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建利 胡煒琦 黃常
1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 南京同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業(yè)主:南京湯山建設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
建筑設計:南京同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雒建利、胡煒琦、黃常
建筑面積:8 158.5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5 873.95m2,地下建筑面積2 284.61m2)
設計時間:2017.11—2020.12
建設時間:2021.03—2021.11(預計)
攝影/圖片:南京同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礦坑溫泉體驗中心位于礦坑公園的東北邊緣,是公園內一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公園規(guī)劃之初就將這里設定為一個集礦坑景觀、溫泉文化、特色體驗于一體的公共空間,同時實現安全可靠和持續(xù)運營。由于我們同時承擔了溫泉體驗中心設計與公園規(guī)劃設計的任務,所以在項目中延續(xù)了整體規(guī)劃“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并通過建筑語言予以呈現。
設計最初的總體概念是填補礦坑山體的缺口,如同運用“金繕之法”。這不僅需要從造型結構上將山勢補全,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銜接原有山體上的植被。因此,我們通過環(huán)境反推建筑體量,先將建筑作為一個實體,將其嵌入寬度約35m的挖礦通道上,以V字形截面對該宕口的缺口進行填充,再根據兩側植被的覆土所在標高確定建筑屋頂的高度。為了形成連續(xù)的植被,我們在建筑屋頂上設置了長2m的覆土并種植喬木,使建筑看起來好似“大花盆”。在南北開口處求出圓心和半徑,形成張開的立面,北側立面與山體圍合出直徑70m的溫泉水池,南側則結合埋入地下的商業(yè)形成入口峽谷空間。
為便于施工及縮短工期,我們盡可能將建筑形體簡化,通過綜合平衡各個部分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最終得到一個負形的X形平面。通過與結構專業(yè)的多輪討論,項目最終決定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首先,利用一榀榀的斜柱框架實現了建筑外立面的傾斜效果,但由于斜柱傾角較大(35°~40°),在與之相連的框架梁內產生了很大的軸拉力,為確保樓蓋梁不出現貫通裂縫,從而更有效地傳遞斜柱產生的水平力,本工程在框架梁內施加了預應力;其次,利用角部的疏散樓梯間形成四個核心筒,有效地解決了X形平面帶來的扭轉不規(guī)則問題,同時為整個結構提供了較好的抗側剛度,也能有效地抵抗角部斜柱產生的水平拉力。
1 概念草圖
溫泉中心不僅承擔溫泉體驗的功能,同時也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中的驛站、一個公園中的特色花園、一個公共的城市客廳,市民可以來此游覽山景、散步休閑。建筑融于環(huán)境,并將溫泉體驗空間一直延申至崖壁,與主體建筑一同形成完整的體驗流線。建筑、景觀和室內設計師幾乎同時推進設計,相互啟發(fā)。我們將溫泉水從地下引至屋頂上、建筑內、礦坑里、崖壁旁,結合流線串聯起整個園區(qū)內的溫泉配套設施。在與運營方多輪溝通后,將常規(guī)的溫泉中心功能模塊精簡,最后確定了五大功能模塊:男女更衣淋浴區(qū)、休息廳、自助餐廳、設備與后勤用房區(qū)、室外體驗區(qū)。因建設范圍有限,在建筑體內通過高度集中的功能組織策略,將“省”出來的面積植入特殊體驗空間,強化建筑和場地的關系。視線的貫通是處理室內外關系最直接的方式,在溫泉體驗中心中,一層隔而不堵,在室內有意降低燈光照度,盡量打開南北側將光線引入,形成隧道的空間體驗;二層通過連續(xù)水平向玻璃幕墻使得在休息區(qū)能夠直面崖壁,白天可以直接看到對面崖壁的肌理和人在室外的活動,晚上可以觀看崖壁燈光秀,此外餐廳有一個直通屋頂的臺階斜面,將崖壁形態(tài)最好的山脊頂納入框景之中。
2 現狀鳥瞰
3 正在建設中的基地
4 填補概念圖
5 總平面圖
山體崖壁和人之間形成尺度上的巨大反差,是這個項目最為震撼的地方。歷經多次實地勘察,我們多次從宕口入口處攀爬到崖壁的盡端,探討應該如何將人工物置入如此特殊的山體中。屋頂的空中花園是這個項目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此進行了豐富的分區(qū)設計。東西兩側延續(xù)山體植被,將屋頂的幾何曲線藏于山林之中,北側懸挑的無邊泳池向崖壁環(huán)抱展開,泳池兩端緊貼崖壁,兩側高墻擁出一條視線通廊,形成遠山近水既斷又連的獨特體驗。屋頂南側設置面向城市的坡地廣場,人們可以坐在臺階上遠眺城市景觀。建筑體量的界面處理,需要與環(huán)境達成一定程度的協(xié)調。我們嘗試過多種幕墻形式,用石材、鐵板、綠植墻作為立面材料進行了多輪比選,最終想到了一個比較有在地意義且相對環(huán)保的做法:用干掛的方式,將切割石材后剩余的不齊整石材片以層疊的方式進行排列,材料可以取自現有石礦,顏色多彩,且與環(huán)境同韻。
6 建筑與山體圍合出水面
7 入口處的峽谷空間
8 從餐廳望向崖壁及視線通廊示意
9 結構軸測圖
10 屋頂泳池面向崖壁展開
第一次來到現場時,大家都被礦坑的宏大氣勢所震撼,心想如果居民和游客能在如此雄偉的礦坑里泡溫泉,那會是何等奇妙的體驗?。∮谑俏覀兒凸芾碚叨及迪聸Q心,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雖然已知項目難度很大,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才體會到其難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難點首先在于要保證絕對安全。因為溫泉體驗中心內會有大量各年齡段的人群,在洗浴的狀態(tài)下近距離接觸崖壁,不能有任何安全隱患。所以在設計前期,專業(yè)團隊就進行了大量的崖壁安全消險工作,每一次安全消險都是對建筑外部條件的改變,也是建筑設計必須服從的改變。其次,要保證可持續(xù)的運營管理。根據運營團隊的測算,要保證該項目的正常運營,需要較高的票價,這與我們面向最廣大市民的溫泉體驗的初衷有所背離。經過多次博弈甚至更換新的運營團隊之后,我們共同協(xié)商出一種能容納最多人流量的線型游覽式溫泉,面對較為年輕的礦坑公園主力客群,既降低了客單價,又有更為特殊的體驗,也避免了湯山眾多溫泉中心的同類競爭。第三個難點是生態(tài)種植。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建筑補齊山勢,以新建花園的綠化修復破損的礦坑,需要在屋頂及崖壁周邊進行大量生態(tài)種植,這就對結構設備、工程建造及后期養(yǎng)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多輪協(xié)商之后我們提出了相對可行的方案,但仍需要時間去證明其可行性。
11 礦坑的崖壁肌理
12 人在崖壁中
13 安全消險后用氣球定位驗證建筑輪廓
14 正在施工中的工地
礦坑溫泉體驗中心項目的建筑設計是一個多專業(yè)協(xié)同的過程,既要滿足各專業(yè)的嚴苛要求,又要達到規(guī)劃設計的總體意圖以及建筑師對空間與審美的初心。這是一次驚險的嘗試,雖然已經持續(xù)了4年,但依然前路坎坷。任重道遠,我們還在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