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剛,楊樂,張倩/HE Yangang, YANG Le, ZHANG Qian
“建筑新人賽”源于2009年日本國內(nèi)舉辦的“日本建筑新人賽”,最初是日本三年級以下建筑學專業(yè)學生競賽和作業(yè)的展示平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師生參與這項競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當時我校首次作為受邀的國內(nèi)高校,推選一份學生作業(yè)參加“日本建筑新人賽”海外區(qū)的展覽和評獎,并最終奪得“玄武獎”。
2012年開始,競賽范圍從日本拓展至整個亞洲,每個國家先完成各自國內(nèi)的評選,再選送作品參與最終的“亞洲建筑新人賽”。中國區(qū)選拔賽即“中國建筑新人賽”,通過“TOP100”“TOP16”的層層選拔,最終選出2~5份優(yōu)秀作品,代表中國參加“亞洲建筑新人賽”。[1]2012年至今,我校先后有81位學生入圍“中國建筑新人賽”TOP100,其中20位入圍TOP16,共計8位學子在七屆賽事中名列前茅,代表中國參加“亞洲建筑新人賽”,并獲得“亞洲建筑新人賽”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優(yōu)秀獎1次。我校也是迄今為止代表中國參加“亞洲建筑新人賽”次數(shù)最多的國內(nèi)高校。
在我校“建筑新人賽”獲獎作業(yè)的指導教師中,年輕教師占據(jù)了主要力量?!敖ㄖ氯速悺辈粌H是年輕學子的競技舞臺,也是我校年輕教師的成長舞臺。本文對其中的15位指導教師和8位獲獎學生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中任教時間最長的為14年,任教時間最短的為7年;8名受訪學生中包括5名畢業(yè)生和3名在校本科生。這些受訪師生是我校參與“建筑新人賽”的親歷者,從他們的所思所想中,亦可以了解我校建筑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基本面貌。
訪談分別針對年輕教師和獲獎學生(包括在校學生和畢業(yè)生)進行提問,問題從參賽經(jīng)歷、參賽收獲、教學(學習)感悟3個層面依次展開,從中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回答,并輯錄如下。
問:作為年輕教師,和學生們在教學交流的過程中有什么特殊的體驗或者碰撞?
吳瑞:對于學生來說,“年輕”意味著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很多奇思異想;另一面是專業(yè)經(jīng)驗不足,對奇思異想缺乏理性的關(guān)照,往往看上去會顯得“天馬行空,難以落地”。對于教師來說,“年輕”也意味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學充滿激情,有很多新想法;另一面是教學經(jīng)驗的不足,讓“想法”很難快速轉(zhuǎn)化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兩個“年輕”群體的相互碰撞中,經(jīng)??梢钥吹健凹で樗纳洹焙汀懊碱^緊鎖”并存,不過只要一同保持持續(xù)思考的熱情與強度,往往會達到“教學相長”的可喜結(jié)果。
何彥剛: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兩種體驗令我印象深刻。第一種是“被需要”感。低年級學生處于專業(yè)的入門階段,渴求知識和技能;同時,內(nèi)心也容易對繁雜的理論知識和大師作品產(chǎn)生恐懼;在做方案的過程中,也會碰到很多困惑。這時,他們會有一種強烈的“需求”,期望教師傳授技能、解決設計問題。第二種是消除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感”。教師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更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yè)。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如何超越師生這一層關(guān)系,像朋友一樣去傾聽和理解學生,這讓我自己成長很多。
楊樂:我覺得低年級的學生充滿了熱情,經(jīng)??吹剿麄兩癫娠w揚地談起自己的想法。有時聽上去可能比較稚嫩,但這是非??少F的狀態(tài)。跟他們的交流往往很有趣,我常能受到啟發(fā),開辟出很多新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原本我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概念。所以老師需要認真傾聽學生的闡述并且有技巧地交流。在方案的推進中,學生經(jīng)常會有“跑偏”的時候,老師要及時能把他們拉回來;他們還會有“混亂”的時候,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抽絲剝繭、找到思維脈絡的主線;他們還會有“困惑”的時候,需要老師更多的鼓勵、陪伴和開導。
1 我校學子周正(三年級)獲“2012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
2 我校學子林雨嵐(一年級)獲“2015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
3 我校學子楊子依(二年級)獲“2014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
4 “2020亞洲建筑新人賽”一等獎作品(獲獎學生:李情族 [二年級];指導教師:楊樂)
龐佳:年輕教師對新教學方法與當下設計思潮會比較感興趣,會在教學中帶入這些內(nèi)容,這是雙刃劍。學生接受程度好并且有意愿跟老師一起探索,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但是也有可能適得其反,變成一種對抗。因此,教師和學生的關(guān)系更像是一種協(xié)作關(guān)系,當學生拋出觀點,教師會去評判大方向并引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學生再根據(jù)這些新問題去思考如何用空間的語言表達。教師和學生在不斷地回答問題、質(zhì)疑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協(xié)作,找到師生雙方的一個契合點,然后完成設計。
黃磊:在教學交流中,最開始是一個彼此試探、磨合的過程,有點像談戀愛。把課講好并且和學生順暢地交流真實想法,絕對需要雙方都敞開心扉、全心投入。最后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也是師生雙方的互相成全。
劉宗剛:都說年輕是一種態(tài)度,當你置身于一群95后、00后的“孩子們”中間,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用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與他們互動,常常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暗暗擔心的事情。記得有一年做建筑大師作品解析的時候,學生面對老師推薦的路易·康、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大師時反問道:“老師我們?yōu)槭裁匆馕鲞@么老的案例?為什么不是RCR、石上純也設計的建筑?”當然,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喜好,引導他們關(guān)注潮流背后的設計本質(zhì)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闡述這些“老”的案例對于設計方法學習的意義。
問:請您結(jié)合低年級設計教學的特點,談一談在方案推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有什么心得或者體會?
楊樂:在教學組織上,教師是一個精密的設計者。低年級的專業(yè)課題目,首先要求建立一個清晰的邊界和語境,讓教學目標變得更有針對性;其次會將一個設計課題拆解得很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只解決一個問題,通過各種環(huán)節(jié)扣在一起達成最后的目標。因為處于低年級,學生很多時候是充滿疑惑、被動地跟著老師走,而當結(jié)果出來再回頭看的時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白這個過程的意義。在方案指導上,教師是一個向?qū)?,既要尊重和鼓勵學生建立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同時也需要時時把握航行的方向。學生沒有想法時,教師需要不斷地追問,嘗試開啟更多新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學生“橫沖直撞”時,要幫助他們理清條理、抽取出來一個線索,找回主要方向。
劉宗剛:設計教學的過程早已不是教師高高在上充當權(quán)威的模式,教師更像是設計教學中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和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設計中涉及的問題,引導和啟發(fā)他們解決矛盾,這樣的收獲和成就感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所不能比擬的。拿三年級建筑大師作品解析課程舉例,我們的教學就要求師生共同面對相同的基礎資料,就現(xiàn)有資料談所對應的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談自身對大師作品的感受,立足理解進而想象,接著進行深入發(fā)掘式研究,而不是教師灌輸“真相”。對于作品的解析過程,并不強調(diào)是否與設計師本意契合,而是注重學生自我思考的呈現(xiàn),表面上是學生找到了一位大師的設計方法,實際卻是學生逐漸清楚設計如何開始、過程如何演繹、重點如何表達,是借由解析大師的“設計方法”形成自身的設計方法和意識。
吳迪: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也許并不固定,當同學們在講述自己的方案、表達情感、訴說體驗時,教師的角色是朋友一樣的傾聽者。情感是學生自身的,也是不需要教的,教師的作用是幫助他們將情感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設計。尤其在低年級,教師不應將自己的喜好包括設計方法強加給學生,而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幫他找到對應的方法。當然這需要教師具有較為廣博的涉獵,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zhàn)。
黃磊:設計方案推進到一定階段,需要完成從概念到成果的轉(zhuǎn)化。這時,學生需要一個專業(yè)、清醒、客觀的外部力量,幫助他判斷分析——接下來的每一步如何走、可能遇到什么。此時我更希望把自己定義為“同行者”。有了這個心態(tài),在指導學生的時候會更平等,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講述自己對設計的理解與探索,哪怕有時候很不切合實際,但為什么要直接“一語道破”呢?
5 “2012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作品(獲獎學生:周正 [三年級];指導教師:董盧迪,黃磊,侯冰洋)
6-9 教學過程和答辯現(xiàn)場
吳超:我經(jīng)常把低年級教學模式比作一種奧運會運動項目——冰壺。我們希望學生扮演那個扁圓形的石球,教師扮演那個刷冰員,引導但盡量不要碰到它。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像石球向前滑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就像刷冰員努力刷冰的過程,學習的方向與速度會受到刷冰員刷冰位置與強度的影響。針對每一個同學的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進行相應的引導,作為刷冰員的老師只需要在石球的前面選擇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不同程度的操作。位置的不同可以調(diào)整學生學習的方向,力度的不同可以調(diào)節(jié)學生學習效率的快慢。在整個過程中不過分介入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啟發(fā)、追問、刺激、發(fā)散與引導的方式進行方案探討。
王怡瓊:我認為低年級的設計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持續(xù)的討論和交流是不斷進步的機會。以前我覺得我和學生的關(guān)系是“我告訴你應該怎么做”,現(xiàn)在是“請你來告訴我你想要做什么”。正是這樣的轉(zhuǎn)變讓我可以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每個人有趣的故事,我們都是彼此生活里的老師。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只要一開始理清了思路,他們就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問:您覺得好的學生作業(yè)的標準是什么?
吳瑞:第一,扎實的基本功和節(jié)制的表達技巧。這里想說的不是為了“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是如何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設計;第二,能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分析提出明確的問題或獨到的見解,并通過具體手段去解決問題;第三,深入地思考潛藏在設計中的各種復雜“關(guān)系”,并通過精心的操作去找尋設計的價值和意義,不能是牽強的形式附會或簡單的功能排布。
吳迪:本科學生的好作業(yè)標準可能有很多,但在我看來也許只有一條:能在圖紙表達中看到他對這個專業(yè)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情感豐富且感染力強。不只是渲染圖,平面、剖面等技術(shù)圖紙也應能表達這些。因此,我覺得好作業(yè)只是學生設計狀態(tài)的一個體現(xiàn),而并非教育目的,關(guān)注生命體驗的同學才能畫出情感豐富的圖紙。
李建紅:首先作為設計師,學生要喜歡自己的設計。也許作品不完美,但要有打動自己的地方,才有可能打動別人。其次,建筑設計要有人情味,設計為人服務,關(guān)注人的行為,關(guān)注人與空間的互動,要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不是機械地套用成熟的空間操作手法,手法背后的研究過程和思想更為可貴。再者,低年級的學生作業(yè)要注重基本功,比如制圖的準確性,不是只關(guān)注怎么讓圖更漂亮,而忽略設計表達的初衷。
何彥剛:我覺得好的學生作業(yè)和好的設計作品,標準是一樣的,那就是能否從中看到你自己。建筑設計和文學、音樂、繪畫一樣,都表達了設計師本人對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每個人經(jīng)歷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不會相同。而好的方案,一定是投放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感受。如果只是把別人的經(jīng)驗拿來套用,你就不是在創(chuàng)作,而是在做“方案的搬運工”。
問:您如何理解新人賽的意義?指導參與新人賽,對您的教學有什么影響和收獲?
楊樂:新人賽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一次很好的交流機會,沒有明確的主題,每位同學提交的都是自己課程設計的成果,是各種思想碰撞的交匯場。我相信同學們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都會有一些困惑,新人賽提供了一個橫向?qū)Ρ鹊臋C會,大家可以看到跟自己同樣階段的外校同學們的作品,或許會找到一些答案。在指導學生時,我可能并沒有針對新人賽做什么準備,更多的是對這一階段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以及整體的教學安排和組織進行思考。我每年都會關(guān)注新人賽的入圍作品,通過多樣化的課程題目,可以看到各個院校在教學上的探索與嘗試,對自己的教學是一個啟發(fā),更是一種激勵。
王怡瓊:大學是知識體系和世界觀建立的初期階段,這個時候遇到的人和學到的知識會影響終生。新人賽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的世界,有來自不同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成熟的職業(yè)建筑師、有經(jīng)驗的高校教師,他們第一次走出熟悉的環(huán)境,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與更優(yōu)秀的人交流學習,才知道自己還有那么大的潛力和機會,可以明顯感覺到每次進入賽事的學生們在比賽的過程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收獲。
龐佳:新人賽我覺得是兩個方面的“新人”。一個是設計入門階段的“新人”,飽含著對建筑學專業(yè)的向往、對知識與技能的渴望;另一個是理解“建筑—生活”關(guān)系的“新人”,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從生活的角度逐漸開始去理解建筑,也開始從建筑的角度去解釋生活,學生需要把自己最渴望的生活場景用建筑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兩方面都是新人賽關(guān)注的重點。
吳超:新人賽是為數(shù)不多的針對本科低年級基礎教學而設立的競賽,更是針對建筑學教學而設立的競賽,能夠有效引導高校建筑學教育貫徹“以本為本”的精神。其次,新人賽是一個以學生課程設計成果為載體的競賽,能夠在不額外擠占學生課余時間的前提下展開,既滿足了低年級學生渴望通過競賽被肯定的心態(tài),又通過競賽促進了各個院校的教學交流。我覺得同學們要通過新人賽去探索自己能力的邊界,設計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同時學習其他作品的設計態(tài)度,這就是新人賽的意義。
問:請談談您在西建大建筑學院的學習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對您現(xiàn)在有什么影響?
10 “2014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作品(獲獎學生:楊子 依[二年級];指導教師:吳瑞)
11 “2015亞洲建筑新人賽”二等獎作品(獲獎學生:林雨 嵐[一年級];指導教師:何彥剛)
12 “2013亞洲建筑新人賽”優(yōu)秀獎作品(獲獎學生:王博 [三年級];指導教師:劉宗剛)
林雨嵐:在大學5年的學習當中,除了專業(yè)知識以外,我覺得母校的建筑教育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思維方式和審美上的啟蒙。我畢業(yè)有兩年時間了,目前正在向插畫和繪本創(chuàng)作方向發(fā)展。藝術(shù)和設計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貫通與融合的,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并沒有覺得與做建筑設計有那么大的不同,因為創(chuàng)作的起點、過程都很相似,所以之前學到的很多對于建筑空間層面的思考也會應用到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當中。空間上的虛實對比、起承轉(zhuǎn)合可以是立體的,也可以是平面的。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對我目前的生活與工作有很多幫助,也讓自己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
楊子依:西建大給了我非常好的建筑啟蒙教育。由于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我自小就有學習建筑這個清晰的目標。很榮幸我的啟蒙路上遇到劉克成老師主持的課程改革,遇到一群滿腔熱情的青年老師,非常有責任心和耐心地引導我?;仡櫛究齐A段的學習,我現(xiàn)在越來越理解劉克成老師提出的“自在具足,心意呈現(xiàn)”的深意,這些對我之后的研究生學習和工作經(jīng)歷都有重要影響。
王軼凡:從東樓前畢業(yè)已經(jīng)過去快4年了,2020年順利從南加州建筑學院取得了碩士學位,目前我在好萊塢的GNOMON視覺效果學校讀書,之后準備從事視覺效果及數(shù)字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創(chuàng)作。在西建大,我接受了非?;A的建筑學教育。我感謝有這樣一段人生經(jīng)歷,可以沉淀、塑造我的審美能力與價值體系。畢業(yè)后我在OPEN建筑事務所和朱锫建筑事務所實習時,大家對我的基礎技能和專業(yè)方面的理解力表示了欣賞。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四下學期的城市設計課結(jié)束之后,老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你底子很好,但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想法,設計應該是自由和沒有邊界的?!边@句話時常令我思索良久,也讓我有了追尋自己夢想的動力。
問:在課程設計的方案推進過程中,有什么心得體會想跟大家分享?
周正:在記憶中,我參與過兩年新人賽。那時候中國剛開始接觸這項賽事,我也是抱著完全未知的心態(tài)代表學校參賽。這樣的好處是我自始至終都沒有以參賽為目標去立意和推進方案,而是以一顆很純粹的初心去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那是一種極其可貴且難得的狀態(tài)。而且作為本科二年級的我,沒有被職業(yè)規(guī)范和所謂的“設計經(jīng)驗”所束縛,整個設計過程也是非常開放和充滿趣味的,這也是新人賽這項賽事最大的價值吧。
楊子依:新人賽獲獎的作品是我本科二年級的一個課程作業(yè),后期稍作調(diào)整后直接拿去參賽。但在修改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做設計”和“展示設計”的本質(zhì)差別,這對我后來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影響。我一直認為,只有自己的項目得到他人認同才會變得有價值。因此,它的評判標準不只是你的設計理念是否被他人認同、設計作品是否合理自洽這么單純,如果不懂得如何將他人帶入自己設計的世界,去了解你的心思、顧慮和想法,那么作品本身也只能是自娛自樂的產(chǎn)物。所以,在初試通過后,我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將自己的作品和概念最大化地呈現(xiàn)出來,也重新認識且理解了模型的意義。它絕不只是將二維圖紙以三維實體的方式做出來這么簡單,更大的作用其實是將電腦程式所掩蓋的有效信息和思考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孫雯軍:首先是“任性”。大學五年我做過很多課題,其中有一次,我在選擇概念和設計方向的時候顧慮很多,既想兼顧老師的喜愛,又想兼顧競賽的方向,但結(jié)果反而平庸。反觀大一,雖然懵懵懂懂,但我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沒有過于顧慮別人的想法。因為這些“小任性”,才讓整個設計過程都很快樂,成果也具有個人特色。其次是細節(jié)。當時為了給茶室模型找到合適的配景樹,在花鳥市場轉(zhuǎn)了一整天,暴曬且絕望。幾經(jīng)波折,后來在一個庫房里找到一種叫蓬萊松的植物,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后來去東南參賽展示模型的時候,還有老師專門問到這個材料,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值得。
李情族:設計過程中有很多卡住的時候,但整體思路還是蠻通順的。設計周準備畫分析圖,翻看以前的設計草圖,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設計前期那些天花亂墜的想法原來已經(jīng)慢慢地在后來的設計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這種感受其實還挺神奇的,好像只要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走,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jīng)走了很遠。設計之中每個想法和靈感都很寶貴,所有的思考和努力都是一種積累。我覺得在建筑學院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同學們,真的很感謝整個過程中他們的幫助、鼓勵和陪伴。
問:請談談您參加新人賽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回想那段時光,有什么感受?
王博:現(xiàn)在回想9年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在中國那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中獲得前5名并代表中國參賽,我當時非常興奮,覺得自己很幸運。之后代表中國在日本大阪參加亞洲的總決賽也是一個非常難忘的經(jīng)歷,賽程安排也很緊湊,從參觀日本新人戰(zhàn)的展覽,旁聽他們的最終決選(西澤立衛(wèi)是評委之一),到我們布置自己的參賽場地、修復模型和準備雙語的匯報文件,短短的幾天里既興奮又充實。比賽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和來自各個學校的老師,很開心的是現(xiàn)在和很多人還保持聯(lián)系。
李貝寧:當時在新人賽網(wǎng)站上投作品的時候其實蠻緊張的,因為我是抱著很大的期待來參加新人賽的。但是,作為一個大一的學生,會感覺自己啥都不會,排版、封面都很粗糙,很擔心選不上??旆攀罴俚臅r候我提前了幾天坐高鐵回家,但是剛在家待了一天,新人賽海選前100的結(jié)果就出來了。我當時特別高興,趕回學校準備下一階段的東西,然后一個人拉著一個行李箱,帶著一個沉重又脆弱的模型,踏上了去東大的路。到南京的第一天,和其他學校的優(yōu)秀同學們交流了對于作品的想法,并且達成了全國所有的建筑學專業(yè)課都很折磨人的共識。第二天是Top100選手和評委老師們的交流大會,所有人都沉浸在這次盛會里,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感覺非常興奮和激動。
問:新人賽的獲獎對您后來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有什么影響?您對未來有什么期待?
周正:2011年的建筑新人賽是我建筑師生涯的啟蒙一站,獲獎本身給予初出茅廬的我一種肯定,是對無數(shù)個不眠夜和汗水的回報,也從此堅定了我此生對建筑學的追求。但整個參賽過程以及在日本、韓國的游歷才是真正的財富,讓我對建筑學有了更廣闊的認知,這也一直影響到我之后的參賽經(jīng)歷以及出國深造。去感受不同的語境,看不同的建筑,跟不同的人交談,在每一個人生節(jié)點都不應滿足,而是去選擇新的挑戰(zhàn)。直到今天,那種對建筑學的求知熱忱依然伴隨著我,鼓勵我前行。希望未來,不管身處何處,這種初心都能伴隨著我,不斷沉淀。
林雨嵐:對我而言,自己的心態(tài)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改變,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突然間很多同學和老師都知道了我的名字,這也給我之后的學習帶來了一點壓力。是壓力也是動力,會在想要懈怠的時候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獎項只是一個榮譽,但我仍然是原來那個自己,我不能一直活在這個榮譽下面,我還要繼續(xù)向前走。盡人事聽天命是我一直以來所相信的,我能做的就是在當下不斷努力、不留遺憾,其他的就交給天命吧。關(guān)于未來,我只想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不辜負自己、不辜負時間、也不辜負曾經(jīng)學到的知識。自己能夠不斷進步,不要求速度有多快,只要不斷向前移動,那就挺好的。
王軼凡:2015年夏天我參加了建筑新人賽,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6年了。這次參賽的經(jīng)歷,對我來說是個優(yōu)秀的契機,去凝練自己的想法,并且更踏實地對待今后的每一件作品。著眼當下,我放下了建筑師在職業(yè)上的擔當,重新修讀BFA的學位。我在南加州建筑學院兩年多的學習與生活中,找到了未來所向往的職業(yè)方向與人生意義。而且,我不再被建筑學的想法和條件所束縛,接下來面對的是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星辰大海。今后我希望可以順利地進入好萊塢的大廠工作至少一年以上,完整地參與一個甚至更多項目的開發(fā),努力積攢經(jīng)驗并提升個人的技術(shù)能力和藝術(shù)修為。在工作之余,開始設計和制作自己的概念項目。我希望在在南加州建筑學院學習到的與設計相關(guān)的想法和審美,可以用到自己今后的項目中,做一些自己的研究系列,這樣比較有意思,也讓人生充滿了意義。
李情族:獲獎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和鼓勵。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設計思路與方法的學習,以及參賽過程中遇到的優(yōu)秀伙伴和作品,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和視野的拓展。在與國內(nèi)外不同評委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建筑學更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所以,最后知道自己獲獎的時候也并沒有那種興奮和激動,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和對整個過程的回顧和感慨。□(文中所有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英文內(nèi)容由黃磊老師和吳冠嘯同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