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城市里的菜市場
我特喜歡趕集。在鄉(xiāng)下的集市可以尋夢,尋找童年的影子和樂趣,尋找積淀于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還有親切而又熟悉,獨特而又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
鄉(xiāng)村集市在古代就有了,做買賣的人以集市所在地和周邊的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其他鄉(xiāng)村的鄉(xiāng)親為主,他們出售的不少東西都是自產(chǎn)自銷。
集市是有周期性的市場,大多按陰歷周期循環(huán),如逢單、雙日,在固定地點舉行。
據(jù)記載,早在漢朝初年,官府就明確規(guī)定了開集日。
通州鄉(xiāng)下的集市周期大都“一集”五天,例如:牛堡屯大集逢農(nóng)歷一和六,漷縣大集逢農(nóng)歷二和七,于家務(wù)大集逢農(nóng)歷五和十。也有的集市周期與眾不同,比如西集大集每逢農(nóng)歷二、五、八、十開集。我常去的南火垡集市和張家灣大集一樣,逢農(nóng)歷三和八開集。通州其他地界兒的集市也都有各自的開集日和周期。
通州的集市,我?guī)缀醵既ミ^了,集市上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樣樣齊全,還有菜種子、菜苗、小樹苗……真讓人眼花繚亂。
我喜歡到集市上淘寶,這些寶貝不是別的,就是農(nóng)民自己種的綠色環(huán)保蔬菜。
有一年我去牛堡屯逛集市,來到一個賣韭菜、豆角的攤位,兩鬢斑白的攤主跟我說:“這些菜都是在自家當院兒種的,吃不了拿來賣,換點零花錢兒?!苯又闷鹨恍±虏诉f給我說:“我家種韭菜撒的都是雞糞,這是大清早兒現(xiàn)割的,你聞聞,保準有韭菜味?!庇谑俏屹I了兩捆韭菜,回到家里準備包餃子。韭菜很干凈,也很好擇,老伴兒洗完韭菜還沒切,滿屋子就已經(jīng)彌漫著韭菜特有的香味兒。
那年秋末去西集趕集,我在一個賣白菜的攤位前,看到那些青口大白菜長得不怎么好看,白菜心兒好像也不怎么瓷實。攤主看我很猶豫,就對我說:“這位大哥,這些菜是我自己種的,用的都是農(nóng)家肥。您可別看這些白菜長得不好看,可保準好吃。”聽他這么一說,我半信半疑地買了幾棵,回到家里,做了蝦仁白菜豆腐粉絲,您猜怎么著,果不其然,大白菜還帶點甜味兒。最起碼,這樣的大白菜不會用水浸泡,菜幫子菜葉更不會糟得一碰就碎,尤其是保持著原有的白菜味兒,吃著心里踏實。
多年前,我和友人一起去永樂店趕集,在市場里邊轉(zhuǎn)悠了老半天,圖的就是這個樂兒。我走到一處賣家用小電器的攤位時,看到有擺在桌上的臺式電子表,就想買一個。
賣電子表的攤主是個50歲左右,身體有些發(fā)胖的婦女。當她得知我要買電子表,一下子拿來好幾個讓我挑選。我選中了一個,還買了兩節(jié)電池,馬上打開電子表背后電池倉的小蓋子,把電池裝了進去,調(diào)整好時間,我順手就把電子表裝到包里,又去別處逛了。
估摸在集市轉(zhuǎn)悠了兩個多鐘頭,我們就往大門口走去,邊走邊瞅,遇到合適的東西就買點兒。
當我們走出大門口不遠,忽然聽到身背后有人喊:“這位大哥,您等等!”循著聲音回頭看,原來是那個賣電子表的攤主。她快步來到我的面前,遞給我一個長方形塑料小蓋兒,看到我很納悶,就說:“這是您買的電子表的后蓋兒,您走后我才瞅見您忘了拿,我在集市已經(jīng)找您半天了?!蔽医舆^那個小蓋子,從包里拿出電子表一看,還真的忘了這個不起眼兒的小蓋兒,我連聲說了好幾聲謝謝。
我心想,這攤主真是實在,真不知該怎么感激她了。
她是做買賣的,找我大半天耽誤生意不說,很難想象她是如何在熙熙攘攘的大集市到處找我,就為這個不起眼兒的小蓋子。這事兒雖說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了,但我仍然很難忘記。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小樓的燒鯰魚、大順齋的糖火燒和萬通的醬豆腐。其實,通州還有“三怪”:二鍋頭、金杯煙(一種雪茄煙)和毛雞蛋。這“三寶”與“三怪”,真實地記載了通州人的風土人情和飲食文化。
毛雞蛋是雞蛋在孵化過程中因受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雞胚發(fā)育停止,死在蛋殼內(nèi)還沒有成熟的小雞。集市上賣的毛雞蛋,都是在雞蛋孵化過程中,人為地停止雞胚發(fā)育,拿到市場上賣,來滿足食客的需求。
從賣毛雞蛋的商販那里得知,孵化14天到16天的毛雞蛋最好吃,還有營養(yǎng)。要想吃帶毛兒的,雞蛋一般要孵化19天左右。
在南火垡集市就有賣毛雞蛋的,好這口兒的,多少都要買點兒回去,回家蒸15分鐘左右,蒸熟了沾鹽吃,愛吃辣的,再放點辣椒面兒。好喝兩口兒的主兒,喜歡把毛雞蛋當下酒菜,他們最愛吃的還是帶毛兒的,說是越嚼越有味道。
記得40多年前,我父親買回家不少毛雞蛋,蒸熟了用手掂掂,一般輕的是帶毛兒的,重的是“半花半果”的。吃帶毛兒的毛雞蛋可別細瞅,剝開雞蛋皮,沾上鹽花,一合眼整個放到嘴里咀嚼,越嚼越香。
過去,在東關(guān)大橋橋頭、北關(guān)、南關(guān)、西門、北苑、潞河醫(yī)院南側(cè)鐵路橋下、故城東路北口等地兒,還有集市上,四季都有賣毛雞蛋的。賣毛雞蛋的身旁有輕便的蜂窩煤爐子,上面坐著鋁制蒸鍋,蓋著蓋兒,冒著熱氣兒,鍋里碼滿了毛雞蛋,邊兒上還有小凳子,上面的托盤里有放著鹽和辣椒面兒的碟子和碗。來買毛雞蛋吃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還有不少穿戴講究的人。他們有的專挑帶毛兒的,有的只吃“半花半果”的。
毛雞蛋,盡管人們對它的說法兒不一,但已經(jīng)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蒸炸煮燉烤,吃法兒很多。
后來,在人們的不經(jīng)意間,毛雞蛋也上了賓館飯店的餐桌,不僅有柴雞的,還有烏雞的,已經(jīng)成為通州的特色美食之一。
如今,住在城里也好,農(nóng)村也罷,超市、商場隨處可見,網(wǎng)購更是全覆蓋,買東西再方便不過了。可是,再方便都無法替代“趕集”的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是千百年傳下來的、讓經(jīng)歷過的人不能忘卻的記憶。
對于過來人,趕集上癮,這是真的。
編輯 劉穎
毛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