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方
總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境寫北京的歷史文化。
北京的文章不好寫。有根有據(jù)、扎扎實實,就是努力的目標(biāo),也是基準(zhǔn)。
竭盡努力就是。
還請各界橫挑鼻子豎挑眼。
北京獨有的“中軸線”,圍繞著京城的首都功能,安排了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發(fā)揮了組織城市生活的巨大作用,并引導(dǎo)、融鑄、陶冶出北京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至今,中軸線仍然發(fā)揮著這一獨到的作用。
北京旅游交通圖是最常見的。它年年更新。
在這樣的地圖上“俯瞰”,能看到北京老商街的空間布局。為了更直觀,在“凸”字形老城圈兒范圍內(nèi),我把北京的老商街、廟會用紅圓圈一一標(biāo)示出來,諸如鼓樓、前門大柵欄、琉璃廠、西四、東四、牛街、菜市口、花市、天橋、西單、東單、王府井等商業(yè)街區(qū),還有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等廟市。
漸漸地,不知不覺間,思索的視線就被那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軸線引領(lǐng),我讀出了北京老商業(yè)街區(qū)布局的四句話:
中軸突出,兩翼對稱;
城門熱點,東南最著;
集市廟市,相牽相連;
公共空間,綜合功能。
中軸突出,兩翼對稱
“中軸突出”,典型表現(xiàn)是:在北京的傳統(tǒng)中軸線的北端點,是鼓樓商業(yè)街區(qū),它是元明清三代的京師“朝后市”。其南是北京老字號云集的前門大柵欄,它因位于明清都城正門,可稱之為“國門前市”。再向南,鄰近老中軸線南端點永定門的,是清末民初興起的天橋商業(yè)街區(qū),它以平民市場為特點,更以北京民俗文化典范地而著稱。
前門商圈新地標(biāo)——北京坊
僅就鼓樓和前門大柵欄而言,一個“朝后市”,一個“國門前市”,從他們的“國”字頭的“名分”,都有朝廷專門營建,且安置在中軸線沖要位置的背景,這是任何其他商業(yè)街區(qū)都無法比及的。
“兩翼對稱”:以中軸線為基準(zhǔn),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對稱,也就是北京的“東大市”與“西大市”的對稱;還有東單與西單的對稱。隆福寺與護國寺兩大廟市,盡管它們相對于中軸線并不對稱,但早年間的北京人仍用“東廟”“西廟”的稱呼,表達心目中的一種對稱認可。甚至,連外國人也有這樣的“誤解”。19世紀末,法國人樊國梁(1837─1905)寫了本《老北京那些事兒:三品頂戴洋教士看中國》,在提及護國寺時說:“護國寺━━這座寺廟位于滿族人居住的內(nèi)城西部,正對著隆福寺?!?【《老北京那些事兒:三品頂戴洋教士看中國》,[法]樊國梁著,陳曉徑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22頁。該書原名《北京:歷史和描述》。樊國梁于同治元年(1862年)來中國,1899年4月,成為法國天主教駐京主教,并從清政府取得三品頂戴。義和團運動時期為北京西什庫教堂(北堂)主教。1905年病逝于北京?!?/p>
老北京城在規(guī)劃與建設(shè)的特點,是以中軸線的縱貫?zāi)媳睘橐罁?jù),兩翼對稱來安排和布置都城的建筑的。在《偉大的中軸線》一文中,梁思成先生說:“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為依據(jù)的。”由此看北京老城的商業(yè)空間布局,自然也“概莫能外”,同樣以中軸線為基本依據(jù),并體現(xiàn)出“中軸突出,兩翼對稱”的特點。
北京舊有“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之說,這說的是北京皇城有四個城門,內(nèi)城有九個城門,外城有七個城門。這些城門,從城門腳下向城外延伸,總有一個商業(yè)段落,或長或短,聚集著商店、飯館、旅店、貨棧。這一商業(yè)空間布局特點,可稱之為“城門熱點效應(yīng)”。
古代都城的北京,城門是當(dāng)年的交通結(jié)點,大流量的人員、物資流轉(zhuǎn),自然帶來商業(yè)的生發(fā)與興旺。但無論是皇城、內(nèi)城,東西城門都是與中軸線對稱的,這種對稱引發(fā)了城門商業(yè)空間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也可說是“中軸線效應(yīng)”在城門的另一種體現(xiàn)。
皇城四門,天安門的罩門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稱中華門)、地安門及東華門、西華門外,均有市場。
內(nèi)城的城門,朝陽門對阜成門,東直門對西直門,崇文門對宣武門,安定門對德勝門,每個城門外側(cè),均有繁盛不一的商業(yè)段落。
“城門熱點”中所謂“東南最著”,指的是內(nèi)城九座城門中,比較而言,以東南的三座城門之外的商業(yè)街區(qū)最為突出,即前門、崇文門和朝陽門。就位置和功能言,明、清兩代,前門居內(nèi)城正南,是“國門”所在;其東的崇文門曾為“稅關(guān)”,故得“稅門”之稱,又地近明代大運河的終點碼頭大通橋;朝陽門內(nèi)是糧倉要地,因漕糧由其門進京,故得“糧門”之稱。在都城,它們━━一個是 “政治之門”,一個是“財稅之門”,一個是“漕糧之門”,自然拉帶出城門外商業(yè)的發(fā)達格外突出。
《老北京那些事兒:三品頂戴洋教士看中國》
老北京的集市,就形式劃分,有街市和廟市兩大類。
在唐宋以后的中國古代大都市里,集市貿(mào)易往往表現(xiàn)為街市。老北京的集市往往就是街市。比如東四的“東大市”和西四的“西大市”,都有馬市、羊市、豬市,反映了兩市在行與市上的對應(yīng)。甚而連街巷名稱上也有相同的。在1949年《最新北平大地圖》上,還能看到東四一帶有馬市大街、小羊市;西四一帶則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等街巷名稱。今東城的美術(shù)館東街,民國時稱馬市大街,因其街南口清時有騾馬市而得名。東四西大街,明代稱雙碾街,清光緒時稱東馬市街,清宣統(tǒng)時稱馬市大街,民國時稱豬市大街,1965年后改稱東四西大街。西城的西四東大街(西四牌樓至皇城根),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詳細帝京輿圖》作馬市,亦稱西馬市街,是對應(yīng)東四的東馬市街而稱,民國后稱馬市大街。1965年因此街位于西四路口之東,更名為西四東大街。
西四萬松老人塔
此外,廟市還多有與街市相疊加的。東四牌樓的“東大市”與隆福寺廟市,就是一個典型。由于廟市的興旺,使廟前的隆福寺街成了北京城著名的商業(yè)街。再如“花市”,一般認為花市的形成和繁榮有四大原因,一是廟市,二是集市,三是手工業(yè)云集,四是鄰近崇文門稅關(guān)。從這四個原因中,我們也能看到廟市與集市相迭加的現(xiàn)象。花市曾有三個廟會最著名:其西的火神廟廟會,其東的皂君廟廟會,東北角的蟠桃宮廟會。后來,廟市反倒被花市奪了風(fēng)頭,退居其后了。琉璃廠的廠甸燈市也是一樣。那里曾經(jīng)有呂祖祠、土地廟、火神廟等多個寺廟,春節(jié)期間香火旺盛,其廟市也成了燈市的組成部分,以至人們只稱廠甸,而不言其他了。
老北京的商業(yè)熱點街區(qū)總是多功能的。這表現(xiàn)在這些老商街,既有商業(yè)、餐飲業(yè),還有娛樂業(yè)。同時,還有寺廟,即宗教場所。甚至,還是官方政治法律教化的場所。所以,用今天的話說,它們是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城市信息傳播、交流的重要“結(jié)點”。
磚塔胡同因其東口南側(cè)有元“萬松老人塔”而得名。
初刻于明崇禎八年的《帝京景物略》中有云:“萬松老人,金元間僧也……老人寂后,無知塔處者。今乾石橋之北,有磚甃七級,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榮其頂,群號之曰磚塔,無問塔中僧者。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猶悶塔占其堂奧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為酒食店,豕肩掛塔檐,酒甕環(huán)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謾罵,二百年不見香燈矣。萬歷三十四年,僧樂庵訝塔處店中,入而周視,有石額五字焉,曰萬松老人塔,僧禮拜號慟,募貲贖而居守之。雖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甕、刀砧遠矣?!保ā兜劬┚拔锫浴罚瑒⒍?、于奕正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79—180頁)這是說明代時萬松老人塔曾被酒館包圍而不為人知。
萬松老人塔的東南,隔街相望有著名的白肉館“砂鍋居”。砂鍋居清乾隆六年(1741年)開業(yè),其名菜“砂鍋白肉”源自清宮廷祭肉,流傳至今300余年,可說是滿族宮廷飲食文化在內(nèi)城西四的地標(biāo)遺存。
從這兩例也可旁證明清兩代西大市外圍有酒館飯鋪。
兩個大市街都有寺廟。
西四的廣濟寺、東四的隆福寺分別棲身鬧市區(qū)重要位置。所不同的是:廣濟寺沒有廟市,而隆福寺的廟市則名冠京城,且民間稱其為“東廟”,以與“西廟”護國寺相對應(yīng)。
談及護國寺的廟市,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燕都叢考》中稱:“今每月逢七、八有廟市,不知所始。傳言廟市始在西四牌樓廣濟寺,因修廟遷此,以廟第較廣濟為大,皆不愿遷回,遂以為常云?!薄八追Q隆福寺為東廟,護國寺為西廟,然西廟實不如東廟之勝。東廟古玩、書畫、花鳥、鷹犬之屬,殆無不備。歐美日本士女,亦多往游。西廟則僅有花肆十余家足資游賞,余則零星日用之品,雜耍食攤之類,殊無足觀?!保ā堆喽紖部肌?,陳宗蕃編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339—340頁)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初刻的《陶廬雜錄》中說到護國寺與隆福寺開廟市的時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敕修故崇國寺成,錫名護國寺。每月逢七、八日,亦如慈仁諸市。南城游人,終〈甚少〉至也。重建隆福寺,每月逢九、十日市集。今稱之為東西廟。貿(mào)易甚盛?!?/p>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由此看東西兩廟開廟市在1722至1725年間,相差不過三年。從此,京師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及外國來賓就有了一個購物、娛樂的熱鬧地界兒。
至于廣濟寺曾經(jīng)有廟市,后來遷居護國寺之說,也只見于《燕都叢考》,是一家之說。是否確有其事,還有待考證。
明代,西大市還曾是“刑場”。這是東大市沒有的。
街市兼有“刑場”功能,自古而然。《禮記·王制》云:“刑人於市,與眾棄之?!?/p>
元大都時的刑場在柴市口(今東城區(qū)交道口)。文天祥就是在這里被殺害的。
明代的西市刑場在西四牌樓。
有明一代兩百多年間,不知有多少人被刑之于西市。為今人所熟知的有:兵部侍郎于謙,兵部尚書、督師薊遼的袁崇煥及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等。
清代的刑場則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殺害的。
刑場所以選擇在“市場”,是因為在古代城市,特別是都城,只有市場才是社會各階層人們云集之地,也自然是信息傳播最廣而快的地方。這種利用市場人流量大及口碑傳播的速度與效率,行朝廷懲戒、警示、教化百姓之實的做法,也把市場的商業(yè)功能拓展到了政治功能與信息傳導(dǎo)功能方面。
鼓樓大街老商鋪
蟠桃宮廟會
西單金街
多少年來,沒有琢磨過北京老商街和它們的空間布局。每每走過,從不經(jīng)心。是司空見慣,才有熟視無睹。
在地圖上“俯瞰”北京城,在俯瞰中琢磨北京傳統(tǒng)商業(yè)街區(qū)的布局,我們看到中軸線對這些老商街在京城格局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制與引導(dǎo)。這種“俯瞰”是靜態(tài)的。倘若再從時間,即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踏勘”,或者還會有更多讓人驚嘆的發(fā)現(xiàn)。但就是從靜態(tài)的“俯瞰”,我們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中軸線對古都北京社會生活的組織與安排上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這些老商街還在現(xiàn)代北京的城市生活中活著,既講述著悠久、厚重的故事,又以獨有的文化熏陶、感染著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讓這變化有了一種難以言表的味道與蘊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