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順
【關鍵詞】心理護理:預防;產褥期抑郁癥;效果觀察
受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護理技術不斷更替影響,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日趨顯著。心理因素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連,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地位日漸崛起。PD是指產婦在產褥期出現(xiàn)焦慮、抑郁、易怒、恐慌、沮喪等情緒,對自身和胎兒的健康感到焦慮,失去獨立性和照顧胎兒能力等癥狀,有時會出現(xiàn)錯亂或者嗜睡等癥狀,通常在出生后2周出現(xiàn)。根據(jù)產婦不同的心理狀況,在較長時間內給予及時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減少PD的發(fā)生。在實踐中,在各個護理領域為母親提供心理護理尤其重要。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50例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分析預見性效果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到院產婦300例,時間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觀察組中,年齡22~38歲,平均(30.0±4.5)歲。在對照組中,最小年齡22歲,最大39歲,平均(30.50±4.83)歲。比對患者各項基線資料,p>0.05。
1.2方法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上加人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1.2.1設立心理護理咨詢小組,對心理護理領域的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和檢查,以提升小組成員專業(yè)知識。
1.2.2通過對患者性格和文化水平的了解,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案。首先為其解釋產褥期和產褥期抑郁的疾病相關知識,讓患者正視PD,了解產生原因及預防方式,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以便正確識別心理抑郁的原因并改進其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知識詳解頻率控制在3d/次左右。
1.2.3音樂療法:可在病房里播放、簡單輕松的音樂,放松患者的負面情緒,若有需要可請心理醫(yī)生轉移患者的心理注意力。
1.2.4家屬心理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教育和心理護理,以消除社會和家庭因素對患者造成的心理負擔。
1.2.5母嬰接觸:可較早實現(xiàn)新生兒與產婦接觸,在新生兒斷臍帶半個小時內實施母嬰接觸。支持新生兒吮吸乳頭后,在分娩后1小時內再次吮吸乳頭和促進乳液分泌。母嬰分開不超過1小時,可改善孕婦與胎兒相處狀況,緩解患者的煩躁情緒,緩解緊張情緒,樹立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指導產婦掌握正確的哺乳方法和乳房護理方法,同時示范正確擠奶方式。指導產婦每天用熱毛巾(40-50攝氏度)熱敷胸部,同時指導產婦每天使用右手食指。中指、環(huán)指指腹從乳房根部向乳暈做5分鐘旋轉式按摩。
1.3效果判定使用SDS、HAMD評分量表對患者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抑郁焦慮情況越嚴重。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臨床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為SDS評分為(43.95±12.39)分,HAMD評分為(21.94±5.84)分;對照組患者SDS評分為(45.96±10.23)分,HAMD評分為(22.04±5.82)分。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前各指標差異?。╯DS:t=1.532,P=0.127;HAMD:t=0.149,P=0.882)(P>0.05)。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DS評分為(12.93±4.93)分,HAMD評分為(7.28±3.21)分;對照組患者SDS評分為(20.84±3.58)分,HAMD評分為(12.93±2.19)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DS、HAMD得分偏低(sDS:t=15.901,P=0.000;HAMD:t=17.808,P=0.000)(p<0.05)。
3討論
心理護理為產褥期產婦增加心理幫助,有助于其保持樂觀、開朗的積極心理,促進身體康復。同時能夠使患者能夠適當?shù)剡m應分娩帶來的變化角色轉化困難,調節(jié)其心理平衡,改善其恐懼、不安等負面心理。其次心理護理還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告知產婦抑郁癥的可治愈性,增強其對成功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增加對患者護理的依賴,促進其迅速康復。通過音樂療法治療、加強患家庭和社會支持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抑郁等負面心理感受。此外,指導步入不僅能提高患者對母乳喂養(yǎng)技術的正確認識,還能提高嬰兒的生活質量。也有助于緩解因處理母乳困難而產生的絕望、失落和缺乏悲觀情緒,從而改善心理狀況和對治療的依賴。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差異小,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DS、HAMD得分偏低。
綜上所述,對在產婦實施心理護理能夠有效預防產褥期抑郁癥,降低各項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