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義
(潛山市天柱山林場,安徽安慶 246300)
楓楊刻蚜[Kurisakia onigurumi(shinji)]為群蚜科(Thelaxidae)刻蚜屬(Kurisakia)昆蟲,成蟲呈淺綠色,無翅孤雌蚜中胸腹岔有淡色短柄,小型越夏蚜身體分布櫛齒狀體,有翅孤雌蚜腹部第1~6 節(jié)具有中斑、第7~8節(jié)具有1橫帶。楓楊刻蚜主要為害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C.DC.),在楓楊葉的背面和嫩梢吸食汁液,造成樹葉畸形,嚴重時減弱樹勢。楓楊刻蚜在安徽省潛山市1 年發(fā)生3 代,越冬卵3 月孵化,5 月中下旬時種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呈現(xiàn)越夏蚜形態(tài)型越夏,分布于葉脈和葉邊緣處,對楓楊不造成為害[1-2]。
楓楊是安徽省潛山市鄉(xiāng)土樹種,在潛山市“四旁”以及河堤分布較多,是潛山市重要的綠化樹種和景觀樹種。近年來,潛山局部楓楊發(fā)生楓楊刻蚜,不僅影響楓楊樹勢,還影響景觀。為探索楓楊刻蚜生物防治措施,開展卵孢白僵菌防治楓楊刻蚜試驗,以減少化學防治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干擾[3],維護蜂業(yè)安全發(fā)展,維護蟲媒授粉作物安全[4-5]。
試驗于2020 年4 月下旬在安徽省潛山市潛水河濕地公園河堤綠化帶、潛山市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三祖寺景區(qū)綠化帶、潛山市梅城鎮(zhèn)皖光苑外側(cè)進行,選擇楓楊刻蚜蟲口密度較多的楓楊作為試驗樣株。試驗樣株分布如表1 所示。
選擇卵孢白僵菌[Beavueria tenella(Delacr.)Siem]粉劑、可濕性粉劑兩種劑型,采取噴粉和噴霧施藥方式進行防治。卵孢白僵菌粉劑購自江蘇射陽神微微生物菌種科技有限公司,登記證件號為微生物肥(2016)臨字(3448)號,規(guī)格為200 億CFU·g-1,含量≥99%,水分≤2%;卵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購自山西綠海農(nóng)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農(nóng)藥登記證號為PD20180788,規(guī)格為≥150 億CFU·g-1。
化學藥劑選用海南正業(yè)中農(nóng)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38%吡蟲·噻嗪酮懸浮劑,農(nóng)藥登記證號為pd20160514,農(nóng)藥生產(chǎn)許可證/批準文號為HNP46008-A9408,有效成分為吡蟲啉4%、噻嗪酮34%。
分別使用卵孢白僵菌粉劑(200 億CFU·g-1)噴粉、卵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150 億CFU·g-1)稀釋150 倍噴霧、卵孢白僵菌粉劑(200 億CFU·g-1)稀釋200 倍噴霧進行防治試驗,其中卵孢白僵菌粉劑(200 億CFU·g-1)稀釋,按照菌粉:洗衣粉:水=1:0.2:100 比例混勻后過濾,再進行噴霧。對比試驗吡蟲·噻嗪酮(對照試驗)38%懸浮劑稀釋1 000 倍噴霧。4 種試驗方式各選擇3 株楓楊刻蚜蟲口較高的楓楊進行試驗,每種試驗方式重復4 次,見表1。
試驗前,在試驗樣株上選擇楓楊刻蚜蟲口較多的枝條,系上標簽作為統(tǒng)計蟲口減退率的樣枝。試驗前清點樣枝上活的楓楊刻蚜蟲口數(shù)量(A),試驗后,分別在施藥后2 天、4 天、7 天清點系有標簽的樣枝上活的楓楊刻蚜數(shù)量(B),然后按照公式(1)計算蟲口減退率:
4 種藥劑的蟲口減退率見表2。結(jié)果表明,處理1、處理2 與處理3 施藥2 d 后的蟲口減退率均小于50%,遠遠低于對照試驗的92.36%,在施藥的2 d 內(nèi),化學防治(對照)已經(jīng)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處理1、處理2、處理3 的施藥4 d 后蟲口減退率雖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化學防治(對照)。卵孢白僵菌的3 種施藥方式與化學防治(對照)的7 d 蟲口減退率均為100%,卵孢白僵菌已經(jīng)充分發(fā)揮作用,各處理之間的防治效果沒有差別。因此,本次的楓楊刻蚜防治試驗中,卵孢白僵菌在施藥的4 d內(nèi),尚未完全發(fā)揮作用,作用生效速度要慢于化學防治(對照)。此外,3 個處理的2 d 蟲口減退率與4 d 蟲口減退率相比可以看出,卵孢白僵菌噴霧的2 d 蟲口減退率、4 d 蟲口減退率要高于噴粉,其中處理3 的4 d 蟲口減退率已經(jīng)達到90.63%,具有較為明顯的防治效果。這是由于卵孢白僵菌噴霧施藥方式要比噴粉均勻,容易附著楓楊刻蚜蟲體,噴霧施藥楓楊刻蚜蟲體受藥要多于噴粉施藥,且噴霧更加有利于卵孢白僵菌感染楓楊刻蚜,卵孢白僵菌噴霧產(chǎn)生防治效果要快于噴粉。
對表2 試驗結(jié)果分別進行4 種藥劑2~7 d 防治效果、卵孢白僵菌3 種施藥方式2~4 d 防治效果和卵孢白僵菌3 種施藥方式2~4 d 防效速度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4 種藥劑對2~7 d 防治效果影響差異不顯著。卵孢白僵菌3 種施藥方式對2~4 d 防治效果和防效速度影響差異顯著,見表3。
表3 差異性分析
從總體防治效果來看,卵孢白僵菌防治效果與化學藥劑吡蟲·噻嗪酮防治效果基本一致,但從防治效果見效速度來看,卵孢白僵菌防治見效速度慢于化學防治。其中,在卵孢白僵菌的3 種施藥方式中,噴粉防治見效速度最慢。綜合以上分析,結(jié)合防治實踐,楓楊刻蚜等蚜蟲防治,可以使用卵孢白僵菌噴霧防治,以減少化學防治對環(huán)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