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恒
(1.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37; 2.瓦斯災害監(jiān)控與應急技術(shù)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37)
目前,我國急傾斜煤層約占煤炭總儲量的20%左右,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對能源的需求,伴隨著煤炭開采的時間推移和開采強度的不斷擴大,復雜條件下急傾斜煤層的開采已經(jīng)是對煤炭產(chǎn)量貢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復雜條件下的急傾斜煤層開采一直是行業(yè)領(lǐng)域的技術(shù)難題,主要受到煤層傾角和賦存條件的因素影響,由于這種特殊開采條件會引起不均衡圍巖應力的二次分布,因此隨著工作面的推進,采動影響下應力向頂板底板深部傳遞,這種應力分布是工作面底板出現(xiàn)不同程度破壞的主要原因[1-3]。工作面底板不同位置出現(xiàn)各種不規(guī)則破壞,直接影響采場支護穩(wěn)定和工作面正常推進,嚴重影響煤炭產(chǎn)量和安全開采。
在工作面支護體系中,很多學者對底板破壞以及支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張勇等[4]結(jié)合彈性力學研究了急傾斜煤層底板力學破壞臨界條件,采用數(shù)值模擬得出了底板卸壓破壞的主要原因;也有學者對底板破壞深度進行分析,許延春等[5]給出了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經(jīng)驗公式。但是這些僅僅研究了底板受到工作面載荷引起應力破壞[6-10],卻忽略了在傾斜方向上急傾斜工作面因受到底板“非均衡”應力導致存在不同的底板破壞情況。
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力學理論建立走向方向受力特點的底板塑性破壞受力模型,綜合研究了急傾斜工作面底板在中下部、中部和中上部的不同受力情況,進一步對急傾斜工作面底板進行精準支護,有效控制底板底鼓以及破壞滑移。此項研究對工作面底板管理具有一定意義,該技術(shù)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最終能確保急傾斜工作面生產(chǎn)安全高效。
根據(jù)礦山壓力與巖石力學的相關(guān)知識,建立如圖1所示走向和傾向急傾斜工作面底板受力力學模型[11-15]。由圖1中所示區(qū)域可知:原巖應力分布區(qū)為①、④、⑤、⑨區(qū)域,高應力分布區(qū)為②、⑥、⑧區(qū)域,低應力分布區(qū)為③、⑦區(qū)域。
圖1 急傾斜工作面底板受力力學模型Fig.1 Mechanical model of floor in steeply inclined working face
由于急傾斜工作面傾角過大等因素,使得采動影響下圍巖存在“非均衡”力學特征[16-18]。通過對大量的資料分析可知,急傾斜工作面中下部、中部和中上部受力有明顯不同,導致工作面走向方向3個位置應力集中系數(shù)不同,最終底板破壞深度亦不同[19]。
急傾斜工作面走向底板塑性破壞受力模型如圖2所示。根據(jù)圖2所示,應力集中系數(shù)k1、k2與k3分別表示工作面中下部、中部與中上部。由于急傾斜煤層傾角過大的特殊因素,使得工作面圍巖形成非均衡性受力,最終形成應力集中系數(shù)的差異性。因此,需要對工作面中下部、中部與中上部不同位置破壞深度分別進行分析。
圖2 工作面走向底板塑性破壞受力模型Fig.2 Stress model of plastic failure of working face strike floor
(1)工作面中下部應力系數(shù)為k1的情況。根據(jù)圖2可知,在△OAB中:
(1)
式中,φ0為底板巖體權(quán)重平均內(nèi)摩擦角,取37°;xa為工作面前方煤壁屈服寬度。
在△OCE中,h1=rsin φ,φ=∠COE,而:
r=r0eθtan φ0
(2)
式(2)為對數(shù)螺線方程,θ為r與r0之間的夾角。
(3)
將式(1)—式(3)代入h1=rsin φ中,得:
(4)
(5)
工作面前方煤壁屈服寬度xa采用公式[20-21](6),該公式為達到極限平衡條件時,滿足摩爾—庫侖破壞準則推導而獲得。
(6)
式中,M為開采煤層厚度;φm為煤層內(nèi)摩擦角,取28°;Cm為煤層黏聚力,取1.05 MPa;γ為巖層平均容重,取25.48 kN/m3;Km=2.77。
將xa代入式(5),即可求得工作面底板巖體的最大破壞深度。
(2)工作面中部應力集中系數(shù)為的最大破壞深度公式:
(7)
(3)工作面中上部應力系數(shù)為的最大破壞深度公式:
(8)
利用底板巖體最大破壞深度的經(jīng)驗公式進行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計算。該公式結(jié)合Saint Venant原理進行等效力系替代,最后由摩爾—庫侖準則導出工作面底板最大破壞深度[22-24]計算公式:
(9)
式中,n為最大應力集中系數(shù);k=(1+sinφ)/(1-sinφ),φ為巖體內(nèi)摩擦角;H為開采深度;Rc為巖體單向抗壓強度;γ為巖體容重。
某礦工作面最大開采深度H=495 m;底板巖體單向抗壓強度Rc=2.9 MPa;內(nèi)摩擦角φ=28°;巖體容重γ=25.48 kN/m3。根據(jù)以上分析急傾斜工作面中下部、中部以及中上部應力集中系數(shù)不同,因此,應力集中系數(shù)k1、k2、k3分別取1.6、2.0、2.4。
由公式計算得出3處位置對應的底板破壞深度:h中下=10.0 m;h中部=11.7 m;h中上=13.6 m。
而根據(jù)式(5)、式(7)、式(8)計算出的3處位置對應的底板破壞深度分別為:h1=6.4 m;h2=7.3 m;h3=7.8 m。
根據(jù)2處求得的工作面中下部、中部以及中上部的底板破壞深度,取其平均值分別為10.7、9.5、8.2 m。
為了研究采動影響下急傾斜工作面“非均衡”的圍巖應力分布對底板破壞深度的影響情況,使用FLAC3D模擬軟件進行數(shù)值模擬。數(shù)值模擬過程中以工作面底板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工作面底板巖體產(chǎn)生塑性破壞分布。
工作面底板支護前后塑性區(qū)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工作面底板支護前后塑性區(qū)分布Fig.3 Floor supporting before and afterdistribution of plastic zone
由圖3可知,急傾斜工作面底板破壞主要是剪切破壞為主,其塑性破壞區(qū)域分布,中上部塑性破壞較嚴重,且底板破壞深度較大;中部塑性破壞程度與底板破壞深度居中;中下部塑性破壞程度與底板破壞深度最小。由于工作面煤炭采出后,急傾斜煤層傾角大等特殊地質(zhì)因素,使得底板受到圍巖應力傳遞的“非均衡”力學作用,工作面底板傾斜方向上存在塑性區(qū)域總體上部略大于下部的不對稱性,說明底板上部、中部塑性破壞較嚴重。
(1)底板支護方式。根據(jù)摩爾—庫侖破壞準則τ=c+σntanφ(c為巖體黏聚力)可知,其他影響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巖體黏聚力c越高巖體越難以破壞,因此防治底板破壞對安全生產(chǎn)帶來的影響,采用打孔注漿方式增加底板巖體黏聚力,控制底板破壞,提高底板巖體強度。
在某礦煤壁與刮板輸送機之間進行注漿鉆孔的施工,施工時垂直于底板。根據(jù)理論計算得出工作面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對應底板破壞最大深度為h中上=10.7 m,h中部=9.5 m,h中下=8.2 m,由數(shù)值模擬分析可知對應3個位置底板破壞深度分別為11.5、10.2、7.3 m,與計算得出底板破壞深度存在一定誤差(表1),誤差最大為0.9 m,在合理范圍之內(nèi)。結(jié)合工作面實際情況,分別在工作面中上部底板深度10.7 m處、工作面中部9.5 m處和工作面中下部8.2 m處進行底板注漿加固支護措施。
表1 急傾斜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誤差分析Tab.1 Steeply inclined working face floor damage depth error analysis m
(2)注漿支護后塑性區(qū)域分析。分別對工作面在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進行指定區(qū)域注漿加固措施后,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如圖3(b)所示,工作面底板主要破壞以剪應力為主,但是塑性破壞區(qū)域明顯減小,說明通過對底板采用注漿支護使得巖體黏聚力與強度增加,該底板支護方式能夠有效控制底板塑性破壞。
某礦采煤工作面處于正常推進狀態(tài),煤層傾角平均為50°,工作面長度為180 m。工作面底板來壓期間,分別在工作面中上部底板深度10.7 m處、工作面中部9.5 m處和工作面中下部8.2 m處進行底板注漿加固的支護措施。通過這種方式的支護加固,工作面底鼓量發(fā)生顯著的變化。
工作面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底板支護前后底鼓量如圖4所示。
圖4 工作面底板支護前后底鼓量Fig.4 Floor heave before and after floor support in working face
本文把工作面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分別分為50 m距離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由于工作面底板受到采動影響,通過對現(xiàn)場底鼓情況進行計量可知,工作面中上部支護前的最大底鼓量為410.5 mm,支護后的最大底鼓量為89 mm,底鼓量減少了78.32%;工作面中部支護前的最大底鼓量為223 mm,支護后的最大底鼓量為56 mm,底鼓量減少了74.89%;工作面中下部支護前的最大底鼓量為130 mm,支護后的最大底鼓量為35 mm,底鼓量減少了73.08%。
綜上可知,在工作面傾斜方向上的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位置,按照計算和數(shù)值分析得出對應的底板破壞深度,并進行注漿支護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底板破壞量。
(1)通過對急傾斜工作面走向底板塑性破壞區(qū)力學模型的建立,圍巖應力存在“非均衡”力學特征,工作面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前方應力集中系數(shù)不同,3個位置對應的底板破壞深度也存在差異。
(2)根據(jù)計算和數(shù)值分析得出,該礦工作面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對應底板最大破壞深度分別為:h中上=10.7 m,h中部=9.5 m,h中下=8.2 m,誤差在較合理范圍內(nèi)。
(3)通過對工作面3個位置對應底板破壞深度進行注漿加固支護,能夠有效控制底板塑性破壞、底鼓量。使得工作面中上部、中部和中下部由支護前最大底鼓量分別減少到89、56、35 mm,控制底鼓量效率提高了78.32%、74.89%、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