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 430070)
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理論和表現(xiàn)技巧被應(yīng)用于園林創(chuàng)作的布局和構(gòu)圖手法中,文人開始參與造園,開創(chuàng)了文人園林的先河。在隋唐五代時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中國的私家,皇家,寺觀三大園林都形成了獨到鮮明的特征,走向成熟,此時興盛的佛教禪宗豐富了園林文化。宋代是中國園林發(fā)展的高潮,在當時獨具特色的經(jīng)濟,文化綜合影響下,寫意山水園林達到極高的境界,天巧人工的自然風景園受到極大的推崇,如艮岳就是中國宋代的著名宮苑,在園林掇山方面稱得上集大成者,可謂“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據(jù)宋徽宗《御制艮岳記》記載,此園岡連阜屬,東西相望,前后相續(xù),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壟,連綿而彌漫,吞山而懷谷。園內(nèi)植奇花美木,養(yǎng)珍禽異獸,構(gòu)飛樓杰觀,極盡奢華。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文化藝術(shù)異彩紛呈,文人,畫家甚至成了專業(yè)造園家。
中國園林發(fā)展的盛況直接影響了日本園林,在飛鳥和奈良時代是中國式自然山水園的引進期,日本園林學習了中國很多造園手法,理水成為園林的重點,日本池泉筑山庭便是來源于中國的一池三山。平安后期隨著對中國學習的停止和佛教的傳入,日本園林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發(fā)展出縮景園、佛教方丈庭和枯山水庭等多種禪宗意蘊濃厚的園林形制。室町時代還創(chuàng)作了一種新的園林型式——茶庭,即庭園與茶室相配,十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
在園林分類上,中日園林都可以概括為三種: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中國的皇家和私家園林發(fā)展興盛,而日本則以宗教園林見長。從社會背景和傳統(tǒng)的文化觀來看,這與中國重視儒學,日本偏重佛學有關(guān)。儒家重視現(xiàn)實而不是虛無縹緲的來世,積極入世的精神和豁達的態(tài)度讓中國園林帶有功利色彩、生命意識和現(xiàn)實主義。佛家美學則追求樸素簡練,倡導一種超然自在、化繁為簡的藝術(shù)境界。
在造園布局上,山與水在中日兩國園林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中國園林更偏重山,日本園林更喜愛水。中國園林必有山,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大,古典園林往往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結(jié)合,如宋代詩人謝靈運為看山建園,并作《山居賦》。而日本園林必有島,日本為島國,四面臨海,以水為伴,又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邊界,地震、火山災(zāi)害頻繁,故日本園林的面積較小,庭院多以海景再現(xiàn)為主。
在造園構(gòu)圖上,中國和日本園林都有中心構(gòu)圖的特點,但是也存在細微的不同。中國園林往往會在靈活的平面布局上設(shè)置視覺中心。如宋仁宗、神宗兩朝宰相的宅院—富鄭公園(圖1),其布局特點是以景物取勝,以景物為構(gòu)圖中心,北區(qū)幽靜是有五洞的土山竹林;南區(qū)開朗是水池和土山。四景堂和臥云堂布置在水池南北兩側(cè),形成中軸線。而日本園林的平面組織比較簡單,中心意識較強。在日本的哲學思想中,美是與哀相關(guān)的,他們追求的是哀愁與寧靜的美的統(tǒng)一,難以做到中國古典園林多游線多主題的園林景觀,呈現(xiàn)出靜態(tài)的,單一的,集中的氛圍。
圖1 富鄭公園平面圖
在造園意境上,中日園林都是自然山水園,但是中國的園林更偏重“文”,而日本的園林更偏重“武”。中國的造園者以文人居多,園林成為人們享受山水自然的場所,園林除了可居,更要有可看、可游的巧思,蘇州留園就是“游”與“居”巧妙結(jié)合的實例。而日本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武士當政,對貴族奢侈的生活非常輕視,主張一切從樸素實用出發(fā),于是造園也隨之趨向簡樸。在中國的禪宗和茶文化傳入日本后,日本園林便將二者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極致、極簡的園林風格。比如日本龍安寺石庭,方丈庭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著青苔的巖石,此外別無一物,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東西走向有大小15個石塊分堆5處形成假山景象,龍安寺含蓄、空靈的氛圍體現(xiàn)出日本園林獨特的禪宗美學。
中日造園理念的差異導致兩國在造園要素上也有不同之處。正如陳從周先生所言中國園林是在“人工中見自然”,日本園林則是“自然中見人工”。
理水:古人素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說法,水是中國園林不可缺少的重要景觀,有動靜之分。中國園林將水面處理成聚散、開合、曲直、收放等不同的形式,這分別象征著自然界中的溪、河、湖、瀑,大大豐富了園林的空間層次(圖2)。日本園林則有真水和枯水兩種處理方式,擅長用理性而抽象的方式表現(xiàn)海景,溪瀑。其中枯山水可以說是日本園林的代表性特征,枯山水如其名所示,并沒有真實的水,而是用白砂的紋路來模擬水的流動,用石組來表現(xiàn)山與島的形態(tài)。僅是鋪地白砂石和看似隨意擺放的石組,便能表現(xiàn)江海、島嶼、山川,不用滴水卻能表達碧海萬頃,不筑一山卻能表達崇山峻嶺,引人浮想聯(lián)翩。意蘊豐富的枯山水還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于冥想的輔助工具。
圖2 中國園林水景
圖3 日本園林水景
置石:中國園林喜好玲瓏剔透的奇珍異石,以瘦、透、漏、皺為審美標準。(圖4)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蘇州獅子林,其得名于園內(nèi)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獅子林可以說是中國園林假山的集大成者,素有“假山王國”的美譽。園中假山千姿百態(tài),高低參差,游賞假山的路徑更是如迷宮般迂回婉轉(zhuǎn),來回往復。清代文人朱炳靖在游獅子林后寫道:“對面石勢阻,回頭路忽通。如穿幾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shù)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由此可見,中國園林注重石頭在空間上給人帶來的豐富觀景體驗。
圖4 中國園林置石
而日本園林對于石頭的造型并不太重視,更加關(guān)心的是石頭或者石組所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石頭被認為是在時間的侵蝕下保留下來的,具有永恒性,遠古時期的日本人就認為石頭是他們的精神歸宿。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石頭成為日本園林必有的造園要素。在日本園林的石組設(shè)計中,有三尊石組、須彌山石組、禮拜石、坐禪石、觀音石、不動石等,石頭不同的排列方式都和禪宗佛教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圖5)
圖5 日本園林置石
花木:中式園林,花木寓意綿長,象征高潔氣質(zhì)和美好祝愿的松、梅、蘭、竹、菊成為園林中的???。除了花中四君子,有著“花中神仙”的海棠也是中國園林常見的造景植物。拙政園的海棠春塢是蘇州園林中唯一以海棠命名的主題景點。海棠春塢,是一座書房所在的院落,院內(nèi)雖然只有兩株海棠,但滿院是海棠紋花街鋪地,仿佛將海棠花栽滿庭院。庭院的南墻上,嵌有書卷形的磚額,額下布置竹、石,遠看仿佛中國水墨畫。庭園雖小,但其安謐清幽之意境是無窮的。日本園林受到中國的影響,對植物的喜好大致相同,又因受到禪宗思想,苔蘚類植被也較為常見。日本的西芳寺、慈照寺和醍湖寺,就以不同品種的苔蘚所營造的平靜氛圍所聞名。
中古時期是中國園林自成體系,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日本園林則在吸收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出自己的特色。中日園林雖然同源,但由于自然地域、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背景差異,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格和意象,成為世界園林中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