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1985年、2000年、2017年中分遙感影像建立科學的遙感解譯標志與鹽堿化分類體系,結合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分析方法,對松遼平原西部33年間土壤鹽堿化動態(tài)變化、轉換規(guī)律、轉換機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985—2000年鹽堿地總面積增加、強度總體變輕;2000—2017年鹽堿地總面積減少,強度總體變重;1985—2017年總面積增加,強度總體變輕。1985年、2000年、2017年鹽堿地分布均以重度為主,分別占鹽堿地總面積的的44.49%、41.36%、40.43%;1985—2017年鹽堿地轉變?yōu)槠渌仡愖兓娣e最大的是鹽堿地轉變?yōu)楹堤?,這是由于鹽堿被成功治理并改造為耕地。1985—2017年其他地類變?yōu)辂}堿地面積最大的是草地轉變?yōu)辂}堿地,反映出草地的鹽堿化問題較嚴重。
關鍵詞:遙感;土壤鹽堿化;松遼平原;土地類型;轉換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 TP7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08-0196-08
收稿日期:2020-07-29
作者簡介:李祎昕(1988—),女,遼寧沈陽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球物理、遙感研究。E-mail:875298227@qq.com。
土壤鹽堿化一般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土壤鹽堿化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田地減產(chǎn)甚至棄耕,嚴重威脅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和國民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其他方法相比,遙感技術具有觀察范圍廣、信息量豐富等特點,適合用于土壤鹽堿化的調查研究工作[1]。
松遼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qū)域之一,該區(qū)域的糧食產(chǎn)量占我國總產(chǎn)量的1/3,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其中土壤鹽堿化就是重要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2]。在該地區(qū)前人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9],本研究采用3期(1985年、2000年、2017年)中分遙感遙影像作為數(shù)據(jù)源,對松遼平原西部土壤鹽堿化情況進行調查,并結合風速和溫度研究土壤鹽堿化的轉換規(guī)律與轉換機制,本研究填補了該地區(qū)2017年前后土壤鹽堿化研究的空白,以期為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發(fā)展提供詳細的資料。
1 研究區(qū)概況
松遼平原是我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位于我國東北部,地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4個省區(qū),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 000 km,東西寬約400 km,面積達35萬km2。研究區(qū)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北部齊齊哈爾地區(qū),行政隸屬主要為黑龍江省。
研究區(qū)氣候為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大風,夏季炎熱且降雨較集中,秋季涼爽溫差較大,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水量為 400~600 mm,平均蒸發(fā)量為 1 000~1 800 mm,這種特殊的氣候與地理位置,使該地區(qū)極容易發(fā)生土地鹽堿化災害。
2 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區(qū)5—10月,云量小于10%的1985年專題制圖儀(TM)遙感影像、2000年增強型專題繪圖儀(ETM+)遙感影像、2017年運營性陸地成像儀(OLI)遙感影像作為數(shù)據(jù)源,利用完整的遙感圖像處理平臺(ENVI)等遙感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融合、幾何校正、圖像配準、數(shù)據(jù)鑲嵌、色彩調整等預處理;以2017年遙感影像為基礎數(shù)據(jù),同時參照Google Earth、Bigemap等軟件下的高清遙感影像圖及研究區(qū)現(xiàn)有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區(qū)土壤鹽堿化、土地利用現(xiàn)狀遙感解譯標志,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環(huán)境下,采用目視解譯、人機交互式相結合方式、初步解譯與詳細解譯相結合,開展2017年土壤鹽堿化、土地利用現(xiàn)狀遙感信息提取。對室內解譯結果進行野外查證,根據(jù)野外檢查結果,進一步修改完善2017年度的研究區(qū)遙感解譯結果。以修正后的2017年遙感解譯結果及解譯標志為基礎,以1985年、2000年中分遙感影像為基礎數(shù)據(jù),開展1985年、2000年度研究區(qū)土壤鹽堿化、土地利用現(xiàn)狀遙感解譯;以研究區(qū)3期土地利用現(xiàn)狀遙感解譯結果為主要數(shù)據(jù),并結合5—10月平均溫度、風速數(shù)據(jù)等及其變化數(shù)據(jù),完成松遼平原土壤鹽堿化現(xiàn)狀調查與轉換規(guī)律、轉換機制研究。
2.1 解譯標志
根據(jù)鹽堿質荒漠化程度劃分(表1),結合本項目的遙感影像及野外查證結果建立輕度、中度、重度土壤鹽堿化信息的解譯標志,見圖1至圖6,鹽堿化土地在一般影像上呈墨綠色-淺正紫色不規(guī)則形狀連續(xù)分布,與周圍地物的界限較明顯。
3 土壤鹽堿化分布特征
3.1 2017年土壤鹽堿化分布特征
由表2、圖7、圖8可知,2017年研究區(qū)鹽堿地共解譯出1 250塊圖斑,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南部,集中在白城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興安盟、龍江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泰來縣、新站鎮(zhèn)、肇源縣、綏化市和松原市一帶,總面積為8 169.73 km2,其中重度鹽堿地面積為3 303.01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40.43%;中度鹽堿地面積為2 712.55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33.20%;輕度鹽堿地面積為 2 154.17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26.37%。
經(jīng)統(tǒng)計,2017年全區(qū)約94%的鹽堿地分布在白城市、大慶市和齊齊哈爾市。結合氣象數(shù)據(jù),分析鹽堿化的區(qū)域分布特征,從圖9、圖10中可以看出,研究區(qū)南部相對風速較大,尤其東南部溫度較高,為土壤鹽堿化的形成提供了氣象條件。
3.2 2000年土壤鹽堿化分布特征
由表3、圖11、圖12可知,2000年研究區(qū)鹽堿地共解譯出1 359塊圖斑,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南部龍江縣、齊齊哈爾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慶市、泰來縣、白城市、新站鎮(zhèn)、肇源縣一帶??偯娣e為9 691.14 km2,其中重度鹽堿地面積為 4 008.69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41.36%;中度鹽堿地面積為2 684.55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27.70%;輕度鹽堿地面積為2 997.89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30.93%。
從行政區(qū)劃的角度看,鹽堿地分布于白城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興安盟、綏化市和松原市等范圍內,經(jīng)統(tǒng)計,2000年研究區(qū)96%的鹽堿地分布在白城市、大慶市和齊齊哈爾市。
結合氣象數(shù)據(jù)分析鹽堿化的區(qū)域分布特征,由圖13、圖14可知,研究區(qū)南部相對風速較大、溫度較高,為土壤鹽堿化的形成提供了氣象條件。
3.3 1985年土壤鹽堿化分布特征
由表4、圖15、圖16可知,1985年研究區(qū)鹽堿地共解譯出1 131塊圖斑,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大安市、白城市、新站鎮(zhèn)、肇源縣、大慶市、龍江縣一帶,總面積為7 761.34 km2,其中重度鹽堿地面積為 3 453.19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44.49%;中度鹽堿地面積為2 167.38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27.93%;輕度鹽堿地面積為2 140.77 km2,占鹽堿地總面積的27.58%。
從行政區(qū)劃的角度看,鹽堿地分布于白城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興安盟、綏化市和松原市等范圍內,1985年研究區(qū)約98%的鹽堿地分布在白城市、大慶市和齊齊哈爾市。
結合氣象數(shù)據(jù),分析鹽堿化的區(qū)域分布特征,由圖17、圖18可知,研究區(qū)南部相對風速較大、溫度較高,為土壤鹽堿化的形成提供了氣象條件。
4 土壤鹽堿化分布轉換規(guī)律分析
4.1 土壤鹽堿化轉換變化特點
由表5可知,1985—2000年鹽堿地總面積增加1 929.80 km2,2000—2017年總面積減少 1 521.41 km2,1985—2017年總面積增加 408.39 km2。2017年、2000年、1985年研究區(qū)鹽堿地分布均以重度為主,分別占鹽堿地總面積的40.43%、41.36%、44.49%。
由圖19、圖20可知,鹽堿地面積變化的大體趨勢為1985—2000年有所增加,2000—2017年有所減少,但興安盟鹽堿地面積一直在增加。
4.2 土壤鹽堿化變化規(guī)律分析
4.2.1 鹽堿化等級變化規(guī)律分析
由表6可知,1985—2000年約有1 243.41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約有1 456.15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輕。
由表7可知,2000—2017年約有1 808.67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約有1 434.29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重。
由表8可知,1985—2017年約有1 295.83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約有1 322.13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輕。
4.2.2 土地類型變化規(guī)律分析
統(tǒng)計研究區(qū)鹽堿地與其他土地類型的轉化面積,由圖21、表9可知,1985—2000年鹽堿地轉變?yōu)槠渌仡惪偯娣e為 1 546.97 km2,變化面積最大的是鹽堿地轉變?yōu)楹?/p>
田,面積為793.28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51.28%,這是將鹽堿地成功治理并改造為耕地的結果。1985—2000年其他地類變?yōu)辂}堿地的總面積為 3 476.77 km2,面積最大的是草地轉變?yōu)辂}堿地,為1 319.30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37.95%,反映出草地的鹽堿化問題較嚴重。
由圖22、表10可知,2000—2017年鹽堿地轉變?yōu)槠渌仡惪偯娣e為3 079.68 km2,變化面積最大的是鹽堿地轉變?yōu)楹堤?,?84.19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31.96%。導致鹽堿地面積的減小的主要原因是鹽堿地改造為旱田、水田或草地,其次是河流
水域范圍擴大,吞并了原有鹽堿地。2000—2017年其他地類變?yōu)辂}堿地的總面積為1 558.27 km2,面積最大的是草地轉變?yōu)辂}堿地,為655.80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42.09%,鹽堿化主要發(fā)生在草地和旱田中。
由圖23、表11可知,1985—2017年鹽堿地轉變?yōu)槠渌仡惪偯娣e為2 575.92 km2,變化面積最大的是鹽堿地轉變?yōu)楹堤?,?83.27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34.29%。1985—2017年其他地類變?yōu)辂}堿地的總面積為2 984.31 km2,面積最大的是草地轉變?yōu)辂}堿地,為1 219.67 km2,占總變化面積的40.87%,反映出草地的鹽堿化問題較嚴重。
5 結論
研究區(qū)1985年土壤鹽堿化總面積為 7 761.34 km2,2000年土壤鹽堿化總面積為 9 691.14 km2,2017年土壤鹽堿化總面積為 8 169.73 km2。1985—2000年鹽堿地總面積增加 1 929.80 km2,2000—2017年總面積減少 1 521.41 km2。2017年、2000年、1985年研究區(qū)鹽堿地等級分布均以重度為主,分別占鹽堿地總面積的40.43%、41.36%、44.49%。
1985—2000年約有1 243.41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約有1 456.15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輕;2000—2017年約有1 808.67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約有1 434.29 km2 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重;1985—2017年約有1 295.83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重, 約有1 322.13 km2鹽堿地鹽堿化等級變輕,鹽堿地鹽堿化等級總體變輕。1985—2017年鹽堿地轉變?yōu)槠渌仡惪偯娣e為 2 575.92 km2,變化面積最大的是鹽堿地轉變?yōu)楹堤?,這是由于鹽堿地被成功治理并改造為耕地。1985—2017年其他地類變?yōu)辂}堿地的總面積為 2 984.31 km2,面積最大的是草地轉變?yōu)辂}堿地,反映出草地的鹽堿化問題較嚴重。
松遼平原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通過加強系統(tǒng)研究、保護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科學合理開發(fā)利用資源,松遼平原將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陳鳳臻,姜琦剛,程 彬,等. 基于遙感技術的松遼平原鹽漬化動態(tài)研究[J]. 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17(5):1921-1925.
[2]馬 馳. 松遼平原土地鹽堿化動態(tài)監(jiān)測與遙感分析[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4(7):495-498.
[3]馬 馳. 松遼平原土地鹽堿化監(jiān)測機理及方法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1.
[4]亢 慶,于 嶸,張增祥,等. 土壤鹽堿化遙感應用研究進展[J]. 遙感技術與應用,2005,20(4):447-454.
[5]翁永玲,宮 鵬. 土壤鹽漬化遙感應用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2006,26(3):369-375.
[6]林年豐,湯 潔. 松嫩平原環(huán)境演變與土地鹽堿化、荒漠化的成因分析[J]. 第四紀研究,2005,25(4):474-483.
[7]張玉龍,蔡 旭,張鳳華.干旱區(qū)鹽漬化棄耕地復墾后農(nóng)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9):284-288.
[8]何艷芬,張 柏,馬超群. 松嫩平原土地鹽堿化動態(tài)研究——以農(nóng)安縣為例[J]. 水土保持學報,2004,18(3):146-149,153.
[9]朱 剛,高會軍,曾 光. 基于遙感數(shù)據(jù)的陜西省荒漠化土地動態(tài)變化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2014,34(5):109-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