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位于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長椿路與通達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地勢較為平坦,地鐵14 號線從校園地下經過。 2008年11 月至2009 年2 月,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校園西部實驗培訓中心工程項目中發(fā)掘古墓31 座。 (圖1)其中,M23 為唐代墓葬,出土物較為豐富,現(xiàn)將M23 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墓葬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方向189°。 (圖2)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南窄北寬,呈倒梯形??陂L2.52 米,南寬0.66 米,北寬0.98 米。 底 長2.4 米,南寬0.6 米,北寬0.85 米。底稍傾斜,南深3.15 米,北深3.3 米。
圖1 墓葬位置示意圖
圖2 M23 墓室發(fā)掘現(xiàn)場
墓室 形狀近長方形, 低于墓道0.1 米,平底,四壁因水浸,有塌方。南北長3 米,東西寬2.3米。 墓室中部發(fā)現(xiàn)兩具木棺,兩棺之間不能分辨界限。 棺痕長2.52 米、寬1.36 米,棺厚0.05 米,高0.13 米, 西棺存一具尸骨, 經鑒定為男性,東棺尸骨腐蝕殆盡,可能為女性。 隨葬品主要放置在東棺東北角,有瓷茶碗、瓷茶注、瓷壺、銅帶具、銅鏡、銅錢和粉盒等。 (圖3)
墓中出土器物10 件,質地有瓷、銅、貝三種,分別敘述。
茶碗 2 件。標本M23:4,唇口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除圈足端面外,內、外壁施白釉。 口徑14.5 厘米,底徑7.5 厘米,高3.8 厘米。 (圖4-1)標本M23:5,唇口碗。 敞口,斜直壁,玉璧底。 除圈足端面外,內、外壁施白釉。 口徑15.1 厘米,底徑6.9 厘米,高3.8 厘米。 (圖4-2)
茶注 2 件。標本M23:2,侈口,翻卷沿,束頸,弧肩,鼓腹,下腹斜直內收,平底。 一側頸、 肩處置泥條狀鋬, 相對一側肩上置短流。 除外底,通體施白釉。 口徑9.3 厘米,底徑7.5 厘米,高16.7厘米。 (圖4-4) 標本M23:3,侈口,翻卷沿,束頸,窄弧肩,深直腹微鼓, 假圈足外撇。頸、肩處雙系,一側置泥條狀鋬手,另一側置短流。 內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肩處點施花釉。 口徑10.3 厘米,足徑10 厘米,高22 厘米。 (圖4-5)
瓷壺 1 件。 標本M23:1,盤口,尖圓唇,細束頸,寬肩,鼓腹,下腹弧內收,假圈足。 頸內壁至外壁下部施褐色釉。 口徑6.3 厘米,足徑7.5 厘米,高17.1 厘米。 (圖4-6)
銅鏡 2 件。標本M23:9,折枝花鏡。窄斜緣,圓紐,花座,座外一周绹紋。 鏡背分布六朵花,花分兩種,相間排列。 一種花枝回卷,花瓣、花蕾吐艷爭芳;一種枝葉叢生,三朵花蕾點綴其中。 直徑18.7厘米,緣厚0.4 厘米。 (圖4-7)標本M23:10,委角八卦鏡。窄斜緣,伏獸紐,無座。座外為方形八卦符號,再外鑄“精金百煉,有鑒思極。 子育長生,形神相識”。 邊長15.2 厘米,緣厚0.4 厘米。 (圖4-8)
圖3 M23 平、剖面圖
銅錢 8 枚。均為“開元通寶”。標本M23:8-1,背無紋。 “甬”字頭開口小且短,“辶”的折筆呈頓點狀;“元”字首畫短小,次畫左挑;“寳”(寶)字之“貝”(貝)內部兩橫與框不連,為武德開元錢。錢徑2.4 厘米,穿徑0.6 厘米,緣厚0.15 厘米。 (圖4-10)標本M23:8-2,背有“月”紋。“甬”字頭開口窄而長;“辶”的折筆頓折相連;“元”字首畫加長;“寳”(寶)字之“貝”(貝)內部兩橫加長,一側與框相連。 錢徑2.45 厘米,穿徑0.6 厘米,緣厚0.15 厘米。 (圖4-11)
粉盒 1 件。 標本M23:7,文蛤制成,通體布滿褐紅色鋸齒形輪紋,十分美觀。 長4.5 厘米,寬4.0 厘米。 (圖4-9)
M23 沒有出土紀年器物,但是墓中出土的銅錢、茶碗具有時代特征,可以大致判斷墓葬年代。
銅錢中背有“月”紋且“甬”字頭開口狹長的開元通寶一般出現(xiàn)在盛唐以后,故M23 不可能早于760年。 兩件白釉茶碗則更具特色,一件為玉璧底,一件為圈足底,兩碗均為斜直壁的唇口碗。唇口碗最早在中唐出現(xiàn), 公元828 年安陽郭燧墓[1]就有,但是碗腹曲度較大,釉色白中泛青。這種碗晚唐一直存在,如公元894 年安陽盧隱夫人墓[1]仍出這種碗,碗腹曲度與釉色沒有變化,口徑變小。
晚唐時又見到一種碗腹近直的唇口碗,通體施化妝土,故釉色顯得較白,實際是化妝土的顏色, 口徑一般在14厘米以上。公元874 年扶風法門寺地宮[2]封閉時就放有這種唇口碗。 M23 除了玉璧底唇口碗,還有圈足唇口碗,可見這兩種碗是共存的,但圈足碗的出現(xiàn)應該稍晚。1956 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新海連市海州(今連云港市海州區(qū))發(fā)掘了公元933 年趙思虔夫人墓[3],墓中出土的大瓷碗正是白釉圈足唇口碗。綜合來看,M23的年代可定為唐末或五代。
圖4 M23 出土隨葬品
M23 出土的白釉茶碗、白釉茶注、褐釉茶注,正好配成兩套茶具。 過去鄭州晚唐墓一般只發(fā)現(xiàn)一套茶具,這座墓夫妻二人各有一套茶具,各有一件銅鏡,也是奇巧的事。茶注具有束頸較直較粗、沿外翻較窄的特點,與公元860 年左右茶注束頸較細、沿外翻較寬有顯著區(qū)別。 褐釉盤口壺在晚唐非常少見。 與盛唐盤口壺相比,此壺頸細,肩部方鼓,其具體用途尚且不知,有可能為酒具。 兩件近直壁的唇口碗顯然是晚唐的器物,與其同時使用的還有一種直唇的玉璧底茶碗,口徑略小。 兩件銅鏡,一件是折枝花鏡,這種鏡在公元840 年前,一般折枝較直,此墓出土的折枝花鏡,一種花枝較直,另一種則為曲枝,這是進入晚唐才出現(xiàn)的變化。 另一件是委角八卦鏡, 委角鏡出現(xiàn)得很早, 早在公元689年山西崔拏墓[4]就有發(fā)現(xiàn),中唐以來,出現(xiàn)委角萬字鏡,委角八卦鏡可能是晚唐才出現(xiàn)的銅鏡。
本文得到郝紅星研究館員的指導。
領隊:劉彥鋒
發(fā)掘:高贊嶺
照相:郝世華
繪圖:郝紅星
執(zhí)筆:張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