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北京 100000)
在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yè)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時期,由于機器的發(fā)明使得大量的工場手工業(yè)向機器大工業(yè)轉型。此時,機器制造的時代是一個對機器加工和產品大規(guī)模量產的時代,也是一個急需將藝術設計提高到具有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時代。1919年,在德國的魏瑪(Weimar)創(chuàng)立了“公立包豪斯學?!保⊿taatliches Bauhaus),該學校標志著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誕生。平面構成(Two-Dimensional Composition)課程教學的由來離不開包豪斯(Bauhaus)的設計課程改革。包豪斯的教師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策劃開設了學生的設計基礎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圖形、材料和色彩的運用,也被稱為是“三大構成”教育的雛形。后續(xù)教師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提出了基本的視覺語言體系“點、線、面”理論并出版了《康定斯論基點線面》著作,將平面構成進行了抽象藝術的理論化并傳播其思想。除此之外,他還將構成的理論思想帶入到了設計創(chuàng)作中,在包豪斯任教期間繪制了大量的系列經典作品,如《構成系列》(1911-1936)。我國引進了“三大構成”課程作為設計教育萌芽階段的優(yōu)秀范本,以設計教育界不可替代的角色影響和改變著我國以及世界現代設計的發(fā)展。
平面構成是“三大構成”的首要教學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學習二維形式語言的基礎課程。該課程不僅對視覺語言中平面構成原理、方法及形式美法則的學習,還旨在通過對各種平面形態(tài)性質和組合方式的研究,使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平面形態(tài)及其組合的美感。事實上,構成基礎的教學不僅使得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受益匪淺,而且在大設計背景下的許多學科(如建筑設計、裝置藝術、數字媒體設計等)都具有視覺美原理的通用性。我們可以在很多藝術作品中找到點線面的構成元素和視覺美法則原理的不同表現形式。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藝術作品是將圓點元素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到了極致,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點”元素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視覺畫面。又如英國建筑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澳門新濠天地旗下的建筑作品摩珀斯酒店(The Morpheus)對將曲線和直線的運用將它從千篇一律的大樓建筑中顯得與眾不同。但是,基礎構成的教學方式在三十多年來的改變甚微,甚至有許多的設計領域的教學工作者認為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出現了單一化問題。在當今的設計學從傳統(tǒng)的美工價值發(fā)展到了設計思維、設計管理和服務設計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領域,曾經的“三大構成”的基礎教學模式如何適應現代的設計趨勢和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值得引發(fā)設計學教師們的深思。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平面構成課程都采取較為傳統(tǒng)的和單一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傳授理論知識點和課后做相應的手繪練習為主,并不強調設計學學科的學生應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平面構成的理論學習中,主要從平面構成的基本理論、基本元素、形式美法則和其他的構成形式四個方面使學生們了解構成的理論原則。首先,教師教授平面構成的歷史脈絡和點線面的基本形式美感組合以及其可傳遞的主觀情感;再次,進一步對構成的基本形與“骨骼”的概念介紹,從而認識構成的基本方法(例如重復、近似、漸變、特異、發(fā)射、分割和對比等),要求學生們能夠運用不同的構成形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視覺美感的圖形;最后,為學生們學習形式美的規(guī)范和原則但不局限于此,課堂中還會講授特殊的平面構成形式,如黃金分割、完形原理、圖底原理、錯視與矛盾圖形和二維表現三維等。在課堂作業(yè)練習方面,在課堂講解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與學習知識點對應的手繪練習。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要求學生準備白色卡紙、黑色卡紙和繪畫筆(如勾線筆、毛筆或顏料等)進行構成形式美法則的練習。此類作業(yè)一般以簡單地運用構成美原理的手繪練習為主,畫面只有黑白。雖然有少部分高校嘗試著在教學中進行適當地改革(如將手繪變?yōu)殡娔X繪制或傳統(tǒng)圖案與抽象構成結合等),但這種構成的教學方式自從國外引進以來并沒有做過與時俱進的深入思考和改革。
基于平面構成課程的特點和現狀分析,本文提出將創(chuàng)新思維和材料同時地運用到平面構成教學改革的方法中,通過迭代討論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構成作業(yè)從主題確立、材料的選擇、表現形式和思想的傳達進行指導。在改革的措施中認為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藝術思維,而不僅僅停留在設計技能上面,訓練學生感性的創(chuàng)意思維與理性的材料和美學法則相結合,為今后設計專業(yè)的學習奠定開放性的思維邏輯。在那些看似常規(guī)的構成原理和材料,一旦與設計思維相結合,可以不單單地表現視覺語言還可以傳達設計思想。在設計基礎教學中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根本,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對于大學一年級藝術設計類學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而美術教育的本質應具有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和綜合性。對于材料的運用,在藝術設計創(chuàng)意制作領域是沒有限定的,因此創(chuàng)作作品因以設計主題為中心,運用各式各樣的材料表達與實現藝術設計的觀念和效果。材料是完成構成表現的中介物,通常使用的材料如金屬、圖釘、面料、毛線等,材料的本身也有點線面的特征。另外,材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學生們通過材料的形狀、肌理和觸覺等不同的物理性質來激發(fā)他們的設計創(chuàng)作靈感。
改革后的平面構成課程除了講授基礎的原理和知識以外,還強調課程的互動性、迭代性和趣味性。(1)課程首先要求學生之間自由組合小組,每組人數不超過3人。(2)確定小組后,每位小組需要確定創(chuàng)意和設計的構成作品主題并畫出可以表現該主題的2-3張系列構成圖形。(3)將主題和構成草圖與任課老師討論后,確定設計創(chuàng)意主題,以點、線、面的特征對材料進行選擇和使用。(4)在與任課老師迭代性地討論構成表現的綜合形式,以達到視覺美和設計創(chuàng)意主題相結合的最佳呈現形式。通過兩年的平面構成創(chuàng)新教學探索,產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與材料結合的平面構成作品。如圖1所示,作品《光》運用了金銀箔、金線和光盤材料來表現三種不同的光。第一幅為表現城市之光,通過抽象的方塊表現城市的大樓,扭曲的構成“骨骼”表現了在夜幕降臨后的城市流光溢彩,令人心馳神往的繁華背后卻是無盡的迷惘。第二幅為表現星光,銀色線條與銳利的光盤形成對比,宇宙如此般神秘而又危險。如圖2所示,作品《自然》作品分別將樹木、蓮蓬、雪山進行抽象概括,材料運用了大小釘子、金銀錫紙以及黑白灰線,最后用金屬馬克筆進行點綴。雪山運用了等比切割以及漸變來表達它們的清凈深遠,蓮蓬也運用了漸變的構成知識來表達它們的柔韌。該作品想表達自然之美也可以用我們身邊最平凡,最簡單的東西表達出來,自然的柔情也可以用看似堅硬的東西來表達。
圖1.光(學生姓名:黎若兮 王美茹)
圖2.自然(學生姓名:趙樂萱 姜雨盈 李夢婷)
平面構成課程的教學應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思維為前提,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視覺語言并運用構成原理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與表現。在設計教學中,教師不應只講授概念原理性的知識,還應思考如何通過實踐的過程將理論的知識學習掌握并綜合地表現,以“學習通過實踐(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作為培養(yǎng)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