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母校長大,從附小、附中一直讀到大學,雖然畢業(yè)時母校已經更名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但我還是習慣稱她為“冶院”。印象里1990年代初的冶院充滿著陽光燦爛的日子,整個社會在悄然地發(fā)生著變革,校園里也滿是活力與激情。嚴謹認真的老教師和熱情四射的青年教師深深影響著我們這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學子,至今還記得教我們聽音樂的張似贊老師,慈祥的夏云、趙秀蘭、施淑文等老師,記得與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劉克成、邵曉光、王竹、劉臨安等老師亦師亦友的學業(yè)探討。雖然入學時懵懵懂懂,但在母校的學習為我打開了建筑學專業(yè)的大門,從門縫里看到的那束光一直吸引著我,指引著我在建筑師的職業(yè)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1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2 開封博物館
3 遼上京博物館
4 魯甸抗震紀念館
5 南水北調干部學院
6 南陽三館一院項目
作為在西安這片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土地上工作20余年的建筑師,文化傳承幾乎已經成為我創(chuàng)作時的一種本能。《北京憲章》寫到:“……建筑師必須將社會整體作為最高的業(yè)主,承擔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文化是歷史的沉淀,它存留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建筑和城市的靈魂?!痹谖覀儙赘赡甑臍v史長河之中擁有豐富的歷史的、傳統(tǒng)的和地域的建筑作為物質載體,既傳播著其文化含義,也以集體記憶或集體情感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文化脈絡之中,并且形成了獨特的建筑空間哲學觀。建筑又是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組織模式、空間功能需求和審美觀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建筑的材料與構造形式、建筑技術及施工技藝也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建筑師不僅要對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進行傳承,還要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時代語境下創(chuàng)造符合當代要求的建筑文化。
建筑是為人服務的,要為人們創(chuàng)造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建筑設計不是一種用來靜置欣賞的純藝術,而是要面對大眾、為大眾解決實際問題的藝術,是一門讓人們能夠使用同時又具有美感的學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建筑回歸理性,以用為先;因地制宜也是建筑設計應該堅持的原則,建筑設計主動回應地域的氣候特征,關注地域的文化特征和人的生活方式、在城市與自然中表現出和諧謙遜的態(tài)度,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
建筑多元性的基礎是理性分析,每棟建筑都面臨著不同的自然氣象條件、歷史文化、民族傳統(tǒng)、功能需求、投資控制、人的生活習慣及審美觀念,城市空間的要求等等,在此基礎上,建筑師的個性創(chuàng)作又會形成不同的藝術追求,形成了建筑的多元化特色。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建筑規(guī)模越來越大,樓越蓋越高,其涵蓋的功能空間和技術要求也越來越復雜,功能要求越來越趨向復合化,綠色建筑技術深入應用逐漸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電子技術、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智慧建筑的轉變升級,為智慧建筑的實現和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建筑的自身生態(tài)生活系統(tǒng)越發(fā)獨立和完善,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務,促進人、建筑與環(huán)境三者的協調發(fā)展。
一直以來,很多建筑師習慣于用效果圖匯報方案,用項目建成照片報獎或宣傳,并不能完整反應使用功能及空間效果全貌,目前的網紅現象更是助推了這一現象,流行于網絡的網紅建筑大都以碎片化的照片或短視頻方式呈現。建筑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四季的變化、光的流動、時間的印記、人在空間中的動態(tài)感受等等都是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建筑師要有精品意識,現在是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建筑師可以適當放慢節(jié)奏,追求精致的效果,關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我們的城市已經由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建筑市場逐漸萎縮,建筑設計行業(yè)長期低價及無序競爭造成了大量人才流失,長期以來追求數量忽視品質的繪圖工人工作模式形成的慣性需要向高質量發(fā)展轉型。AI技術的發(fā)展對高重復性、低創(chuàng)造度的建筑設計工作必將形成競爭優(yōu)勢。建筑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對項目的經濟性、運維管理的成本及應用技術復雜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將推出的建筑師負責制對建筑師的能力、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師需要強化從策劃、設計到施工和管理的整個過程當中的角色和地位,更深入地掌控建造過程。建筑設計行業(yè)會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建筑師的創(chuàng)造力、眼界的開放程度、跨學科的掌控程度、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均提出極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