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成
(重慶市彭水縣人民醫(yī)院,重慶409699)
小兒慢性咳嗽是兒科的常見病,是指患兒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的臨床表現,其病程超過4 周且對其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未見異常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1-2]。此病可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和學習。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較為復雜,因此治療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有研究指出,小兒慢性咳嗽的發(fā)生與患兒存在胃食管反流、鼻竇炎、呼吸道感染、氣管異物、慢性哮喘等有關[3-4]。本文主要是探討鼻竇炎、胃食管反流與小兒慢性咳嗽的相關性。
選擇2018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咳嗽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小兒慢性咳嗽的診斷標準;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病程>1 個月;年齡≤12 歲;病歷資料完整;其家長自愿讓其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異常;合并有肺部感染或鼻腔感染;中途退出本研究。在這100 例患兒中,有男56 例,女44 例;其年齡為3 ~12 歲,平均年齡為(7.34±2.01)歲;其病程為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為(1.02±0.33)年。本研究的開展符合《赫爾辛宣言》的要求,且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收集這100 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其性別、年齡、病程、影像學檢查資料、實驗室檢查資料等),觀察其合并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情況,并總結對其中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后其慢性咳嗽的緩解情況。鼻竇炎的診斷標準是:1)存在鼻塞、流涕的癥狀。2)進行鼻內鏡檢查可見鼻腔黏膜水腫、充血,鼻底或中鼻道存在膿液。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標準是:采用胃食管消化道X 線鋇餐透視法對患兒進行檢查,在檢查時指導患兒取站立位,讓其口服200 mL濃度為160%~180%的(W/V)鋇液,之后指導其分別取側臥右前斜位和右轉位,通過電視屏幕觀察鋇液順流及反流的情況,判定其有無胃食管反流。若患兒出現鋇液反流的情況,則表示其存在胃食管反流。根據鋇液反流的高度將患兒胃食管反流的程度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Ⅰ級胃食管反流:鋇液反流的高度在主動脈弓以下。Ⅱ級胃食管反流:鋇液反流的高度達到主動脈弓。Ⅲ級胃食管反流:鋇液反流的高度達到頸部。Ⅳ級胃食管反流:鋇液由口腔吐出。對這些患兒中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治療的方法是:對于合并有鼻竇炎的患兒,對其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及藥敏試驗,為其選用抗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并用鼻黏膜收縮劑為其滴鼻,必要時對其進行鼻竇負壓置換治療。對于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兒,讓其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生產企業(yè):生命科技(中山)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4926;規(guī)格:10 mg〕,每天服1 次,每次服0.3 mg/kg,于晨起時服用。同時指導患兒家屬合理控制患兒的飲食,讓其少食多餐,在睡眠時讓其保持頭高腳低的俯臥位。對于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聯用上述兩種治療方案對其進行治療。治療后,用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未緩解評估患兒慢性咳嗽的緩解情況。完全緩解:治療后患兒慢性咳嗽的癥狀消失。部分緩解,治療后患兒慢性咳嗽的癥狀明顯減輕,對其生活和學習影響輕微。未緩解:治療后患兒慢性咳嗽的癥狀未減輕,可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學習??偩徑饴?(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5]。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這100 例患兒中,合并有鼻竇炎的患兒有36 例(占36%),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有46 例(占46%),合并有鼻竇炎+ 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有10 例(占10%),未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有8 例(占8%)。詳見表1。
表1 這100 例患兒合并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情況(%)
對這100 例患兒中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后,其中36 例合并有鼻竇炎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83.33%,46 例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78.26%,10 例合并有鼻竇炎+ 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70%。詳見表2。
表2 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后這些患兒慢性咳嗽的緩解情況
小兒慢性咳嗽是指以持續(xù)咳嗽為主要癥狀且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的一種兒科疾病[6-7]。引起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較多,其中合并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在對慢性咳嗽患兒進行治療時,若不能在明確病因的基礎上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會導致其療效不佳,甚至可導致其病情加重[8]。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這100 例患兒中合并有鼻竇炎的患兒有36 例,占36%。這說明,鼻竇炎在慢性咳嗽患兒中的發(fā)病率較高。鼻竇炎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鼻竇黏膜炎癥性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9]。諸多醫(yī)學研究者認為,鼻竇炎是引起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鼻竇黏膜出現炎癥反應會促進機體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由于鼻咽的特殊生理解剖結構,這些炎性因子會入侵咽部、氣管,使咳嗽中樞感受器受到刺激,進而可引起慢性咳嗽[10-11]。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這100 例患兒中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有46 例,占46%。這說明,胃食管反流在慢性咳嗽患兒中的發(fā)病率較高。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胃食管腔與胃液過度接觸而引起胃內容物反流、食管黏膜損傷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12]。兒童是胃食管反流的高發(fā)群體,這可能與兒童的食管下段括約肌發(fā)育不全、食管腹腔段過短等導致食管的抗反流作用弱等有關。當小兒發(fā)生胃食管反流時會出現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咳嗽的癥狀,故不少醫(yī)學研究者認為胃食管反流是引起小兒慢性咳嗽的一大病因。胃食管反流引起小兒慢性咳嗽的機制可能是:患兒在發(fā)生胃食管反流后其末端食管黏膜感受器會受到胃酸的刺激,引發(fā)反射性咳嗽,咳嗽會導致其腹內壓上升、胸內壓降低,此時胃液會流入其食管、咽部,并誤入其呼吸道,使其咽部受到刺激,釋放炎性介質,增加其氣道的敏感性,進而導致其咳嗽遷延不愈。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這100 例患兒中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患兒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后,其中36 例合并有鼻竇炎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83.33%,46 例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78.26%,10 例合并有鼻竇炎+ 胃食管反流的患兒慢性咳嗽的總緩解率為70%。這說明,根據慢性咳嗽患兒的不同病因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能有效地緩解其慢性咳嗽的癥狀。雖然本研究的結果證實鼻竇炎、胃食管反流與小兒慢性咳嗽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研究周期較短,因此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后續(xù)需加大樣本量、延長研究周期,以進一步探索鼻竇炎、胃食管反流是否是引起小兒慢性咳嗽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慢性咳嗽患兒多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且對合并有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慢性咳嗽患兒進行針對鼻竇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后其慢性咳嗽明顯緩解,這說明鼻竇炎、胃食管反流與小兒慢性咳嗽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臨床上在對慢性咳嗽患兒進行診治時應明確其是否存在鼻竇炎、胃食管反流,以便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