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穎
當前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拓展學生的閱讀量。而提升閱讀量最快的方式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文學素材。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能較快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本文將探討如何用巧妙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小學語文拓展學習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改革提出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高考語文試卷。這就說明我們今后的語文教學必須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章的比較能力,讓學生在拓展學習的背景下,針對一個中心能夠分析不同文章的風格、內容等,如果以思維導圖為抓手,則將更容易實現(xiàn)這一目標。
二、拓展學習教學案例分析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多角度、多維度的形式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這里以拓展學習的形式對與魯迅有關的文章進行教學再現(xiàn)。
在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科書上冊“走近魯迅”這一單元中,編入了魯迅的作品《少年閏土》和《好的故事》,以及別人眼中的魯迅,即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臧克家的《有的人》,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厘清閱讀內容、表達手法,結合時代背景,再進行橫向比較,立體呈現(xiàn)魯迅形象。
(一)課前預習
1.在課前,教師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對這幾篇文章進行不出聲瀏覽。
收集作者魯迅的資料。
2.組織文章的故事,編寫故事。以文章的內容為基礎,通過對文章的理解,結合文章中人物的活動,將四篇文章中的人物特點添加到思維導圖中。
3.在比較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請列出三個問題。
4.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有哪些語段你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2)你還想在老師這里獲取哪些有關作品的背景?
(3)你對文章的人物有什么疑問嗎?
(4)你覺得情節(jié)應該怎樣安排?
(5)你對所描述的句子有什么觀點?
(6)你是否對這個話題感到困惑?
5.問題。
本設計的目的:一是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留有足夠的閱讀時間,然后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二是文章內容思路的呈現(xiàn)要借助思維導圖,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對文章進行探索,這對于他們探索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
(二)了解作者
1.將事先準備好的思維導圖找出,按照事先搜集的資料對魯迅這個人物進行整體的理解。
2.魯迅圖片素材教師增編,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有目的地收集與作者有關聯(lián)的信息,使用思維導圖來總結收集的作者簡介和生活故事,有利于學生對作家的系統(tǒng)理解。
(三)溝通,碰撞,感知人物
1.快速閱讀《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好的故事》《有的人》四篇文章,并分組完成學習表格。你喜歡這篇文章中的哪個角色?他/她給你的印象如何?作者是以什么方式呈現(xiàn)自己的思路的?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來完成下列的問題:
(1)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2)別人眼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性格?
2.小組討論和分享,以提高認知技能。
(1)小組中的學生互相分享,互相傾聽。
(2)根據(jù)所聽到的匯報內容對手中的思維導圖繼續(xù)完善。每篇文章都是什么題目?文中的人物應該用怎樣的方法來感知?應該對文章進行怎樣的評論?
(3)學生在學習后要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并指派一名代表向全體同學匯報。
3.課堂溝通,豐富認知。
(1)每組選派1~2名學生到班級匯報。
(2)讓學生學會記筆記。
設計目的:識別學生拓展學習中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從常見問題中發(fā)現(xiàn)個性特征,提升拓展學習的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有效性。分析借助本次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力有哪些提升?對課堂的參與形式有了哪些變化?最終達到讓學生自覺閱讀的目的。在描述教材內容和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高對學習工具條、師生互動、小組間和小組評價的理解,運用對比、分析和歸納的方法,用文字的語言總結課堂。
(四)感受畫面
1.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理解整篇文章的圖像。魯迅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生動的視覺效果,他善于運用意象使人物的命運、心理、情感等原本抽象的東西看起來像流動的圖畫,具有特定的形式,給作品帶來豐富的詩意。
2.快速瀏覽《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好的故事》《有的人》四篇文章,可以跳讀、瀏覽、勾畫、評論,試著去理解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記在課題旁邊以及你不理解的地方。
思考: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寫作的主旨是什么(也就是說為什么寫,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3.在拓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兩篇文章結合起來加深理解。
設計的目的:鼓勵學生以拓展學習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存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課文的內涵進行整合。這也就彰顯了思維導圖在組合和擴展中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夠進行比較和論證自己的思路,從而對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對中心思想有了一定高度的升華。學生借助拓展學習,不僅能獲得更多的文章信息,也能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理解到文章深層次的內涵,促進他們對文本信息整合力與理解力的提升。
三、拓展學習教學策略
基于思維映射的拓展學習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如何有效地開展并能將拓展學習實施成功是一個新的難點。
(一)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保證閱讀質量
拓展學習教學的關鍵在于對閱讀材料的科學選擇,這是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題目為主,經常圍繞一個主題單元選擇,這就為拓展學習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方便。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題是神話故事,選編《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我們用思維導圖進行群文組閱讀教學,用思維導圖建構出知識樹,即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嘗試從神話起源國家、神奇的想象、鮮明的人物形象、主要內容等方面思考,并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范例供參考。在深入閱讀文本的感受中,讓學生學會了解神話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神話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情感。
(二)確定閱讀主題,整合閱讀框架
拓展學習的多元化教育結構使閱讀更加靈活。這種靈活性并不代表所有內容,而是某種結構。根據(jù)文章的主題和特點,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將不同系列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實現(xiàn)整合、呈現(xiàn)和優(yōu)化設計、深度學習,利用閱讀技能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和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有用的閱讀方法和經驗,探索閱讀規(guī)律和基本技巧,提高閱讀技能和效率。這類安排可以是同一主題的安排,也可以是不同主題內容的安排。例如我們在教學完朱自清的《匆匆》后,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春》和《背影》進行閱讀與學習,拓寬了學生學習的路徑,也有助于他們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而借助思維導圖的整合,學生能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
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形成和素質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閱讀。拓展學習的基礎要立足于學生的能力和教師對教學的設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研究如何根據(jù)教學實踐優(yōu)化拓展學習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閱讀策略,確保語文文本學習的深度和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