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委員會 理事
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顧名思義,是為提升家長教育水平而組織的系統(tǒng)知識體系與教育建議,也可稱之為父母教育課程或親職發(fā)展課程。家長學校課程面向的學習對象是家長,因此它屬于成人教育的范圍,其課程架構與呈現(xiàn)方式應該符合成人學習與教育的規(guī)律。
成人的學習和兒童的學習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擁有的經驗不同,兒童也是具有一定的經驗的學習主體,而成人所擁有的經驗顯然比兒童豐富,無論是對事物認知的經驗,還是對學習過程的經驗都比兒童豐富。而一個人已有的經驗對學習過程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學習的產生,一方面阻礙學習的進展。
現(xiàn)在的父母基本上都受過一定程度的學校教育,他們在學生時代接受教育的體驗以及對學校對教師的經驗會影響他們在進入家長學校后的學習感受,以及對幼兒園教師的態(tài)度。
如果一位家長在自己的讀書階段成績不佳,體驗感不好,那么他們在進入幼兒園參與家長學校學習,以及和教師打交道的過程中會容易產生懷疑和抵觸情緒。如一位父親不愿意參與幼兒園的家長學校課程,孩子母親不斷邀請他,鼓勵他參與,他總是以工作忙和教育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等為借口回避去幼兒園,回避和教師打交道。在與他深入交流后發(fā)現(xiàn),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好,一談到學習就沒信心,想到要和教師打交道,心里就有抵觸情緒。
這是學習經歷給家長成年后帶來的經驗壓力,還有一些家長過去的學習心態(tài)和方法所構成的經驗也會影響他們成人以后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如有些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記筆記,不會主動思考,不會嘗試著迎著困難解決問題等。反之,一些從小學習經歷和體驗比較好的家長,他們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時就會表現(xiàn)得更主動,更積極,更能抓住主要問題。
啟示:在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的教學組織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對家長的教育行為加以指責,多采取理解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家長現(xiàn)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讓不同教育經歷的家長都能在安全的心理氛圍中參與家長學校課程的學習。
在家長學校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上,少采用大段的文字理論和說教的方式,學習參與過程中,盡量少采用記憶、考察的形式,以避免喚醒家長不愉快的學習經歷。
多鼓勵不同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的家長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參與學習,為他們提供多元的學習材料,如給善于閱讀的家長提供文字學習資料;為傾向于聽的家長準備音頻和視頻學習資料。
每位家長都來自特定的原生家庭,他們成為父母后,更多地會喚醒他們曾經作為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經驗,以曾經受到的家庭教育來理解當下作為父母的角色扮演以及教育理解。
如在對待孩子的家庭教育責任上,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夫妻的觀念和認知會存在差異,同一個班級的不同家長也會存在不同。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的成長,家長要主動承擔責任,主動為孩子進行規(guī)劃,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而有些家長可能會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出發(fā),認為從小自己的父母也沒有過多地管教,自己成長得也不錯。不同的家庭成長經驗導致他們對自己如何做父母的認識有著天壤之別。
啟示:在家長學校課程呈現(xiàn)家長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時,如果舉例子或者談現(xiàn)象,就不能只針對某一種現(xiàn)象,否則會讓參與學習的家長感到自己的經驗沒有得到重視,似乎都在討論別人的問題,從而對課程失去興趣。
在討論某個主題時,教師要盡量全面地呈現(xiàn)班級家長不同的觀念,讓不同觀念的家長都能感到課程對他所持有的教育觀念的重視。
對在不同家庭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家長,要避免簡單化判斷,如有些課程會武斷地“從小受到暴力教育的家長也會對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這聽起來很有道理,實質上把教育問題簡單化了,從小受過粗暴教育的家長有可能會延續(xù)過往的受教育模式,也可能會進行反思,采取另一種極端縱容的方式教育孩子。
因此,家長學校課程應該是辯證的,而不是武斷的和僵化的。
參與課程學習的幼兒家長,他們的孩子雖然很小,但是他們的家庭卻可能比較復雜。如一些家長可能已經離婚,一些家長可能已經養(yǎng)成了對孩子恐嚇和吼叫的教育習慣,一些家庭可能始終是祖輩在陪伴和教育孩子。
家長已有的家教經驗也會被帶到家長學習的課堂中來,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在驗證自己已有的家教經驗是不是和課程所宣傳的理念存在差異,自己的教育方法能不能從課程中得到合理性的解釋與建設性的意見。
啟示:課程在分析家庭教育現(xiàn)象時,要時刻謹慎對現(xiàn)有的家庭結構、教育方式等進行絕對化的判斷,如單親家庭必然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樣的判斷就是偏頗的,而應該用更為辯證的判斷進行分析,如尊重家長之間的婚姻選擇,但是同時要有兒童成長視角,離異的家長要積極面對婚姻狀況改變對孩子成長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積極智慧地面對挑戰(zhàn),化危為機。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不同,都有不同家庭的教育經驗,有上述的單親家庭,還有隔代撫養(yǎng)、重組家庭等,家長學校課程要尊重不同類型家庭的教育經驗,通過討論分析,鼓勵所有的家庭成員以“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為孩子的成長謀劃更優(yōu)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