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元戎
多年前的這個季節(jié),我曾在北京待過一段時間。當時,一位在北京有房的朋友把房門鑰匙交給我,自己轉(zhuǎn)身回了青海。在他家住了一段時間,返鄉(xiāng)前,我把他屋里的米面油等消耗物品都做了補充。朋友知道后,先是怪我過于客氣,然后說“你買都買了,那我就笑納了啊”。
我很感謝這位朋友,但他電話里的那句“笑納”聽起來卻怪怪的。何謂“笑納”?應該是“盡管我的禮物微薄得讓您見笑了,但還是請您不要嫌棄,收下它”。這樣的話應由贈送禮物的一方而不是接受禮物的一方來說。
還有一次,某人向我講起,他有事到同學家登門拜訪,誰知剛見面,同學的父親就來了句:“你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一時間,讓他既錯愕又尷尬??腿苏f“無事不登三寶殿”,既是對主人的尊敬,又有對久不登門,一登門就有事相求的自我解嘲,這樣的話由主人來說好嗎?
這兩個故事,實際上都涉及漢語中敬詞與謙詞的使用。
什么是敬詞?是表示恭敬的用語。什么是謙詞?應該是表示謙抑的詞匯。它們的使用原則應該是“卑己而尊人”,即敬詞是用在別人身上的,而謙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千萬不可以用反了,否則,要么會被視作傲慢,要么會鬧出笑話。
吐槽第三個故事:有一次,筆者到省內(nèi)知名文化學者王老先生家串門,發(fā)現(xiàn)他家懸掛著一幅林錫純先生的書法作品,落款上寫著“請某某兄惠存”,某某即是王老的名諱。筆者隨即請教王老:“林先生稱您為‘兄,您比他年長嗎?”王老先生隨即糾正道:“林先生稱我為‘兄,并不是說我一定比他年齡大,而是表示尊敬的一種稱呼。”哦,原來如此!這種不考慮實際年齡,敬稱對方為“兄”,是使用敬詞的一種表現(xiàn),而且這種用法以前還是比較普遍的。
在古代,敬詞和謙詞有很多。即便貴為九五之尊的君王,也謙稱自己為“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普通人更是稱自己為“鄙人”,自己的妻子為“拙荊”,自己的房子叫“寒舍”,自己的兒子是“犬子”,很少有像電視連續(xù)劇《三國》(陳建斌版)中的呂布那樣,將自己的姑娘叫“虎女”,把別人的兒子叫“犬子”的。
謙詞和敬詞絕非漢語所獨有,以筆者淺陋的識見,也知道很多語言——比如英語、法語和日語——中都有謙詞和敬詞。無論在哪種語言里,謙詞和敬詞的使用,都可以起到柔化語氣,表達敬意,潤滑人際關系的作用。 “謙”與“敬”都屬于“禮”的范疇,“禮者,敬而已矣”。其核心是“尊敬”。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人人喜歡與謙恭有禮的人打交道,因此,無論哪個年代、哪個國度,使用哪種語言,謙抑自我和尊敬對方的謙詞與敬詞,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謙詞和敬詞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如果現(xiàn)在還有人文縐縐地稱自己的妻子為“拙荊”,不免會被視作迂腐的秀才。但是,還有不少謙詞和敬語,依舊駐留于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既然還要使用它們,就要用得恰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方不至于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