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張潤鋒,胡泓惠
(湖北師范大學 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 黃石 435002;湖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國家專門培養(yǎng)未來教師人才的重要場所,其必然在培養(yǎng)教學人才上更加全面和專業(yè)。目前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yǎng)方式是否合理,其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否具備進入教師崗位的過硬素質,還是需要通過實證研究來了解現狀[1]。此次研究將從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yǎng)角度對其重視程度、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效果、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四個方面開展調查,以此來反映現階段高師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現狀。
此次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調查的研究對象為高師師范專業(yè)大四的學生。此次調查針對湖北省內的湖北師范大學、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黃岡師范學院三所師范院校的各100名大四師范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并在每所學校隨機抽取10名大四師范生進行訪談。
為了了解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本文采用了線上填寫問卷以及線下隨機訪談的方式開展調查。在了解教學技能重要性并閱讀大量參考文獻,借鑒前人調查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從師范院校培養(yǎng)方式及存在的問題、師范生自身對教學技能的認識以及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入手設計了《高師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調查問卷》,其中單選題22問,多選題2問,共計24問。問卷題目圍繞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重視程度、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效果等四方面設置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發(fā)放線上問卷300份,回收問卷數300份,有效問卷數297份,有效率99%;線下隨機訪談人數30人(每個學校大四師范生10人)。
本問卷采用SPSS 18.0軟件對其信度進行檢測分析,得到其信度系數為0.844>0.7,由此可知問卷題目的內部一致性較高,表現為均是對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各個方面進行的調查。信度系統(tǒng)較高,說明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也高,結果真實有效。
此次問卷調研針對三所高師院校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效果、存在問題四個方面設置多道問題展開調查,結果如下:
2.1.1 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yè)意愿 針對師范生對教師從業(yè)意愿的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yè)意愿
由此可知,41.08%師范生明確自己未來的就業(yè)方向,而29.97%師范生雖然選擇了師范專業(yè)但是對未來從事教師行業(yè)的意愿不高,而28.96%的師范生尚未確定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傊邪霐狄陨系膸煼渡鷮氖陆處熉殬I(yè)的態(tài)度是不積極的,教師職業(yè)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向往的職業(yè)范圍。
2.1.2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 此次問卷中針對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
由此可知,大多數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較高,只有2.69%師范生不重視教學技能,6.73%師范生表現一般。大多數師范生認為應該重視教學技能,因為教學技能高低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
2.1.3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活動的參與度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活動的參與度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活動的參與度
從表3可知,23.16%的師范生經常參加教學技能活動;66.67%師范生對教學技能活動參與度不高,只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而11.58%的師范生表示他們從不參加培養(yǎng)教學技能的活動,這與他們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關聯性。
2.1.4 師范生對自己教學技能水平的評價 被調查師范生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對自己教學技能水平進行認真填寫,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師范生對自己教學技能水平的評價
由表4可知,52.19%師范生認為自己教學技能處于一般水平,只有5.39%師范生認為自己具有很高水平,22.9%人認為較高;約14.14%人認為自己處于較低水平。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教學技能水平的評價是比較客觀和中肯的,由此反映出當前師范生教學技能水平不容樂觀。
2.1.5 師范生提高自身教學技能意愿 針對師范生提高教學技能的意愿,此次調查設置四個意愿程度,得到的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師范生提高自身教學技能意愿
由表5可知,約78%的師范生對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的意愿水平較高,14.14%的師范生積極性不高,7.74%的師范生不能確定自己的意愿,也應屬于意愿不高范疇。這反映出大多數學生能認識自己在教學技能方面的不足,并很愿意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水平,但也有少數師范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這與他們教師從業(yè)愿意不高、對教學技能的認識不夠有關。
2.2.1 師范生參加實踐類課程活動的頻率 師范生每年參加各類實踐性課程活動情況見表6所示。
表6 師范生參加實踐類課程活動頻率統(tǒng)計
由表6可知,師范生參加說課、觀摩課堂教學、模擬課堂教學等的頻率多數集中在1~5次。究其原因可能是開設實踐類課程活動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調動學校多方面資源,因此此類課程的開展頻率較低。
2.2.2 教育實習時長 對師范生教育實習的時長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教育實習時長
由表7可知,師范生參加教育實習的時長集中在1~2個月、2~3個月這兩個時長上,是與學校的教學計劃規(guī)定吻合。接受訪談師范生認為:實習的時間安排不合理,與研究生備考時間一致,大大地影響實習效率,他們建議對教育實習的時間以及時長能做出適當調整。
2.2.3 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評價方式 對目前教學技能的最終成績評定方式狀況的調查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評價方式
由表8可知,教學技能評價方式多為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的形式;而只有16.5%為平時成績加模擬課堂教學,25.25%采取模擬課堂實踐類形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對于實踐類課程還繼續(xù)沿用理論式的傳統(tǒng)評價方法,成績不能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教學技能水平,也不利于師范生教學技能水平的提高。
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效果的調查主要從師范院校設置的課程、教育實習活動以及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狀況等三個方面是否有利于教學技能的提高進行了調查,具體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課程以及教育實習等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效果
由表9可知,大多數師范生認為教育實習以及學校開設的課程對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較好地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但教育實習前后數據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由此看出:實習前80%以上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或很有利于他們的教學技能培養(yǎng),實習后比例下降到54%,這反映出教育實習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降低了學生對教育實習效果的預期。
此次問卷針對師范院校在培養(yǎng)教學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三個方面的重點調查。
2.4.1 教學技能培養(yǎng)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問題 師范生對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課程設置合理性的調查結果如表10所示。
表10 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由表10可知,師范生對本校關于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課程設置合理性方面,只有23.57%師范生認為開設的課程是合理的,而大部分師范生認為課程設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集中反映最多的就是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
2.4.2 教學技能存在的具體問題 師范生認為自身在教學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加強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詳情如表11所示。
表11 在教學技能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不足狀況
由表11可知,約半數以上的師范生認為自己在構成教學技能的各個方面均存在不足,特別是語言表達、處理教材及課件制作等方面存在問題的人更多,這反映了教學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須依賴于構成它的各個技能的共同發(fā)展才能完成,只有實現各個方面全面發(fā)展、齊頭并進才能更好的提升個人教學技能。
2.4.3 教學技能培養(yǎng)問題的成因 關于高師在教學技能培養(yǎng)問題的成因調查結果,如表12所示。
表12 教學技能培養(yǎng)問題的成因
由表12得知,77.78%的參調師范生認為目前教學技能培養(yǎng)存在問題的主要成因是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60.61%的人認為培養(yǎng)方式過于單一,這與前面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相一致,這也是參與線下訪談的師范生提及最多的最主要問題,這要引起學校、老師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三所高師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高師院校在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培養(yǎng)方面均有值得肯定的成績,同時也反映出四個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別是教學技能的實訓上顯現的問題更大,還在沿用傳統(tǒng)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老路,這需要引起學校及老師們的高度重視?,F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相關改進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質量。
3.1.1 加強或增設實踐類課程 重理論輕實踐,仍然是高師院校教育類課程設置方面的共同弊端。無論是順應時代發(fā)展還是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師范院校都應該加大教育類實踐課程的力度,應當大力開展諸如模擬課堂訓練、微格試講、參觀中小學課堂等能讓學生進入真實或者模擬課堂環(huán)境的活動,這些實踐類課程與活動都能讓學生提前一步進入課堂教學環(huán)境,盡快適應并鍛煉自己的教學能力。
3.1.2 注重課堂基本技能的學習 孟憲凱教授將課堂教學技能分為10項,即為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語言表達技能、強化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變化技能、課堂組織技能、結束技能[2]。課堂教學的十項硬性能力是每個師范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如板書能力,它是教師展開教學工作最重要但又是最基礎的能力之一,學校應該有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具體培訓計劃,新生從入學后,學校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書法能力的學習,通過四年的訓練一定能使板書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師范院校要繼續(xù)著力開展如教案寫作、“三字一話”等傳統(tǒng)技能的學習,努力提升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并以此作為基礎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軟實力。
3.2.1 合理地設置時間 通過師范生訪談了解到,一些學校在大四期間安排實習。他們表示這期間有些同學要備戰(zhàn)考研,有些同學要找工作,難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實習中,這將大大影響教學技能實訓的效果。因此建議師范院??梢詫嵙晫嵺`與找工作考研的時間錯開,尋找一個更加科學而合理的時間,有學生建議安排在大三實習比較好。
3.2.2 加強和實習學校的溝通 師范院校教育實習管理部門,要指派帶隊教師跟進師范生的教育實習,除了指導實習生的教育實習外,還要及時了解他們教育實習表現,發(fā)現問題及時反饋給高校并和實習學校多溝通,使高校和實習學校一道共同助力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帶隊老師不能只把實習生送到實習學校后而不管,缺乏監(jiān)管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指派實習帶隊老師代表了高校對師范生教育實習活動的高度重視,也能夠提高實習學校對此次實習活動的重視。
3.2.3 運用多種實習方法 研究表明,“學習具有情境性,特定的情境下的知識能夠給學習者留下特定的相似的記憶”[3]。高師院校可在師范生實習前創(chuàng)設模擬教學情境,使之與師范生日后進入在中小學課堂實習的環(huán)境保持一致[4]。師范生可以在教育實習前設置見習、模擬課堂等,以此作為實習的提前演練,給予師范生一定的緩沖期,使其更好地適應真實的實習活動。 師范院校還可以借助發(fā)達的互聯網平臺,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建立新型實習手段,使用互聯網模擬教學情境,讓師范生很方便地進行模擬課堂訓練[5]。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技能評價手段,意味著教學技能的評價不僅要了解師范生有關教學技能的理論學習狀況,更要檢測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是否足以應付課堂教學的各種復雜情況。由此師范院校不能按照常規(guī)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檢測方式對學生的教學技能進行書面理論知識的判定,評價方法應該多樣化。不能單純只是理論考核,具體教學技能的考核不能少。因此可以采取理論加技能,或模擬課堂教學的形式評定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水平。
人的內部驅動力,是影響一個人達到目標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最大主觀因素。在提升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整個過程中,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可、向往與追求是其最大的驅動力。因此師范院校應該為師范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職業(yè)教育平臺,在此平臺上學生們可以感知到教師行業(yè)的感召力,可以認識到教師職業(yè)的崇高性和責任感。比如開展讓師范生了解到教師偉大奉獻精神以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的相關講座,進而做到不斷提升教師這一職業(yè)對師范生的吸引力。
高師師范生作為教育事業(yè)的新生力量,承載著教育事業(yè)的希望和未來,其教育質量必須引起師范院校的高度重視。因此,高校需要根據時代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相關部門對教師的要求,對相關課程以及實踐內容等關乎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調整,教學技能培養(yǎng)既要重理論也要重實踐,使得高師師范生在校學習內容上真正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人才的目的,使師范生的各項教學技能得到切實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