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中醫(yī)蒙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病毒性肝病主要是指因多種肝炎病毒所引發(fā)的肝臟病變病癥,具有傳染性,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惡心、食欲減退、乏力等,嚴重者易發(fā)展成為肝硬化或肝癌,一般情況下根據病原學可將此病癥分為甲、乙、丙、丁、戊這五種肝炎病癥,不同肝炎病癥其感染的肝炎病毒有所不同[1-2]。利用臨床檢驗生化指標對病毒性肝病患者進行檢查診斷,以分析患者具體所感染的肝炎病毒,深入分析了解患者的病癥,使患者能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救治,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fā)展速度,避免患者因病情惡化而發(fā)展成肝癌等病癥,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臨床檢驗生化指標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例病毒性肝病患者與2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25例,女11例,男14例,年齡20~71歲,平均(51.34±3.62)歲;對照組患者25例,女10例,男15例,年齡22~70歲,平均(51.54±3.74)歲。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本研究經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年齡、身體素質等基礎資料應用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納入標準:經綜合診斷篩查[3],觀察組皆為病毒性肝病患者,對照組為無肝病健康體檢者。
排除標準:(1)研究對象有其他器質性疾??;(2)妊娠期、哺乳期者;(3)研究對象不能正常地同醫(yī)師進行溝通交流。
1.2.1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皆接受臨床生化指標檢驗,采集受檢者的靜脈血液,受檢者在采血前12 h需禁食禁水,采血時患者需處于空腹狀態(tài)。采取其肘靜脈5 mL的靜脈血,將血液標本離心分離后,采上清進行保存檢驗。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B(yǎng)S-2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粵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4第2400770號]對受檢者的血清進行檢查分析。
1.2.2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生化指標,即研究對象經臨床生化指標檢驗后其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白蛋白、白球比等指標數據的統(tǒng)計對比,以分析經此指標檢測是否能較準確地查出患者的肝病病癥。
(2)對兩組研究對象肝指標陽性率進行統(tǒng)計調查,即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膽堿酯酶這三項指標的陽性率,其中若谷丙轉氨酶超出0~40 U/L,則其檢查結果為陽性;若總膽紅素超出1.71~21 μmol/L,則其檢查結果為陽性;若膽堿酯酶超出130~310 U/L,則其檢查結果為陽性。通過這三項指標判斷兩組研究對象患病情況,即肝指標檢查方式的有效率。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研究對象生化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可得,觀察組各項指標數據更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生化指標對比(±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生化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前白蛋白(g/L)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U/L) 總膽紅素(μmol/L) 白蛋白(g/L) 白球比觀察組 25 0.25±0.02 90.82±4.56 24.57±5.33 0.36±0.04 0.54±0.04對照組 25 0.46±0.02 34.85±4.23 14.39±5.72 0.46±0.03 0.68±0.02 t 37.123 44.993 6.510 10.000 15.65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研究對象肝指標陽性率進行對比分析,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可得,觀察組肝指標陽性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肝指標陽性率對比[n(%)]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炎病癥,屬傳染科,其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肝區(qū)痛、乏力等,若為病毒性肝炎疑似病癥者,則需及時入院診斷治療,以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速度,避免因病情惡化而發(fā)展成肝硬化或肝癌,還應有效提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病毒性肝炎感染者[4-5]。
由于肝炎病毒感染肝細胞后會使其肝臟發(fā)生病變,使患者的肝細胞受到嚴重損傷,使患者的肝功能受到影響,且由于肝細胞受損后細胞內的酶類物質、蛋白質等會滲透至患者血液,因此經相關生化指標檢測,能檢測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病毒性肝炎,醫(yī)師也能通過檢測結果對患者具體的病癥、病情有深入了解,使患者能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救治[6-7]。在本研究的生化指標檢測中主要是對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白蛋白、白球比這幾項指標進行檢查,其中前白蛋白是由肝細胞合成的轉甲狀腺素蛋白,若患者的肝細胞受到損傷,則其前白蛋白含量也會有所變化,同時由于前白蛋白的半衰期短,因此前白蛋白含量的變化可作為早期肝功能損傷的指標[8]。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心臟組織細胞中,且以肝細胞中的含量為最多,是人體血液含量中的100倍,則一旦肝細胞受到損傷,大量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會被釋放至血液中,因此通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檢測也能判斷患者肝臟處是否有病變情況。肝細胞對未結合的膽紅素進行攝取、結合、排泄,以避免膽紅素在人體內積累過多而使患者出現黃疸等癥狀,因此通過對總膽紅素含量的分析對比,也能判斷受檢者肝細胞是否有損傷。白蛋白是人體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質,主要由肝臟合成,則一旦人體肝臟受到損傷,則其白蛋白含量有會明顯下降。白球比則是指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若受檢者白蛋白含量減少,則其白球比也會下降,經此指標檢測同樣能判斷患者是否有肝臟受損問題。再通過病毒性肝炎患者與健康體檢者間肝指標陽性率的對比,分析判斷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是否有受損情況,以分析生化指標檢測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對比病毒性肝炎患者與健康體檢者間生化指標數值,能明顯得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各項數值指標有明顯異?,F象,通過生化指標檢測,能較準確地查出受檢者肝臟部位是否有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