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進入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建筑系讀書,至今32載,諸多記憶都可循著東樓——建筑系館這個維度來回望。校園北區(qū)居中為主樓,東、西樓左右對稱。建筑系在東,東樓因而就成為當年的建筑系、現(xiàn)在的建筑學院的代稱,辦公室和全部專業(yè)教室都在樓內。1993年留校任教,從8901班到建筑歷史教研室,似乎僅是空間的轉換。
30年間,東樓從未停止過變化,外立面、內裝修,總層數(shù)、總平面,門廊、樓梯、窗……專業(yè)發(fā)展,學生增多,東樓早已裝載不下,教室漸漸擴展至主樓和西樓。如今,每當設計周、畢業(yè)季,東、中、西三樓燈光灼灼,映照校園。而從未改變的,是東樓的師生們,自由的思想、豐沛的熱情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永遠生機勃勃。
1 《古建筑測繪學》
2 《中國建筑遺產保護基礎理論》
3 《蘇州藝圃》
4 《中國古建筑測繪大系·祠廟建筑——陜西祠廟》
5 《高迪》(譯著)
6 《建筑師解讀——巴巴》(譯著)
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我一直從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這些年中,工作上的樂趣幾乎都來自建筑史學。建筑史領域好玩有趣值得探究的東西太多,如入寶山,目不暇給,由著自己學術興趣和直覺去做,所涉頗廣。不過感受研究的快樂的同時也帶來難以專注的弊病。早年的研究工作中,始于學術好奇心和喜好且堅持到現(xiàn)在的主要是測繪、建筑遺址復原研究、建筑文獻和翻譯工作。近年來又愛上園林史研究,在嘗試尋覓別樣的研究門徑。
學術研究可以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并享受樂趣,教學工作則是一種回饋,同樣帶來快樂與滿足。在多年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測繪。從1998 年開設古建筑測繪課到現(xiàn)在,20余年的測繪經歷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學術成長的過程。測繪是研究與教學的交匯點與生發(fā)處,測繪課程的開設對建筑歷史的教學體系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調整。為保證測繪的順利進行和提高測繪教學的質量,繼而開設了“營造法”課程,由此也完成了中國建筑史教學體系的構建。2008年學院新增了景觀建筑學(現(xiàn)風景園林)專業(yè),在教學上擴展了一個重要的新領域。借鑒建筑史的教學體系,構建了以中、外園林史-古典園林測繪-傳統(tǒng)造園理論與設計系列課程為主干的園林歷史與理論教學體系。有古建筑測繪教學的經驗基礎,古典園林測繪達成教學目標之外也有更為清晰的研究目標,即一園一書——測繪一園、研究一園。可是說來慚愧,至今測繪了10座江南園林,只有《蘇州藝圃》一書??傮w來說,雖然具體教學內容不同,但是這兩個體系最后都著落在研究性的畢業(yè)設計專題上(如基于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的古典園林/建筑遺址復原研究與設計),這樣,歷史理論-測繪實踐-設計+研究的教學鏈條方才有機且完整。
近5年的工作重心只有一個,建筑遺產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2016年,建筑學院創(chuàng)辦第4個本科專業(yè)——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并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倏忽間5年過去,兩個月后即將有第一屆畢業(yè)生。這是全新教學歷程的開始,深度介入到專業(yè)教學的各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之中,也由此引發(fā)了對建筑專業(yè)教育實踐與理論新的認知與思考。在知識傳遞的路徑與法則已經發(fā)生根本變化的當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見識差和知識差日漸縮小,網絡時代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可以購買的商品。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再度審視“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個一直都擺在面前的基本問題。專業(yè)教學的核心目的,還是在于激發(fā)學生對于學術問題的探索欲,要助其掌握基本的研究工作方法,從而培養(yǎng)分析、思辨和研究的能力,使其能夠領略到學術研究的魅力,并養(yǎng)成不斷擴展自身的知識領域、擴充知識儲備和提升學術技能的習慣。簡言之,最終要達成的是思維方式的建構與專業(yè)智識的形成。
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曾說,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自我表述。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很珍視有此機會得以回顧與檢視自己多年的教學歷程,但倥傯之間又不知從何講起。暫且寫下這些,就以顧炎武的這句話作結。此言上課時常常分享給學生,其實更是自勵和自勉。
“必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臨水;必有濟世安民之識,而后可以考古論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