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文 羅寶茹
摘 要 在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不僅僅要注重舞蹈的內(nèi)容,還應該注重舞蹈與歌曲相結合,“歌舞相融”是民間舞在呈現(xiàn)過程中的靈魂所在。文章以高校民間舞蹈課堂的民間舞教學為主要的著力點進行分析,探究了“歌舞相融”在民間舞課堂運用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同時分析了推行“歌舞相融”的具體方法,并從總體上闡述高校民間舞蹈課堂運用這一模式教學的重要意義,不斷提升高校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推動整個民間舞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 歌舞相融 高校民間舞蹈課堂 價值體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3.038
The Value Embodiment of "Integration of Singing and Dancing"
in College Folk Dance Class
CHEN Qingwen, LUO Baoru
(Department of Danc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Art Department,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danc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dance and song.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s the soul of folk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pres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n the process of folk dance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analyzes the concrete method of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n genera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danc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dance.
Keywords song and dance blending; folk dance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reflection
0 引言
在民間舞蹈課堂中運用“歌舞相融”的教學模式能使民間舞的原生態(tài)展現(xiàn)出來,突出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且表演時抒發(fā)的情感是雙倍的。在提供綜合性教學和研究條件的高校里將“歌舞相融”運用到民間舞蹈課堂中,相對來說會比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形式更加豐富,使之更綜合化。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也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和傳播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途徑。
1“歌”與“舞”的關系
1.1 “歌”與“舞”的本源性
在我國古代,音樂與舞蹈統(tǒng)稱為“樂舞”,早期的歌和舞是結合在一起的。從開始的宗教舞蹈到百姓們慶祝糧食豐收以及祈雨的祭祀舞蹈再到禮樂舞蹈,以及綜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戲等等,都說明舞蹈的誕生與音樂是相結合的。《樂記》中寫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敝赋觥耙簟笔且魳?,“樂”則是舞蹈。它們都是由于人們表情達意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本質(zhì)上他們都是人的內(nèi)在生命情態(tài)的符號表征,兩者都善于表達情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巨大社會變革,是舞蹈發(fā)展史中一個重大的新起點。“禮崩樂壞”,民間舞蓬勃發(fā)展,樂舞中的表演性更加生動了。在漢魏和隋唐時期,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繁榮發(fā)展是最快的,而且還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機構。直到近現(xiàn)代,舞蹈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盡管后來隨著藝術的發(fā)展,彼此之間的獨立傾向也就出現(xiàn)了,逐漸走向獨立的發(fā)展道路,但兩者仍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現(xiàn)民間尚存的舞蹈與音樂相融的關系是不容爭辯的,例如藏族舞蹈的弦子、堆諧、鍋樁都是以音樂的名稱命名,沒有歌唱和互相呼應的旋律與節(jié)奏也就沒有上述的舞蹈。所以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歌”和“舞”之間是不能分割的。
1.2 民間舞蹈“歌”與“舞”的統(tǒng)一性
舞蹈與音樂的本質(zhì)都是人類內(nèi)在心理與肢體活動情形的符號象征,同樣的本質(zhì)決定了它們在功能上的一致性。邊歌邊舞,歌舞融為一體,構成了其獨特的特點,風格的統(tǒng)一性十分明顯。首先,歌與舞產(chǎn)生的目的都是為了表達情感?!稑仿扇珪温删x》中也說道:“詩詠言,歌言志,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內(nèi)發(fā),感物而動,不知手足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說明歌與舞都是因為人類內(nèi)心熱烈的情感觸發(fā)的。其次,它們都為了塑造藝術形象所產(chǎn)生,通過生動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每個民族都有著其特殊的歌舞表現(xiàn)形式,我國漢族民歌分類方法很多,其中以音樂藝術樣式為基礎的民歌體裁劃分就是其中之一。民歌的產(chǎn)生與不同的生活和勞動場景相關,而民間舞中的舞蹈動作也是來源于民間的基本勞作,所以兩者之間具有很大的統(tǒng)一性。兩者相互配合與融合才能讓藝術形象更加完整和飽滿。再次,歌主聲,舞主形,它們都追求藝術美。可以通過聲音帶來的力量、節(jié)拍和其他變化聽到歌曲的美,但只能聽卻看不到。而我們可以在不斷進行三維空間轉換的動作中看到舞蹈多方面的美。兩者都是表現(xiàn)對生命本真的追求,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高校民間舞蹈課堂推行“歌舞相融”的具體方法
2.1 選取民族音樂激發(fā)感知能力
當有些舞蹈進行無音樂或弱化音樂時,民間舞卻是要強化與音樂的關系。一個地域的民歌、樂曲就像一個地方的方言,可以反映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特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格。在民間舞蹈課堂的教學中,根據(jù)民間的歌曲捕捉典型的舞蹈動態(tài),按照音樂的層次和節(jié)奏的變化,激發(fā)不同幅度、力度、流暢度的動作。比如維吾爾族的舞蹈就離不開它特有的音樂配合,形式多樣富有特色,而廣泛分布于天山南北兩岸綠洲的“賽乃姆”就是維吾爾族藝術中最常見的歌舞形式。賽乃姆的伴奏音樂種類繁多,但主要結構為:木凱迪滿—歌舞曲—歌舞曲—歌舞曲……—區(qū)希爾給。不同的節(jié)拍時,學生可以感知不同的元素特點。一般情況下,賽乃姆最初以4/4節(jié)拍,在舒緩、沉穩(wěn)的氣氛中開始,腳下可以做“三步一抬”,上身僅有胸腰和手腕的變化比較多。然后大都轉換為2/4拍,速度也逐漸加快,這時候就可以加上旋轉、彈跳一些快動作,最后形成歡快而熱情的氣氛中結束。在不同的節(jié)拍里,將感知的“舞”與“歌”相融,更好地展示出維吾爾族的特色。不同的音樂風格總是對應不同的舞蹈特點,在課堂上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民族民間音樂后,才能對應上該有的舞蹈動作感知。
2.2 編排對舞組合促進情感表達
進行民間舞蹈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舞蹈組合的訓練也尤為重要。原始生態(tài)中的民間舞大眾參與性高,幾乎人人都喜愛并擅長歌舞,對舞更是經(jīng)??梢?。比如男女間通過對歌對舞互相表達心意,用對歌對舞來表達對客人的熱烈歡迎。而對舞是兩人成對、三人成對、群體成對抑或說男女成對的舞蹈形式,學生通過對舞組合的訓練,則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斷提升舞者的默契程度,增強情感,讓舞蹈動作呈現(xiàn)的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進行“歌舞相融”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如蒙古族的對舞音樂曲式較為短小,反映了人們狩獵和游牧的生活??梢韵冉y(tǒng)一教授重復的重點動作,將簡單的歌以民族語言哼唱出,可圈內(nèi)對歌對舞,感受“歌舞相融”帶來的熱情,形成熱烈的民間氛圍。亦可兩兩分組,相互對著訓練舞蹈動作以及舞蹈中的表情,最終形成自歌自舞的對舞組合。另一種以呼喝聲為伴奏,對舞組合的編排以及訓練過程需要結合當?shù)氐奶厣1热缫妥遄畛R姷挠幸环N自娛性舞蹈打歌。打歌高潮時,女生與男生相對,邊舞邊應聲高唱 “羅哩羅,羅哩羅哩羅”,舞蹈的基本動作排比、對比、反復,動作簡單明快,跳躍性強。對舞組合編排中也可以添加有民族性的一些口號,不用貫穿整個組合,但某些時刻的口號可以更加凸顯氣勢和氛圍。
2.3 模擬民間情境加深風格把控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模擬一個與該教學有關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該情景。將模擬民間情境的方法融合到歌舞相融的舞蹈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民族民間的人文,加深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把控。
如在藏族舞的教學過程中,透過藏族特有的民族音樂曲調(diào),可以感受到藏族音調(diào)的高亢悠長和拖腔很長,從中了解舞蹈形態(tài)不僅具有宗教上的壓迫心理跡象,而且主要是來自勞動人民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以減輕身體負擔,從而引出該民族的體態(tài)動律,加大了對“風格性”的把握。改變教室的氛圍,不同歌詞營造出不同的氛圍。當播放《天路》時,用投影儀呈現(xiàn)藏族地區(qū)的美麗風景,將服裝換成藏袍,從歌詞中充分感受到溫暖的情誼。換歌曲《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時,學生的情感又不同了,此時展現(xiàn)的是人民得以解放的喜悅和歡快之情。最后加上隊形的變化,一點點不斷完善民間情境,加深對舞蹈風格的把控程度?!案琛迸c“舞”相融后產(chǎn)生的氛圍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充滿激情,更直觀的感受到民間的原生態(tài)舞蹈,加深對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把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解放天性,激發(fā)主動學習的熱情。
3 高校民間舞課堂中“歌舞相融”的意義
3.1 潛移默化培養(yǎng)民族的根基
在高校里推行“歌舞相融”這一教學形式是非常有意義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民族的根基。高校承擔著傳承各學科和教授最新知識的任務,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的民族民間舞作為舞蹈教育大系中的分支之一當然也不例外。而“歌舞相融”的教學形式則是最好了解到民間舞蹈原生態(tài)文化的方法之一。通過在課堂上選取的民間音樂捕捉典型的舞蹈元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就能讓動作呈現(xiàn),不自覺的帶入歌曲的旋律,使得學生可以充分體驗一個民族的性格與文化。在現(xiàn)代化的教室,學生很難體會到民間的原始性,而模擬“歌舞相融”的民間情境則能比較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原生態(tài)的民間生活,在歌唱加肢體的融合中蘊含著其中千百年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認識到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強民族的價值感以及民族的認同感,再次對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案栉柘嗳凇钡慕虒W方式是一個循環(huán)訓練的過程,用歌舞追溯到中華民族的根源文化,從而產(chǎn)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民族情感,長期的循環(huán)訓練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
3.2 歌舞結合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舞蹈是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情感則是舞蹈的核心和靈魂,“歌舞相融”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二者相融,必不可少一。“歌舞相融”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結合歌曲與舞蹈兩者的節(jié)奏韻律,進而幫助高校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歌詞和舞蹈之中蘊含的情感傳遞,幫助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因此,單單僅只有舞蹈不行,必須還得有音樂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始終如一地準確傳達情感。提高學生在民間舞中的表現(xiàn)力與情感表達也是高校民間舞蹈課堂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而歌舞結合則能使學生在用肢體舞蹈時內(nèi)心也是充滿真情實感的?!案栉柘嗳凇奔扔玫铰曇灿玫叫?,調(diào)動了人體的許多機能,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舞蹈的狀態(tài)里。這種情感共鳴可以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了解呼吸、節(jié)奏以及表演的情緒,使高校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到集體氛圍的重要性,并更準確的掌握動作質(zhì)感。
3.3 共享旋律增進舞者的默契配合
在高校中,社會中越發(fā)突然的自我中心心理也越發(fā)明顯,學生越來越多的更愿意跳獨舞去表現(xiàn)自己,而對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團隊協(xié)作類型的舞種比較忽視,認為在群體中自己沒那么重要。但在民間舞蹈課堂的“歌舞相融”對舞編排組合中,更多的是與伙伴之間真實的互動,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和與默契。而互動非常能強化群體的表演意識,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連帶性。他們之間的溝通是通過音樂來完成的,共享著同樣的節(jié)奏、旋律,在舞蹈時共同隨著節(jié)奏或是旋律的變化而有著情感波動,從而不斷提升他們之間的配合度以及默契程度,更好地增進舞蹈的表演渲染力。當通過音樂體會到同樣的情感表達和情感張力時,其在舞蹈上也會出現(xiàn)明顯的協(xié)調(diào)性和整體上的融合感。這也是所有舞者一直孜孜不倦所追求的與音樂、舞蹈情感相融合的境界。
4 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舞蹈與民族音樂都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歌”與“舞”是不可分家的。讓“歌舞相融”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是高校民間舞蹈課堂發(fā)展的需要。我們要積極的促進教學內(nèi)容不斷完善,促使其形成成熟、有效的教學體系,使其成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示范。探索“歌舞相融”在高校民間舞蹈課堂的價值,能使民間舞蹈在課堂中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高校傳統(tǒng)民間舞蹈課堂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楊民康.民間歌舞[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1.
[2] 李燕.同源之水 同根之花——論舞蹈與音樂在教學中的應用[J].戲劇文學,2007(06).
[3] 徐學銘.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載歌載舞”教學形式的可行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6).
[4] 周芬.解析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現(xiàn)狀[J].藝術評鑒,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