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魯玲
【摘要】信奉打罵式教育的家長很容易成為施行家庭教育暴力的施暴者,家庭教育暴力借由教育兒童的這塊遮羞布,對兒童造成直接身體傷害和心理傷害,并引發(fā)家長與子女間的矛盾激化,形成以暴制暴的暴力循環(huán)。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固化和家長教育知識的匱乏,以及淡薄的法制意識,是造成家庭教育暴力的主要原因,而加快推進家庭教育立法,多方合作,不斷提升家長教育水平,引導家長建立正確的兒童觀,是消減家庭教育暴力的有效方法。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暴力? 家庭教育法? 打罵式教育
《中國青年報》上登載過一則消息:因三歲兒子不肯認讀數(shù)字“1、2、3、4、5”,其父一氣之下操起棍棒毆打,導致孩子當夜死亡,最終這位父親獲刑十年。法庭上,這位父親后悔不已:“我只是為了教他認字,是為了教育他,為他好,多認字,學聰明點,將來不用過和自己一樣的苦日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他。”[1]這是一起家庭教育的悲劇。誠然,這種極端案例較為少見,然而日常生活中,打罵式教育卻一直比較常見。它的存在往往是因為多數(shù)家長打孩子都是出于管教孩子的目的,而非蓄意傷害孩子。令人遺憾的是,不論出于何種目的,打罵教育都對兒童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信奉打罵式教育的家長可能一時看似達到了教育效果,卻忽視了這種“速效教育法”的危害:采用打罵式教育,教育目的未必能達到,但暴力傷害卻實打?qū)嵉貍鬟f到懵懵懂懂的孩子的身上、心上,導致家庭教育暴力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甚至直接導致家庭悲劇。面對此類事件,我們不由得思考:家長打孩子的手為何總是如此輕易落下?為了教孩子而打孩子會造成家庭教育暴力嗎?通過打孩子來教孩子真的能實現(xiàn)家長的教育初衷嗎?
一、家庭教育暴力的界定及其危害
家庭教育暴力確實存在,但其隱含在家庭暴力、教育暴力之中,這需要得到更準確地界定。在家庭教育情境中發(fā)生的教育暴力行為最大的特點是“合理化”,家長覺得打孩子是應(yīng)該的——為孩子好,孩子覺得被打是應(yīng)該的——我沒學好所以爸爸媽媽打我,[2]這常常使得家庭教育暴力的危害被忽視或低估,然而其造成的惡劣后果卻客觀地存在。
(一)家庭教育暴力的界定
暴力是一個涉及多領(lǐng)域的概念,但都具有強制性和強暴性的特點?!吨腥A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總則第二條界定家庭暴力為: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而教育暴力,目前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教育暴力是按照某種利益的要求,把受教育者作為要加以形塑的對象進行處置的意志,這種意志要求必須消滅個人自主性,訓練個人被使用的特定功能,它把支配和服從作為教育關(guān)系的模式。[3]也有學者認為,教育暴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所使用的超出兒童心理承受能力的、強行支配與壓服兒童并造成兒童軀體或心理上的損傷,使得兒童被動屈從于教育者意志的手段。[4]當前有關(guān)教育暴力的研究集中于學校教育的范疇,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類似打罵式教育的教育暴力現(xiàn)象研究較少,因為家庭教育暴力往往以其作為下位概念的形式被家庭暴力的大范圍所籠統(tǒng)掩蓋,導致集中在家庭教育暴力這一專題的研究較少,從兒童保護視角出發(fā)進行預(yù)防的研究也較少。[5]然而打罵式教育的盛行,使得細化家庭教育暴力已成為一種迫切的現(xiàn)實需求,作為教育手段的家庭教育暴力無法真正達成家庭教育效果,反而確實對兒童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且不斷地加深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從教育角度來看,通過打孩子來教孩子實在是不可取的。
因此,本文將家庭教育暴力界定為:發(fā)生在家庭教育活動中,以教育兒童為出發(fā)點,家長作為教育者,對作為受教育者的子女施行超出其身心承受水平的涉嫌違法的暴力手段,從而造成子女身體傷害或心理傷害的行為。其中家長的打罵式教育實際上很可能就演變成家庭教育暴力的典型代表。
(二)家庭教育暴力的危害
家庭教育暴力的危害十分明顯,不僅僅是對孩子眼前的傷害,也影響兒童的未來發(fā)展,更有對家庭對社會更為深遠的消極影響。[6]
1.造成兒童身體和心理傷害
任何一種暴力,不論是多么輕微的打或罵,都會在兒童身上或心上留下痕跡。家長的打,會讓兒童的身體受到傷害,身體疼痛都是真實的,兒童和家長都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家長往往認為打得輕沒事,可當家長情緒沖動時能保證打不壞兒童嗎?而家長的罵,又往往是指責兒童在學業(yè)上的失敗,向兒童傳達“你太笨了”“你什么都做不好”等極為片面而消極的信息。而兒童主要依靠成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尤其信任作為重要他人的父母,家長的責罵很可能使得兒童漸漸地對自己失望,從而失去自信。于是被慢性剝奪了作為獨立人的主體性,無聲無息地喪失自我意識,甚至不敢在被傷害時進行反抗——因為從小兒童的自我判斷、自我認可就已經(jīng)被破壞了,總是傾向于認為自己不好,從而形成不良人格,甚至產(chǎn)生心理疾病。
2.激化家長與子女間的矛盾
在教育兒童時用暴力讓兒童聽話服從,兒童很容易馬上就聽話了,但兒童可能只是嘴服心不服,只是暫時性的順從,不是真正的“聽話”,總有一天會蓄積力量進行反抗。可是家長打罵孩子時,常只顧眼前情形,只顧表達自己的立場,苦苦地反復(fù)嘶吼:“我是為你好!”卻沒能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想想為什么,不肯耐心地聽聽兒童的解釋,甚至專斷地認為兒童的解釋都是狡辯。長此以往,無疑會激化家長和子女之間的矛盾,導致雙方互不理解,互相埋怨。
3.導致以暴制暴的暴力循環(huán)
家長的行為是兒童學習的模板,即使是家長的錯誤行為也會不知不覺地內(nèi)化到兒童的認知中。研究表明:經(jīng)歷過暴力對待的兒童也傾向于用暴力去解決問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罪犯在童年時期有過被暴力攻擊的體驗。這就表明,若兒童幼小時遭遇過暴力對待,長大后很可能會成為施暴者,從而引發(fā)新一輪的暴力循環(huán)。[7]一旦被施暴者開始反抗,很有可能會做出更可怕的施暴行為,成為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隱患。
二、家庭教育暴力現(xiàn)象的原因探析
家庭教育暴力的影響深、危害大,但它并非突然出現(xiàn),造成家庭教育暴力的原因復(fù)雜而多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受多重消極因素的影響而采取暴力的形式來施行教育。
(一)家長傳統(tǒng)觀念固化,教育知識匱乏
首先,受“不打不成材”“打是親,罵是愛”以及“棍棒教育”等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打罵式教育依舊被人們所接受并習慣。如“狼爸”蕭百佑鼓吹打罵教育,認為是打罵教育讓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考上了北大,因此他的金句“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一度被部分家長奉為教育兒童的至理名言,從而更加放心大膽、理直氣壯地打罵。然而這種“教育成功”僅僅是個例,更多成長在打罵式教育環(huán)境下的,不僅沒能進北大,反而深受其害。其次,教育知識的匱乏使得家長無法區(qū)分家庭教育暴力與教育懲罰之間的不同,從而隨意地將打罵兒童這種家庭教育暴力等同于教育懲罰。事實上,教育懲罰是以不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為原則,只對事物或活動進行否定、限制、剝奪,以引起兒童的不愉快感,從而引發(fā)兒童的行為發(fā)生改變;而教育暴力卻是采取打擊或限制身體自由等強制性手段,迫使兒童高度服從,會造成兒童身心方面的傷害。[8]在面對根本沒有反抗力量的兒童時,家長總希望兒童的學習效果能發(fā)生立竿見影的變化,而打罵懲罰就是家長選擇的高效低成本的方法,其中還潛藏著家長不允許反駁權(quán)威的意識,和把兒童當成發(fā)泄對象的可能。因而家長總是盲目地對兒童進行打罵,將本就該慎用的教育懲罰輕易地發(fā)展成家庭教育暴力。
(二)家長法制意識薄弱,人權(quán)意識欠缺
家庭教育暴力形成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家長的法制意識薄弱,很少意識到施行打罵式教育很可能觸犯了法律。一方面,家長在打罵兒童時,簡單地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擁有打罵兒童的“權(quán)利”,因為兒童身心發(fā)展水平低,確實需要成人的指導和教育,而打罵孩子就是在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做父母長輩的職責和義務(wù)。[9]然而我國多條與家庭教育相關(guān)的法律條文強調(diào):造成兒童人身財產(chǎn)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gòu)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這意味著家長管教兒童也必須服從法律,家長通過打罵兒童來管教兒童,很可能會演變成侵犯兒童人身權(quán)利的強暴行為,從而涉嫌違法。而另一方面,有些家長認為兒童年紀小,沒有什么人格尊嚴,更談不上主體權(quán)利,缺乏將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意識,又因為兒童無反抗之力,因而輕易地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兒童。家長的不知法不懂法,使他們無法領(lǐng)會打罵式教育可能帶來的嚴重違法后果,也就意識不到自己的打罵教育很可能會演變成家庭教育暴力,既重創(chuàng)了兒童,也使自己游走在違法的邊緣。
三、消減家庭教育暴力的對策
當代社會,人們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關(guān)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必須不斷尋找科學的方法,進行家庭教育立法,提升家長教育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降低家庭教育在個人成長中可能造成的傷害。
(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加大宣傳力度
我國的《家庭教育法》已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尚未出臺。有關(guān)家庭教育的政策相對零散、碎片化地被包含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等其他法律條文中,權(quán)威性強制性較低,難以有效地為家庭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提供處理標準。[11]然而家庭教育立法的現(xiàn)實訴求已日趨明顯,因為很多家庭教育問題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家長不知法而涉嫌違法犯罪的教育暴力行為,如本文所探討的家庭教育暴力現(xiàn)象等,需要引導家長理智區(qū)分管教與暴力。[12]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長長期缺乏有關(guān)家庭教育的指導而造成的。而加快形成專門化的家庭教育法,除了能從法律角度規(guī)避家庭教育中的違法風險,更重要的是,它能為所有家長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wù)提供法律保障,使所有家長都能根據(jù)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施行家庭教育,也讓所有家長都有機會和義務(wù)去學習如何科學教育兒童。因此,我們希望《家庭教育法》早日出臺,并進行大規(guī)模的宣傳,讓更多的家長受益。
(二)提升家長教育水平,擁有教育智慧
提升家長教育水平不僅要求家長主動自學教育專業(yè)知識,了解教育規(guī)律和技巧;而且要求社會為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如盡可能地吸引家長參加多種形式的家長學校培訓。只有不斷改善家長對教育的片面理解,才能使家長意識到打罵兒童不能起到教育效果,懲罰通常帶有不可逆的傷害,不要盲目地被兒童表面的行為改變所迷惑。家長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家長能更專業(yè)地利用多種教育方法施教,能有效降低將懲罰作為唯一高效的方法,以糾正兒童不良行為的做法。如在面對兒童寫作業(yè)拖拉時,有的家長會通過打罵孩子來糾正——你寫作業(yè)拖拉就打你,這其實是在利用懲罰原理,即對兒童施加令其厭惡的消極刺激(打罵)來減少其作業(yè)拖拉行為。然而懲罰是有條件的,經(jīng)常打罵兒童會造成兒童習慣這種懲罰而使其失去效用。相反,聰明的家長會采取另一種方式——你寫作業(yè)快就獎勵你,這是利用強化原理,施加兒童渴望的積極刺激(口頭表揚)或撤除消極刺激(免除兒童打掃房間的任務(wù))來強化兒童快速寫完作業(yè)的行為。可見,只要方法得當,就能較快地糾正兒童寫作業(yè)拖拉的行為,從而減少教育暴力的使用。
(三)樹立正確兒童觀,做到正視兒童
家庭教育暴力的起因往往是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因孩子無法達到而引起家長的強烈不滿進而施暴。正確的兒童觀要求家長真正地做到尊重兒童、認識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即要求家長時刻把兒童看成獨立的人,是權(quán)利的主體,享有獨立人格,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家長作為管教者沒有權(quán)利打罵傷害兒童。認識兒童,即要求家長對子女能有一個科學、全面、客觀的了解,既要認識到兒童成長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也要把握兒童各階段的年齡特征,了解兒童的氣質(zhì)類型和學習風格等,從而引導兒童發(fā)揮其優(yōu)勢去學習,尋找適合兒童特點的方法幫助其克服缺點。理解兒童,即要求家長在應(yīng)對兒童教育問題情境時,要保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耐心地和兒童進行溝通,平和地弄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可簡單粗暴地使用暴力。家長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兒童觀,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不斷增進自己的教育智慧;只有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家庭教育效果,引導兒童成長為自信獨立的人。
參考文獻:
【1】董碧水.只因三歲孩子不肯認字[N].中國青年報,2005-5-13(003).
【2】翟高遠.論我國兒童家庭暴力防治體系的合理構(gòu)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S1):98-101.
【3】金生鈜.論教育權(quán)力[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02):46-51.
【4】蔣紅斌.教育暴力的澄明與消解[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5】【9】張冬雪.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的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8.
【6】【7】金光.家庭暴力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為的影響研究[D].江蘇南京:東南大學,2018.
【8】張中偉.對教育暴力的文獻綜述[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03):46-49.
【10】呂慧,繆建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教育的法制化進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80-88.
【11】蔡迎旗,胡馬琳.從家規(guī)到國法:論我國家庭教育立法的現(xiàn)實訴求與責任分擔[J].當代教育論壇,2020(04):1-9.
【12】張雪梅.理智區(qū)分管教和暴力[N].中國婦女報,2016-01-28(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