第一個真正的設計任務——獨院別墅,還是前所未有的迷茫,基本空間概念依然模糊,基本設計技能依然欠缺,想要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方案絕非易事。建筑師將超級智慧與超大信息融匯在一棟建筑里,等待參觀者無盡解讀,教師也將一種建筑類型的超大信息壓縮于幾頁甚至于一頁任務書中,學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解讀,才能正確理解建筑空間本身,切實操作建筑設計本身。本文希望通過對同一設計、不同側重點兩份設計任務書的設置(表1、表2),不僅把教師經驗填入學生腦海,也能把形成經驗的過程轉化為一種有效的設計啟蒙手段,使還處于基礎階段的學生能夠在可控的設計環(huán)境下,以建筑空間的雙重屬性為基礎,自主開拓思維空間,實踐設計操作,一方面重視對外部世界的知覺體驗,形成建筑意象,尤其能夠把最初的體驗印入思想,構建自我參照空間模型,完成對建筑空間的感性過程;另一方面借助外力,通過更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對前期形成的自我參照空間模型進行批判,完成對建筑設計的理性認識。
設計之初,學生對空間本身必須有準確的認識,即建筑空間與其它空間存在重要差異,表現(xiàn)為一種雙重屬性:一方面是具體的實物和體驗,體驗本身發(fā)生在一個豐富多變而又真實的情景世界之中,是實際使用和感受的物質空間,因為可見并且可以描述,所以學生可以根據(jù)任務書1設置的要求,以一種確定的方式相對輕松的完成認知過程;而另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是哲學或觀念意識中的抽象空間,認知本身是對真實情境的抽離、對世界本質的思考,因為無法詳細描述更不可見,所以學生無法像對待圖像和文字那般熟悉,只能以一種不明確的方式不斷完成對其思考,雖然難以把握,但意義深遠,必須有所頓悟。
設計之中,學生對建筑設計本身也必須有準確的把握,即建筑是一個具象化和抽象化、情境化和去情景化的矛盾過程,但矛盾雙方并非對立,而是由空間雙重屬性所導致的雙重,甚至于多重設計過程,學生需要兼顧不同因素和線索,體驗空間的兩種特性所產生的N種結果,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本文將學生對這種復雜性的理解置于以任務書2形成的更加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的認知上;并將對這種復雜性的操作置于更加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對自我參照空間模型的批判上,不斷構建新的、開放型的自我與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
學生根據(jù)任務書1(表1)中對具體操作對象的設置,搜羅一切可利用資源,借助自身生活經驗和學習資料在頭腦中形成的建筑意象,提取其中有利于想法的東西,對空間進行再現(xiàn)或者進行假象與想象,并通過內心智性的轉化,形成以自我參照為核心的空間模型,此模型完全可以借助經由歷史發(fā)展起來的各類城市和建筑的優(yōu)秀案例,它們已從類型學角度為今天的設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方案,成為建立自我參照模型強而有力的基礎,但此階段學生更多偏重于對空間的具象理解,即更具情境特征,即便有對抽象概念的些許印記,也相當模糊,對空間雙重屬性的理解仍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對實物的空間和被賦予形式和行為的空間在最初印入思想的時候并沒有被系統(tǒng)認知,因此獲取的原始信息一定是零散、片段、沒有邏輯的,導致對設計素材的組織可能僅僅只是一定程度的拼貼。值得注意的是,素材的豐富性以及片段的充實性會對后期設計結果的可能性產生巨大影響,并且激發(fā)學生設計創(chuàng)作的事情往往是讓學生印象深刻的事件,有可能是在他們還沒有熟練懂得型的技法之前對事物最原始和最本質的理解,所以即使階段性成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也不要輕言放棄,可以在后期置于更加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下重新思考,在想法概念與設計操作多次碰撞、往復契合的過程中逐漸接近心中的目標。
表1 任務書1:獨院住宅建筑設計(第一次真正的建筑設計作業(yè))
針對自我參照空間模型存在的缺陷,學生需要逐漸對事物的概念性產生存在感,逐漸發(fā)現(xiàn)具象的視覺背后隱含的各種諸如歷史、民俗、環(huán)境等抽象要素,需要系統(tǒng)性的操作機制指導學生實現(xiàn)超越具體事實的抽象意義,理解設計本身在生成的過程中也需要發(fā)生在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去情景化環(huán)境之中,即當看到一個圖景,下意識里出現(xiàn)的是一種現(xiàn)象,而不僅僅只是一幅圖畫,如同塞尚的靜物畫不僅和拉斐爾的圣母畫一樣美,而且充滿了內容,這種內容就是真實空間和被操作的設計空間之間相互滲透的結果,而對這種內容的解讀,以目前使用的任務書,如同任務書1一般根本無法表達,幾乎完全交由指導老師代勞,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標準和判斷結果,并未太多涉及實現(xiàn)這種內容的過程,因此教學的注意力不應只放在“建筑”和“教師”方面,而是更多的放在“過程”和“學生”方面,需要一種更全面、更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的存在,不僅能將現(xiàn)象背后的這種內容可描述,也能由此推動學生自主感悟、思考、判斷和表達這種內容,還原本該屬于建筑設計本身的過程。本文通過設置任務書2(表2),把任務書1中羅列的物質要素與跟物質要素相關并隱含的邏輯關系相結合,在具體操作對象的基礎上對空間抽象性進行整體分層解析,以可讀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用圖表來捕捉和描述空間的生成,有效解釋空間的復雜層次,從而代替感覺或者靈感之類的東西,幫助學生把頭腦中毫無結構、零碎片段、靜態(tài)甚至于一時激動的初始意象轉換成完整、有效、動態(tài)、具有邏輯關系的空間結構。
表2 任務書2:《建筑設施性能配置·關鍵詞列表》(第一次作業(yè)《獨院住宅建筑設計》)
批判并不代表否定,而是根據(jù)當下學生基礎階段的設計水平,以任務書2對任務書1作出一定的修正與補充,引導學生自主發(fā)起設計的一系列動作,以更具深度和邏輯秩序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在控制與釋放雙重狀態(tài)下推進自我參照空間模型的完善與升華,尤其是對抽象空間的一系列思考,創(chuàng)造出松散靈活而又被某種作用力所引導的整體空間。
(1)依托任務書1和任務書2,學生對自我參照空間模型進行初步判斷,判斷對象大多是學生所熟悉的具象事實,判斷其功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判斷的過程也是實施控制的過程,是整體把握設計類型方向的過程,控制某些明確用途的空間應該發(fā)生的事件,即作為獨院別墅所包含的關鍵性性能配置,使設計問題得到一種確信、有效、甚至于快速的解決,避免任意性和隨意性。
(2)依托任務書2,學生重新審視已被初步判斷的自我參照空間模型,并非所有空間都能尋求肯定的答案,建筑師苦苦探尋的絕不是一個預先給予的心智對預先給予世界的表征,而是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尋求各種可能性,學生需要在設計中嘗試實現(xiàn)這種可能性并尋求實現(xiàn)這種可能性的機會,從而提升作品魅力。任務書1將建筑空間設計的各種物質要素(關鍵詞)明確拆分開來,但是拆分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任務書2以一種更為直接的領悟方式,以更加高級的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從抽象關系層面拓展了任務書1的思考范圍,并切實可行的提供了操作手段:以抽象選項為支點,發(fā)現(xiàn)空間之空并非空,創(chuàng)造其空間可能發(fā)生的事件,針對無明確用途的空間,實現(xiàn)空間的豐富性與靈活性;以配置關系為支點,發(fā)現(xiàn)空間之間的復雜性,激發(fā)和喚起其它意念和想法,合理實現(xiàn)空間與空間之間必然的關聯(lián)性,激發(fā)潛在的可能性,從而將空間物質元素置于新的聯(lián)結紐帶上,展現(xiàn)在學生形成的自我參照空間模型面前,也是展現(xiàn)在學生被設計事實喚起的相對本能的東西面前,引導學生從原有的自我空間模型環(huán)境中釋放出來,或者說從現(xiàn)狀以及被更多具象事實包圍的環(huán)境中掙脫出來,把原有模型重新放在一個更具秩序和潛力的環(huán)境下去發(fā)展,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不僅實現(xiàn)堅實的建造,也能表達更具深度的思想。
異我參照空間模型體系可以作為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分析與操作方法,但它絕不是一個公式,更不是一個對建筑設計的終極描述,而是利用這種生成工具在前期基礎設計階段幫助學生肢解混沌,理解建筑空間與設計本身,相對順利的完成設計任務;在后期發(fā)展階段,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以及面對特殊問題需要特殊解決的時候,完全可以對任務書2進行完善和升級,在無限次問題面前,不斷產生自我與異我參照空間模型及體系相結合的更新,從而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實現(xiàn)在可控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系列開放、持久、面臨問題進行不斷處置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豐富了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種種可能性。
面對一個建筑設計作業(yè),學生最終需要完成的不是實現(xiàn)任務書中所有空間元素的存在,而是將抽象思想浸潤在各種具體因素和情境之中,相互影響、彼此生發(fā),實現(xiàn)所有空間元素存在下產生新事物的能力。教師傳道授業(yè)并不是向學生播撒設計的種子,因為這些種子就在學生心間,它只是需要土壤,以此呼吁建筑學基礎教育在可控的環(huán)境下給想要馳騁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土壤,讓其相對自由、自主地發(fā)芽,成長為自己本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