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著名作家、學者、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走進即墨古城大講堂,做了主題為“諸子的智慧”的專題講座。
鮑鵬山教授從先秦諸子個人立身處世等小的角度切入,將諸子的智慧歸納為“信仰、態(tài)度、境界、思路、方法”五個關(guān)鍵詞。通過孔子圍困于陳蔡之間的故事講信仰,提出信仰就是一個簡單的信念,相信人應該做一個好人。通過墨子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跡講態(tài)度,認為正當?shù)膽B(tài)度背后是堅持的毅力以及堅定的信念。由孔子的職業(yè)經(jīng)歷講境界,引出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跟能力有關(guān),而是跟境界有關(guān)。由莊子“大珠的故事”和孟子“緣木求魚”的典故切入,講述人之成敗,不是一兩件事的成敗,而是思路的成敗。最后以“南轅北轍”的故事講方法,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方法,就是小聰明。那么,前面所有關(guān)鍵詞沒有用。
今天的題目是“諸子的智慧”,我們知道,諸子里面山東人是很多的,孔孟是山東人,孫子是山東人,墨子也是山東人。我記得以前到墨子的故鄉(xiāng)作演講的時候講過這么一句話,我到山東來,有一種感覺,山東的鄉(xiāng)賢就是中國的國賢,歷史上,山東隨便一個老鄉(xiāng)拉出來都是中國很牛的人。儒家的人物在山東,兵家的人物在山東,墨家的人物也在山東,后來道家的莊子據(jù)說也在山東,這一點我不贊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莊子是安徽蒙城人,另一種認為他是河南商丘人。十幾年前我在上海圖書館,講到莊子的時候,我說莊子是河南商丘人,講座結(jié)束以后,臺下走來一位老先生,問我一個問題:“鮑老師,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我說我是安徽人。他就很嚴肅的說:“你是安徽人,你怎么把莊子給了河南?莊子是你們安徽的。我作為一名上海人,我要主持一下公道?!焙髞砦揖驼f莊子是安徽人,但是發(fā)現(xiàn)爭莊子的,不僅河南、安徽爭,山東也跑過來爭,我開玩笑說你們山東有點過分了,山東有這么多名人,留一個莊子給我們安徽、河南爭一爭,都給你們爭去了,我們咋辦?我后來講了個笑話,我說好人都讓你們爭去了,到最后安徽沒有的爭了,安徽說西門慶是安徽的,其實,西門慶是正宗山東人,非說是安徽的,結(jié)果安徽還搞了個西門慶莊園。
我在央視《百家講壇》節(jié)目講水滸的時候,只要講到水滸里面的英雄有缺點,山東人就罵,說把我們山東的好漢講壞了。山東也不光有好漢,也有幾個賴漢子。水滸里面的,武松當然是好漢了,但武大郎就不一定是好漢,只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好人,不能說是好漢。
但不管怎么說,山東人真的非常值得驕傲,在中國文化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時候,山東的表現(xiàn)是最出色的。中國有幾千年文化,中華文化是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影響力,活在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老子開始,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諸子的時代,而這個時期山東表現(xiàn)是最為優(yōu)秀、最為杰出的。所以每次到山東來作演講,都有一種朝圣的感覺。我每年都要到山東曲阜很多次,一般至少得三次,我也是山東曲阜的榮譽市民,也寫過七八本關(guān)于孔子的書,所以我對山東很有敬意。
鮑鵬山教授走進即墨古城大講堂,用五個關(guān)鍵詞講述了先秦諸子的智慧(圖 / 本刊記者 馬藝峰)
今天講“諸子的智慧”,我們首先要講到先秦諸子。先秦諸子主要關(guān)心什么問題呢?如果將其跟古希臘做比較,像蘇格拉底、柏拉圖更多關(guān)心知識論,關(guān)心知識的真?zhèn)?,形成整個西方文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西方文明更多關(guān)心“真”。而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秦諸子更多關(guān)心的是“倫理學”,本質(zhì)的原因還不是關(guān)心倫理學,是關(guān)心政治。從商朝開始,尤其到周朝,我們認為政治的核心就是道德?!盀檎缘隆保@是孔子的觀點,所以他們更多的是關(guān)心政治。因此我們的先秦諸子們站位非常高,他們一下子抓住了個本質(zhì)的問題——影響我們生活最根本的不是個人的智商、小聰明,是什么?是國家的政治。政治昌明,百姓日子就過得好,反之,再聰明也不一定過得好。
我有時候給企業(yè)家講課,我說你們不要以為你們多聰明才會發(fā)財,你們要感謝這個時代。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不聰明嗎?卻沒有幾個有錢的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這么多有錢的人,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時代、政治環(huán)境造成的。所以諸子一開始關(guān)心的就是政治問題,我覺得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特色,這也是諸子重要思想的立足點,他們的站位很高。但今天不能更多從政治的角度談,還是要從個人的為人處事這個角度講一下諸子的智慧。
大講堂座無虛席,現(xiàn)場觀眾認真聆聽(圖 / 本刊記者 馬藝峰)
二十多年前,我寫了第一本著作叫《寂寞圣哲》,討論的是先秦諸子們關(guān)心的政治問題。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換一個角度討論一下諸子。如果說以前討論諸子更多是從公共生活的領(lǐng)域,那么有沒有可能從私人生活的領(lǐng)域看一下諸子對個人、對我們的立身處世有什么樣的啟發(fā)。今天就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臺下的各位聽眾就從個體的角度看看,諸子的智慧對我們個人的生活有怎樣的啟發(fā)。
這個題目叫“諸子的智慧”,題目有點大,但是小的角度取不到一個很好的題目。我甚至想過一個很庸俗的題目“諸子成功學”,但是“成功學”這個詞太庸俗了,而且我歷來特別討厭“成功學”這個概念。成功本身不是貶義詞,“成功學”是個貶義詞,不是懂了“成功學”就會成功,真的不一定,沒有那樣一種特別工具性的學問。但是“成功”,在中國文化里面是很好的概念,比如有人講到,人活在世上要追求不朽。人的一生很短暫,到人死亡那一天,如果沒有辦法讓人生有意義,沒有辦法給我們的人生確定價值,我們該怎么辦?人生的意義必須延伸。怎么延伸呢?有宗教的辦法,就延伸到來世。所以我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上帝就是個通道,通過上帝進入來世?!钡侵袊趹?zhàn)國時代,包括今天都沒有這樣的信仰,我們該怎么確定人生意義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了我們一個人生意義,就是兩個字“不朽”,我們一輩子的追求,到了最后總會死亡,但是沒有關(guān)系,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我們就會“不朽”。
什么叫“不朽”?比如偉人去世了,會寫個“永垂不朽”,就是這個意思?!安恍唷庇腥齻€條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其中就有一個立功。我們?nèi)松傁M兴晒?,總希望有所成就,連孔子在《論語》里也曾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孔子很少有這樣的詞,他說“君子不憂”,但是他也有憂,憂的是什么呢?“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是他的憂。什么是疾呢?就是最痛苦的,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死了以后沒有名聲傳下來。如果讓生前的名聲流傳下來,靠什么?立德、立功、立言,那怎么立功?一個人怎么才能夠成功?
成功是需要條件的。我有時候跟學生講,你看到比較成功的人,不要老找他們的缺點,要找他們的優(yōu)點,凡是成功之人,一定有他們的優(yōu)點。當然他們也有缺點,但何必找他的缺點呢?我們把他們的優(yōu)點找出來,就知道當你具備和他一樣的優(yōu)點時,你就有可能接近成功。諸子也討論過這樣的問題,我今天就跟大家做一個分享,主要從五個關(guān)鍵詞入手。
你在這個世界上要有所成就,當你老了以后,回顧自己的一生,不以一輩子碌碌無為而悔恨,這靠什么?我想來想去,第一個詞就是靠“信仰”。信仰不是命,就是一個簡單的信念——相信人應該做一個好人,這個信念很重要。你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面對大的民族、國家,還是面對非常具體的個人,乃至于面對一個小動物、面對馬路邊上的小植物、盛開的一朵鮮花,你有沒有善意?你相不相信我能在此時此刻、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個好人?這個非常重要。
很多年以前,我和一位老師一起坐飛機,從海南回到上海。他問我一個問題,說鮑教授,現(xiàn)在人們都在講信仰,你怎么理解信仰?我說我們可以把這個詞分開,先講“信”,再講“仰”。信仰的“信”和科學的“信”是不一樣的,怎么不一樣呢?科學的“信”是先有事實,然后我信。你讓我信一件事情,比如今天下午有沒有講座,有這個事實存在,有很多人在下面聽,有人在上面講,那我信了。先有事實,我就信。這就是科學的“信”,科學的“信”最后都會變成知識。
信仰的“信”呢?信仰的“信”是對一個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茖W的“信”是對確定的東西信,但信仰的“信”是對一個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
當時那位老師問我,不確定為什么要信?我講我已經(jīng)確定了,為什么還要費功夫讓你信呢?我已經(jīng)確定的,你信不信無所謂。我說1+1=2,你說不等于2,那小學你都畢不了業(yè)。我們就是讓人對一個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人文學就干這個事,孔子一輩子就干這個事。
我到滕州講到墨子,現(xiàn)場就有人問我,因為滕州是魯班的故鄉(xiāng),他們說魯班對人類的貢獻我們都知道,比如他發(fā)明的鋸子,那么墨子的貢獻在哪里?我說比如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電燈照亮了物理空間。那孔子、墨子這樣的人,沒有發(fā)明物理性的東西,他們發(fā)明了精神性的東西,他們就發(fā)明了一些概念,比如孔子講仁愛,墨子講兼愛,這就是概念。這個概念照亮了我們的精神空間,所以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沒有這些概念,沒有仁義禮智信,沒有忠孝廉恥勇,我們就活在原始叢林的世界里面,我們就不能稱其為人,這些概念是讓我們稱其為人的東西。同樣,信仰是什么?信仰是讓我們成其為人,讓我們像人一樣去做事,做人的事。
所以,信仰的“信”是對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比如我相信人就應該要做一個好人,確定嗎?你要問我,鮑老師,為什么做好人?我告訴你,我沒有辦法回答你。西方人也沒有辦法論證,他給你搞出個上帝,他會說上帝讓你做好人。在中國孟子給出了一個答案,中國式的回答,孟子講“人心本善”,但問題是孟子講人心是善的,這個問題經(jīng)過充分論證了嗎?人心真的是善嗎?同樣在山東,這個人不是出生在山東,但一輩子活動都在山東,就如荀子,他的主要學術(shù)活動都在山東,荀子則講人性是惡的,所以無論是上帝還是孟子,并沒有給出真正的做好人的充分論證。怎么辦?你信就對了。為什么做好人?沒有理由。西方一個學者的回答,為什么做好人?他說“我們做好人,是因為我們必須做好人”,這是什么回答?這不是科學的回答,不是邏輯學的回答,是一個倫理學的回答。倫理學的很多東西,就是沒法兒論證,但是你必須相信。
實際自然科學領(lǐng)域里面也有很多東西是非理性的,比如我們都學過平面幾何,幾何學什么都可以論證,我們做了很多幾何證明題,我們用數(shù)學的方法把很多原理證明出來了。但是有一些東西沒辦法證明,例如幾何的一個公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有數(shù)學家都證明不了這個問題,但這確實是大家都認同的公理,你能不信嗎?所以,做好人也是這樣,你信它就行了。
什么叫“仰”?“仰”是仰望著,我們必須信一個我們仰望著的東西,信一個比我們更高大的東西,我們不能信一個比我們還下賤的東西。邪教跟正教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邪教信了一個比普通人還要糟糕的東西。我們信孔子,沒有問題,孔子比我們高大,比我們完美,比我們更加善。西方人信上帝也沒問題,他把上帝描述成一個完美的善,也可以。所以“仰”是什么?“仰”從信仰的實體來說就是信一個比我們高的東西,從功能上來講這個東西讓我們向上。你信一個東西是讓你向上還是向下呢?很多人在人生里面走著走著就往下走了,不僅不走正道,還一直墮落,為什么?他信了那些不能夠讓他提升的東西,他信了一些低級的東西。
所以“信仰”這兩個字拆開分析,就知道什么叫信仰了。西方人講信仰,大多是宗教信仰,而我們不是,我們有一個信念,我們往上走,這就叫信??鬃又v,“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什么意思?君子永遠往上走,小人總是往下走。為什么呢?是什么東西決定了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呢?有信仰斯為之君,無信仰斯為之小人。所以信仰的意義就在于讓我們向上。
我們講諸子的智慧,首先看孔子怎么討論這樣的問題。孔子沒有直接用信仰這個詞,但是他一輩子都在給弟子們乃至千秋萬代的后人建立一個信仰。
有一個故事講,孔子的晚年被困在陳蔡之間,缺糧。走到半途中,干糧吃完了,這邊離開了,那邊還沒有到,中間又被人包圍了,一時又出不去,很困難,跟隨他的弟子們都餓得爬不起來了。但是孔子是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人,在弟子們都已經(jīng)餓得爬不起來的時候,他作為年紀最大的人,講誦、弦歌不衰,還給弟子們講《詩經(jīng)》《尚書》《周易》《春秋》,唱歌、彈琴。“子路慍見”,子路是學生里面跟孔子關(guān)系最近的一個,他不只是孔子的學生,也算孔子的保鏢,就像是大學里學生會主席。子路脾氣不好,是孔子的學生里面唯一一個敢于跟孔子當面頂撞的,能給孔子臉色看的?!皯C”本來是藏在心中的不滿,已經(jīng)顯在臉上了,就叫“慍見”。拉得老長老長的臉給孔子看,子路經(jīng)常這么干,孔子也習慣了。
子路就問孔子一個問題:“君子亦有窮乎?”君子也有走不通的時候嗎?這話問得非常嚴厲,這話帶著對孔子的一種懷疑。當子路問出這句話的時候,相信孔子一定非常痛苦。為什么?因為孔子一直認為子路是信念最堅定的人,子路跟隨孔子四十多年,一直到死,到處跟著孔子周游列國??鬃釉?jīng)講過一句話,別看你們這么多人今天跟我讀書,看起來一個個都很忠誠,哪一天這個道行不通了,你們可能都會走了,但我相信,一定有一個人跟著我,這個人就是子路。所以孔子覺得子路這個人的信念最堅定。但是子路問出這么一句話,有一個前提,就是子路相信跟著孔子做一個好人,他可能是沖著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好人有好報,好人會行得通,這是很多人做好人一個樸實的觀點。為什么做好人?做好人有好報,我就相信這個,我就做好人。有這樣的信仰,沒有問題。但是萬一真的沒有好報,你要想通一點,沒好報也是好報。
所以,子路這么一問,孔子就會明白,他一直緊緊跟隨我,原來他是相信做好人有好報才跟著我,他相信做君子處處行得通才跟著我。為什么孔子深受打擊?因為假如我們把做好人的前提是建立在好人有好報上的基礎(chǔ)上,我告訴大家,這個信念是不堅定的。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有時候好人沒好報,有的壞人沒報應。所以,前面講到什么叫信仰,是對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因為我們并不能確定“做好人有沒有好報、做君子能不能行得通”,并且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君子、好人沒有好報的情況,孔子這時候怎么回答他?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我說中西文化的分野就是從這一段時期開始。所以就這個陳蔡之間,在一個鄉(xiāng)間野外,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之間的這段對話,決定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最終走到兩個方向。為什么這么講,因為西方的信仰建立在宗教基礎(chǔ)上,中國人的信仰沒有宗教,我們的信仰就是孔子的文教。為什么中國人的信仰不要宗教,只要孔子就行?為什么西方一定要有宗教?為什么我們沒有走到宗教這個路上?我們看看孔子的回答,特別精彩。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孔子,現(xiàn)在子路來問你,“老師,做好人難道沒有好報嗎?”你在此時此刻面對著子路有可能灰心喪氣、更多的弟子們有可能因失望而分崩離析的情況,你會怎么做?我想第一個選擇,我一定會說“好人有好報”。那子路一定接著會問“既然好人有好報,那我們跟著你做了這么多年好人,都沒有得到好報呢?”你會怎么回答?你會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是不是這么回答?你把那個好報往后推,一定是這個思路。
假定這一關(guān)過去了,又過很多年。子路還是沒有等到人生的通達,還是看到處處艱辛,子路又來問你,“老師,我們怎么還沒有好報呢?”假設(shè)孔子說“總有一天,你等著。”我們再往后推,等到某一天,子路奄奄一息,說“老師,我臨死前再問一句,好報到底在哪里?”請問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會把好報推到來生嗎?
如果當我們相信“好人有好報”這個條件往前推,最終一定要建立一個宗教,一定要建立一個來生,一定要建立一個彼岸。
我們看世界的文化,為什么世界的文化有宗教的存在?為什么除了此生還有來生?為什么除了此岸還有彼岸?是因為此岸世界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活得公平對待。如果一個人生只有此岸的世界,而在這個此岸的世界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可能就會導致人的信仰的崩潰,我們可能就不會做好人,因此就需要有一個彼岸世界存在。彼岸世界沒有實體,是虛構(gòu)的,但是它有一個功能,彼岸世界的功能就是糾正此岸世界的偏差。你在此岸世界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到彼岸世界都給你彌補了。好人將來上了天堂,壞人將來下了地獄,公平最終實現(xiàn)了的地方,就是在彼岸。如果孔子照著這個思路回答,最終孔子就會創(chuàng)立一個教派,他自己會成為教主,孔子也許就會成為像耶穌這樣的人。
但是,就在這一刻,非常關(guān)鍵的一瞬間,孔子沒有這么回答??鬃記]有“裝神弄鬼”,他沒有把問題往后推,而是選擇把真相告訴子路,這個真相是什么?就是“君子固窮”,話說得很精彩,孔子太有信心了,太自信了,才會說出這句話。不自信才說“好人有好報,別著急,先等著”。
我今天講的人生,你要成功的話,必須有的第一個就是有信仰,就是做一個好人。你要問我為什么做一個好人?我可以告訴你,做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是沒有好報,你也得做好人。很多事情不是因為它是有利的才做,很多事情是因為它是正當?shù)牟湃プ觥?/p>
幾年前我寫了篇文章講“孔子不算卦”,被很多人罵,尤其是那些天天講周易、講算卜的人,每講周易之前必罵我。我說你們把孔子看成一個算卦的人,是貶低了孔子。為什么?因為孔子這樣的人看待一件事情,根本不是看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得成,而是看這一件事情是否正當,正當就做,不正當就不做,跟成敗沒有關(guān)系,這才叫“慎言”。
還有一點就是堅持做一個好人。就如孔子所講“小人窮斯濫矣”,這話講得好,什么叫“濫”?河水泛濫。河水沒有泛濫之前在河床里面走,兩邊有堤岸、堤壩,相當于它有底線,兩邊的河堤決定了它的方向。但是一旦河水泛濫,就沒有方向,不僅自己沒有方向,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靶∪烁F斯濫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堅定信仰的人,如果他很順利,他可能還有點體面,還不至于下三濫。但是一旦他不順利,可能就無惡不作、無所不為,用孟子的話說,叫“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這是因為心中沒有信仰。但是人一旦“無不為已”,就沒有希望了,永遠不可能再翻盤。
我不喜歡看電視劇,但我卻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電視劇里可能很多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乃至很多情節(jié)是虛假的,但是有一點他們最終是真實的。電視連續(xù)劇之所以吸引人,一定有個糾結(jié)的情節(jié),就是好人總是倒霉,壞人總是得志,它讓你看得心里不平,你老是想著這個壞人什么時候才倒霉,我就等著明天晚上看到他什么時候倒霉??吹胶萌说姑沽?,就想著明天晚上看他有沒有善報,你腦子里有這個愿望,你就會一直追著電視劇。好人一直倒霉,但他堅持當好人;壞人一直得志,所以他堅持做壞人。但是電視連續(xù)劇最后一定告訴你,好人最終翻盤了,壞人最終得報應了。但在好人翻盤之前,如果好人變壞了,還有機會翻盤嗎?所以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假如按一共80集計算,前面77集好人都是倒霉的,到78、79集才漸漸變好。如果好人到77集變壞了,就迎不了后面的大團圓,這個真的很重要,也是非常真實的一個情況。
所以你就相信一點,堅持做一個好人,堅持到你自己人生的77集,你就會迎來78集、79集、80集,迎來大團圓;如果你堅持不到,開始做壞人了,你永遠也沒有機會了。像這類的電視劇,它在傳達一個正當?shù)男拍睢?/p>
多年前有個人講了一句話,“假如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就改變自己”,我特別不喜歡這句話,我喜歡的是“假如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絕不讓世界改變自己”。如果這個世界我們改變不了它,你也變壞了,他也變壞了,這個世界就是一片苦海,并且苦海無邊,回頭無岸。如果這個世界是一片苦海,但我和你是一片孤島,我們堅持不沉沒,最后我們會連成一片大陸,而且是新大陸,這就是希望。
一個人堅持不變壞,也許他自己會很倒霉,也許他到最終都沒有得到好報,但是他會給人類帶來福祉,一個堅持不變壞的人,他用他自己的代價給人類帶來了希望??鬃泳褪沁@樣的人,耶穌也是這樣的,他們從來沒有屈服和妥協(xié),他們從來沒有改變自己,一輩子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就給我們帶來希望,給我們信念。
個人如此,人類也是如此。做一件事情,有沒有信仰是不一樣的。為了提醒人們系好安全帶,國外制造出這樣一種設(shè)置,讓汽車會響,提示你安全帶沒有插好。以前沒有安全帶,現(xiàn)在有了安全帶以后,事故中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這是一個有德行的發(fā)明,這個發(fā)明是保護人。但是有人卻發(fā)明了一個讓汽車不響的零件,插到汽車安全帶卡扣里車就不響,不插就響警示音。所有的發(fā)明都是有價值所在,但是要看你這個發(fā)明是給人類帶來福祉還是帶來禍患。
孟子講了一句話,“術(shù)不可以不慎”。你干的這個事,你從事的這個職業(yè),你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這個東西,它里面有道德屬性,你是給人類帶來福祉還是給人類帶來災禍,這里面有信仰,信仰決定了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以及你個人行為有沒有道德屬性。有信仰的人做什么事情,至少保證有一個底線,然后在這個底線之上,往更高層次走。沒信仰的人,只要能賺錢啥都干。
一個完全想著掙錢的人,他可能會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想著把地溝油弄到人們的餐桌上,會通過壟斷獲取高額而不正當?shù)睦?,他會通過官商勾結(jié)來實現(xiàn)非市場化的利潤,會通過強拆低價占有別人的土地再高價出售。但是,他一定造不出iPhone手機,造不出視窗系統(tǒng),造不出臉譜社交網(wǎng)站,也造不出3D打印。一個沒有道德感的國家、民族、個人,絕不可能有真正的、有價值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有價值的歷史、文明與人生。
我有時候給企業(yè)家講課,我說你們不要以為你們多聰明才會發(fā)財,你們要感謝這個時代。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不聰明嗎?卻沒有幾個有錢的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這么多有錢的人,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時代、政治環(huán)境造成的。所以諸子一開始關(guān)心的就是政治問題,我覺得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特色,這也是諸子重要思想的立足點,他們的站位很高。
態(tài)度是一個人的精神變成物化的東西。我今天到即墨,我感受到了“驚艷”與“熱情”。熱情對一個人太重要了,熱情是什么?熱情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態(tài)度里面最重要的一點,對工作有沒有熱情,對你自己的人生有沒有熱情,對這個世界有沒有熱情。
舉個例子,墨子也是我們山東人,墨子一個觀點是“兼愛”,還有一個觀點是“非攻”?!凹鎼邸本褪翘煜氯艘宦善降认鄲?,今天在座的兩百多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樣相愛,所以墨子的“兼愛”最接近于耶穌的博愛。天下人都這么相愛,我們就不能攻打別的國家,平等的相愛,“兼愛”便必須“非攻”。為了這一點,他就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四處奔波。
墨子的奔波比孔子還要苦,一般來說,孔子不會把自己搞得很苦,小日子過得滋潤,孔子生活也特別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墨子不是這樣,墨子真是苦行。我之前講過先秦諸子,有兩個人日子過得苦,一個是莊子,一個是墨子。莊子是真沒錢,不得不苦。墨子很有錢,但仍然把日子過得很苦。為什么?他就覺得人不該享受,你說這種人多了不起,他享受了他就覺得是犯罪。
如果你到孔子那兒當學生,太逍遙了,寬袍大袖,什錦擺開。“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這邊還有人彈琴,那邊還有喝茶的。到墨子這兒當學生是這個樣子的,穿的衣服是短褡,隨時要干活。身上配著一把短劍,隨時要拼命。
墨子的團隊是這樣,“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白天黑夜不休息,把自己搞得越苦,修行的境界越高。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墨家這個學派戰(zhàn)國以后逐漸消亡,沒有多少人追隨了。我開玩笑說很容易理解,讓你去報名,一邊是孔子,一邊是墨子,你肯定到孔子那兒去,不可能跑到墨子那兒去。
孟子評價墨子,他的態(tài)度很矛盾。一方面兩個學術(shù)觀點不一樣,儒家講仁愛,他講兼愛。儒家講有差別的愛,墨家講沒有差別的愛,他們兩個就有區(qū)別。所以孟子就批判墨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墨子講天下人平等相愛,把人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樣,搞得父母親跟你也像兄弟姐妹一樣,怎么行呢?所以墨子這樣的做法是搞得沒父親。沒父親的是什么人呢?孟子接著講:“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彼R墨子是禽獸。但是,孟子講到墨子的精神時,他也不得不表示佩服,他說墨子這個人,“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磨禿了自己的頭頂,走腫了自己的腳后跟,只要對天下有利,他就一定要赴湯蹈火去做。墨子極具個人犧牲精神,梁啟超曾評價墨子,他說從個人犧牲精神角度講,全世界只有兩個人,即耶穌和墨子,墨子反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如果聽說哪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開戰(zhàn),他一定會跑去制止。我們在中學里面學過墨子的一篇文章《公輸》,這篇文章真的精彩,從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墨子的觀念和思維方式。
墨子勸了那么多的國家不打仗,但是成功的有多少?我們看到公輸班這個成功了,但是大多沒成功,別人不聽他的。有人就問了墨子一個問題,說“墨先生,你帶著救天下的熱情,天下只要有苦難、天下只要有不公,你馬上就去制止,就去挽救,你付出這么大的犧牲和努力,但是,世界并沒有因為你的努力而變得好一點。像我這樣,我才不管這個世界怎么樣,黑暗也好,不公也好,有人受傷害也好,我袖手旁觀,冷眼旁觀,漠不關(guān)心。但是世界也沒有因為我的漠不關(guān)心而變得更壞?!蔽椰F(xiàn)在把這個問題拋給諸位:墨子跟這個人有區(qū)別嗎?區(qū)別在哪里呢?
墨子說,“比如一間房子著了火,我趕緊拎著水去救,你在旁邊袖手旁觀。確實,我沒有把這個房子救下來,火還是把這個房子燒完了。但是,你真的覺得,我和你一樣嗎?”墨子把這個問題講到這兒就結(jié)束了。假設(shè)一下,就是在座的兩個人,你看著鄰居家著火了,他救了,雖然也沒有救下來,而你沒有救,你早就看出來救不了,你們兩個人有沒有區(qū)別?不一樣在什么地方?沒救的人省力了,他更聰明,還沒有付出成本。是不是有人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把這個問題再延伸一下。假如這一棟著火的房子是你的,你再想一想,當你的房子著火的時候,你的鄰居里面有人來救,和你的鄰居里面沒有人來救,房子最終都是燒掉了,但是有人救和沒人救,你真的覺得這個結(jié)果是一樣的嗎?不一樣,雖然房子最終都被燒掉了,但是救的行為本身不僅僅是給了我們一個希望,更重要的是給我們一個溫暖。
什么叫態(tài)度呢?態(tài)度也是溫度。我們剛才看到外面的花都開了,請問為什么冬天它沒開呢?為什么這個時候它開了呢?天地什么都沒給,天地就給了一個溫度,然后花就開了。這個世界有時候不就缺一個溫度嗎?不就是缺你的熱情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熱情,這個世界就有溫度,這個世界就春暖花開。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熱情,這個世界就沒有溫度,你面對什么地方都是天寒地凍。
墨子之所以這么做,不就是給這個世界一個態(tài)度嗎?你以為墨子不知道救不了?墨子勸這些諸侯們不要打仗,這些諸侯就一定聽他的嗎?他沒有這個信心。孟子在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不就是一幫學者們在里面天天爭論嗎?但是有這幫學者們天天在那個地方爭論仁義禮智,這個世界就有希望。
我曾經(jīng)講過莊子,我說莊子是最理解孔子的人,因為莊子給孔子描述了一個最美好的場景,這個場景是莊子虛構(gòu)的。我們談到孔子杏壇講學,其實孔子那時候沒有在杏壇講,那時候沒有杏壇,杏壇是莊子虛構(gòu)的。兩百多年以后,莊子編造了一個故事,“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這個畫面太美了,每次想到這我就感覺,即使整個世界都是黑暗的,但是有一個地方有光明,那就是孔子和他的一幫弟子們,當他們圍坐在一棵杏樹下面的時候,這個地方就變成整個黑暗世界里一個光明的內(nèi)核,我們就從這兒看到了世界的希望。所以很多時候你不要想著這個事能做成嗎,只要你去做,哪怕做不成,但是我們卻給這個世界一個態(tài)度。
觀眾從先秦諸子的智慧中領(lǐng)略中華文明的精彩(圖 / 本刊記者 馬藝峰)
孔子知道有的事是做不成的。有一天孔子帶著一幫弟子們周游列國到楚國,在楚國一條小河邊,要找渡口,看到遠處的水田里面有兩個人種田,一個大塊頭,一個大高個。子路說“老師,那邊有兩個人,我去問問路。”子路就去問了。
這兩個人很有意思,不但不告訴子路渡口在哪里,反而把子路嘲諷了一番??鬃釉谶h處自己駕馬車,有一個人指著孔子問駕馬車的人是誰?子路說“那是我的老師孔丘”。這個人就說了一句冰冷的話,“既然他是魯國的孔丘,就不要問渡口在哪里,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边@話什么意思?意思是不用再往前走了,回去吧,這個世界救不了了。
然后子路就回去跟老師說,“老師,我沒有問到路,這兩個人說你應該知道路在哪里?!?/p>
孔子一聽,就很感傷地說了一番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我是人,人就應該跟人群生活在一起。當人群碰到問題了,我們不應該躲避,我們應該至少跟他們一起受難,也是一種態(tài)度,不能丟開他們。所以孔子特別強調(diào)“群”,他讓弟子們一定讀《詩經(jīng)》,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讓你們能夠“群”,就是讓你們能夠知道生活在人群之中,對人類要有責任感。孔子并不是說他這條路走不通,“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是對子路講的話。
孔子在魯國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人,有一天孔子正趕著馬車走,前面來了個人,也是楚國的一個人,這個人知道是孔子,就昂著頭唱了首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鳳凰啊,鳳凰??!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過去的已經(jīng)不能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現(xiàn)在那些從政的人危險呀。
還有一次,子路走散掉隊了,碰到一個老人家在鋤草。子路冒冒失失就問“你看到我老師了嗎?”這個人一聽,你這話問得莫名其妙,誰知道哪個是你的老師。子路一聽別人教訓他,就很恭敬站在旁邊,天色已晚,那個老先生就說“算了,你跟我一塊,到我家住一晚上吧?!被氐郊乙院螅阉覂蓚€孩子帶出來讓子路見了一見。第二天子路離開了,見到孔子,孔子說這個人是個有學問的人,你應該向他討教討教。子路又回來,這個老人不再見他,走開了。然后子路說了一番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苡瘟袊?,我們要推行道義?!暗乐恍校阎印?,我們知道這個道行不通,那為什么還要行義?我們今天很多人知道行不通,為什么還要做?我告訴你們,孔子就是知道行不通還要做的人。
在孔子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子路好幾次回到魯國,城門口看門的老者就問子路從哪兒來?子路回他從孔子那兒來。老者說你講的這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就是明知道不可以還去做的那個人嗎?在講到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候,一些人傾向于把孔子看作一個很愚蠢的人,其實不然。如果他“不知其不可”,你可以說他愚蠢。他“知其不可”,然后還要去做,這個地方顯示出來的就不是智慧的問題,不是智力的問題,是什么問題?是境界,是道德。
所以孔子也好,墨子也好,他們給予這個世界的,不是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成,不是說把這個房子救下來,只是告訴你,我們正當?shù)膽B(tài)度是什么。當世界有問題的時候,當房子著火的時候,你不要管能不能把房子救下來,有沒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你要知道正確的態(tài)度是什么。如果我們連正確的態(tài)度都沒有,這世界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不光世界沒有希望,我們所有人都會變得非常狹隘。
面對一件事情正當?shù)膽B(tài)度,最能夠見證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態(tài)度的背后是什么?態(tài)度的背后是堅持的毅力,堅定的信念。
以教育為例。在歐美,對學生的評價分三塊,第一塊是學業(yè)成績,只是基礎(chǔ)性評價,并非決定性,僅供參考;第二塊是社會活動能力,是否有領(lǐng)袖力和協(xié)調(diào)能力,是更高一層的考核;第三塊是人格特質(zhì),這是頂層評價,絕對性的評價。什么叫人格特質(zhì)?指是否有改變世界的欲望,有無改變世界與國家的使命感,這就是面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在面對寒冷的世界時,不要老是想著讓世界溫暖你,而是你有沒有溫度讓世界溫暖?
孔子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很多人老想著,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公平、很多邪惡,我們從不站出來主持公道。但輪到自己受傷害了,馬上就會問,怎么就沒有公道了?你覺得可笑不可笑?你知道什么時候沒有公道的嗎?就是當別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你從來沒有站出來過,就從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就沒有公道了。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堅持道義,這個世界就有道義。你不堅持,這個世界就沒有道義了,這就叫態(tài)度,我們能不能給世界一個態(tài)度。
信仰、態(tài)度、境界、思路、方法。前面三個形而上,后面兩個形而下。信仰關(guān)于心靈,修己。態(tài)度是情懷,安人。修己修養(yǎng)自己,安人是安德社會,有責任感。境界,大成。所以這上面三層是形而上的境界,哲學的境界,是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境界,恰恰是被很多人忘掉的、不看中的。
論語是什么?我認為論語不會給你很多知識,不會給你很多人生技能。論語不給知識又不給技能,論語給的是什么?有學生說論語給我們價值觀。我說回答得非常好,但是除了價值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論語給你能量。讀論語能夠讓自己增加對人生的能量,而不是讓你增加能力,最高級的書都是給你能量的?!妒ソ?jīng)》給你什么?能量。所以為什么說《論語》比《道德經(jīng)》要高,你讀《道德經(jīng)》可以獲得智慧,但是讀《論語》才能獲得能量,能量比智慧更高。讀論語讓自己變溫暖,然后用你的溫暖去溫暖世界,讓你自己通體光明,得到光明,放大光明,世界因為你而有了一線光明,這才是一個人最終的能量。
為什么有些人很有成就?比爾·蓋茨講過一句話,“強烈的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講得特別好,我特別有體會。我跟學生們講,你們知道成功的第一動力是什么嗎?成功的第一動力是成功焦慮。一個從來不焦慮的人,不會成功。你在年輕的時候有沒有想著,我這一輩子如果不成功怎么辦?你想到這一點你就睡不著,那你這個人就有可能成功。你如果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般情況是不會成功的。成功焦慮,是一個人成功的首要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yōu)槭裁茨軇?chuàng)造這么多財富?第一動力就是中國人窮怕了,大家有著無比強烈的創(chuàng)造財富的欲望。如果我們下一代創(chuàng)造財富的欲望減退了,中國經(jīng)濟的增長也會因之而減退。所以我一直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為什么?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財富的欲望。中國有那么多擁有強烈欲望想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我們一定會做到,只要給老百姓好的政策,他會把一切都創(chuàng)造出來。
人需要有強大的動力才能在好的職業(yè)中獲得成功,你必須在心中有“非分之想”。這句話讓我想起曾經(jīng)特別流行的一句話,拿破侖講“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士兵想當元帥,是非分之想嗎?你沒有這個非分之想,不用說當不上元帥,連好士兵都當不了。我們在同一個級別里面,之所以做得比另一個人高一點,是因為此時此刻你的理想比他更高一點。
有了信仰做事即有底線,有了態(tài)度就可開始做事。事情可做大,也可做小,關(guān)鍵在境界。對孔子、孟子比較熟悉的人會知道,孔子、孟子都對一個安徽人既喜歡又惋惜,這個安徽人是管仲。管仲很了不起,他輔佐了春秋時期第一任霸主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兩百年,如果要選這兩百年里面最好的時光,就是齊桓公做霸主的時候,也是山東人當家的時候。但是,孔子、孟子都對齊桓公表示了極大的失望。有一個人曾問過孟子:孟先生,你現(xiàn)在在齊國,如果現(xiàn)在我們的齊王像當時齊桓公信任管仲一樣信任你,你能不能做到像管仲那樣非凡的功業(yè)?孟子非常不屑,因為他看不上管仲。這個人問道:管仲這么了不起,你為何看不上?孟子回答,管仲的條件太好了,卻只做到了這么點功業(yè),可惜。換句話說,他應該做得更好,但是他沒有做到。
孟子談的就是境界。管仲的能力足夠,但是境界不夠。相當于拿到一副最好的牌,卻打了一個中等的結(jié)果。為什么沒有打出最好的結(jié)果?不是牌不好,不是能力不行,是境界不夠高。所以,做事的時候,應該反思一下:能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把眼界放高一點?人的境界決定了你做的事情的境界,心中的境界決定手中的境界。
在孔子看來,管仲這么好的條件,不僅應該行霸道,更應該行“王道”。管仲把霸道做到極點,但是其上還有個境界王道。管仲想都沒有想過。為什么?他沒有意識到這個境界。這就是他可惜的地方。所以,孔子、孟子對管仲都有深深的遺憾。這不僅僅是對管仲遺憾,更是對中國歷史的遺憾。何謂國運?國運往往是國家面臨某一個關(guān)口,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人或領(lǐng)導集體、精英群體,是否有足夠高的眼界,將國家?guī)У揭粋€更高的境界。如果領(lǐng)導群體境界不高,就會讓國家在原路徘徊。
子路曾對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边@句話的背景是“陳蔡之困”??鬃釉儐柕茏樱f我們是好人,可是為什么一直都不順利,而是像今天這樣在曠野上經(jīng)受這么大的磨難?他把這個問題拋給子路、端木賜。端木賜回答,老師,你的道太高了,一般人夠不著。所以我的建議是你把道降低一點,讓更多人都能夠得著你這個境界,我們就可能順利了??赡?0%以上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回答很好。道太高了,操作性不夠,降低一點讓更多人夠得著就行了。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回答,是用商人的思路來思考。當一個商品賣不出去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方法是降價。他就是這個思路。
但是,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說,端木賜,你走近一點,我來教你。“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脩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這個“志”換成境界就可以了。每一行、每一個職業(yè)乃至于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最高境界,你能不能保證最高境界,就決定了你這一輩子能否做一個高等的人,做頂端的事業(yè)。農(nóng)民的最高境界,“能稼不能為穡”,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傲脊つ芮啥荒転轫槨保玫墓そ持蛔非笞约汗に嚨木?,而不是考慮市場的喜好。有人可能又不理解了,做出來的東西別人不要怎么辦?市場喜歡什么就造什么唄。這樣做,永遠做不到最高境界。最高境界一定是只追求工藝精湛,絕不會考慮市場怎么想。
舉個例子,有人曾勸喬布斯,做手機首先要做市場調(diào)研,看看市場需要什么,喬布斯一臉不屑,“我都沒想出來,市場怎么知道?”多么自信!喬布斯做手機從來不做市場調(diào)研,他只是把想象力、技術(shù)、工藝做到極致?,F(xiàn)在所有智能手機,最核心的競爭甚至不是技術(shù),不是芯片,是什么?是想象力。在它沒有出來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手機可以這么做。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這樣,但是一個民族沒有這種最高境界的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在世界所有國家之上。這是偉大的企業(yè),這是偉大的企業(yè)家。這種偉大孔子早講了,“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一個偉大的企業(yè)不可能通過遷就市場來實現(xiàn)成功,一定是引領(lǐng)市場的。能引領(lǐng)消費者的產(chǎn)品才是偉大的產(chǎn)品,滿足消費者的產(chǎn)品只是二三流的產(chǎn)品。
孔子的人生有什么境界?孔子年輕的時候,20多歲做官,做過倉庫保管員,做的怎么樣?“會計當而已矣!”后來管畜牧業(yè),孔子說“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而已矣”什么意思?這是說孔子在做倉庫保管員,在做會計,做出納的時候,他心中有更高的目標,所以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做出納身上。當他管畜牧業(yè)的時候,他心中有更大的理想,所以他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牛羊身上,“而已矣”就是說我做保管員,我把往來賬目搞清楚就行了。我管畜牧業(yè),我讓牛羊茁壯成長就行了。我讓出很多精力、讓出很多時間,讓出很多聰明智慧追求更高的目標??鬃幼詈笾猿蔀槿f世師表,道通古今,得謀天地,是因為他想到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這個境界。
有一句話叫“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話我不贊成。想得到,做不到,很正常。但這句話倒過來說是可以的,“只要想不到,一定做不到”。做到的一定是先想到,想到了很正常,重要的是你想到哪個層次,想到哪個境界,所以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做法,一副牌有不同的打法,一個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過法,你的境界在哪里,你將來就在哪里。
孔子不會為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浪費太多精力,他會把精力留下來。我特別喜歡一個詞“眼高手低”,手要低,踏踏實實做手上的事,但是眼界要高一點,不要在瑣碎的事情上浪費太多精力。有個人帶兒子爬山,從山上下來以后問兒子一個問題,“兒子,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什么樣的樹長得高?”兒子想了想,給了一個滿意的回答,“不分杈的樹長得高”,結(jié)論是什么?要想讓樹長得高,必須有個條件,不分杈,一心往上長。
我當老師這么多年,總有學生問我,老師,人生有沒有捷徑?對于想要偷懶的人,我告訴他,人生沒有捷徑。學物理會知道,省力就不能省距離,省距離就不能省力。如果你不想省功夫,不想偷懶,只是想知道人生怎么能更好地成功,那我可以告訴你,有捷徑,捷徑是不走彎路!大家人生差不多,你走了很多彎路,別人沒走彎路,他肯定比你走得遠,肯定比你更快達到目標。很多人干干這個不好,再回過頭干干別的。干別的不行,還是回來再干這個。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但是你回到原點的時候,當初跟你一起在這個原點上的那些人,已經(jīng)走遠了,他就比你走得快了。
除了分叉的樹長不高,凡是結(jié)果子的樹都長不高,古樹都長不高。這說明什么道理?我有一個冰雪聰明的學生,他聰明到什么程度?他花一個星期學的東西,能超過別人半年甚至一年學的。因為他特別聰明,他就特別喜歡賣弄聰明,經(jīng)常在朋友圈里面發(fā)他最近干的事,他發(fā)出來的照片下面一片點贊,因為他積攢到這樣的水平,別人很佩服他,他每天就滿足于此。我就給他在下面點評了一句,長果子的樹是長不高的。那小子特別聰明,馬上就回復了“老師,我明白了?!蔽艺f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明白?果子是什么?果子就是你不斷顯示自己的小聰明,獲得別人很多贊美,你沉浸在這種贊美之中,你就忘了你還沒長高。
“大成者不爭小成績,大智者不顯小聰明”,不要在瑣碎的事情上跟別人爭高低,你有很多懂得東西我不知道,你有很多會的我不會。你把很多東西講得頭頭是道,比如茶藝,茶分多少種,茶應該怎么泡,我就不知道,反正我就會喝就行了。我家里經(jīng)常有學生給我送茶,然后跟我講茶,我啥都不知道,無數(shù)人跟我講,我一個也記不住。但是我為什么要記住它呢?我們沒有必要在所有的小事上跟別人爭一個勝負。在飯桌上,你講這個事情,我也知道,比你知道得還多。你講那個事情,我也會,我還比你會得好,有這個必要嗎?
比爾·蓋茨說,“與其做一株綠洲的小草,還不如做一棵禿丘中的橡樹,因為小草毫無個性,而橡樹昂首天穹?!?“昂首天穹”,要做就做一棵大樹,哪怕是晚上在寂寞的曠野上,沒有伴,和天上的月亮為伴,多么孤寂、高大的境界。
這句話后面還有,“將解決人類的不平等視為己任”,很多人認為,一個企業(yè)家,做企業(yè)的不就是賺錢嗎?但比爾·蓋茨,不只是創(chuàng)立了一個掙錢的公司,微軟是改變整個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個公司。沒有微軟就沒有今天的電腦。一個企業(yè)家做企業(yè)的時候,想到的是解決人類的不平等,這是什么?這不是智力,這也不是能力,這是境界。
再講一個我很喜歡的一個人,喬布斯——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我剛才講了,有一種書是有能量的,有一種人是有能量的,有一種言論也是給我們能量的。你讀了這樣的話,你是不是覺得給了你一點能量?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人之成敗,不是由于一兩件事的成敗,而是思路的成敗。我一個學生到我家去跟我聊天,說鮑老師,我的企業(yè)做得很成功,但是我就有一個小愛好,我喜歡賭博,喜歡到澳門去賭博。我一聽就緊張了,我說這事你千萬別干。只要你喜歡到澳門賭博,你現(xiàn)在企業(yè)再好、再掙錢,將來都要倒霉。他說“好的,老師,我聽了?!?/p>
過了三個月他又到我家來了,“老師,上次你讓我別賭博,我沒有聽你的,我跑到澳門又賭了。”我說怎么樣?“我贏了兩百萬?!蔽艺f壞了,要是輸了兩百萬,可能就聽我的話了。我說你慘了。你知道嗎?最好的止損的方法,就是當你在錯誤的路線上剛剛抬步的時候,就栽一個跟頭。在錯誤的路線上沒有栽跟頭,甚至還一帆風順,后面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在黃河邊上,割蘆葦維持生活,很辛苦。這一家有個兒子,實在窮怕了,潛水到黃河底下摸上來一顆大珍珠,價值連城,可以徹底改變他們家的生活。兒子非常高興,拿著這顆珍珠就給他爸爸,“爸爸,我摸到一顆大珍珠?!彼职植粌H沒有高興,反而大驚失色,趕緊拿錘子來,把珍珠放在地上,一錘子砸碎。一家人大驚失色,這顆大珍珠能夠改變一家人的生活,怎么把它砸了呢?這個父親說,這樣的珍珠只有一個地方有,黃河底下有一個吃人的黑龍,這個黑龍盤踞的領(lǐng)域里面才有這樣的大珍珠。你這次能把珍珠取出來,安全回到岸上,那是你今天運氣太好了,這個黑龍肯定正好睡著了。如果它醒著,你早就被它吃了,所以我就把你的珍珠給砸了。
我講到這兒,相信大家都有點疑惑,為什么要砸呢?下次不去不就行了嗎?先用這個珍珠買房子,改變一家人的生活。大家肯定都會這么想,連我也是這么想的。
但是,莊子不這么想,因為他知道這個錯誤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思路。是一件事,下次不干就是。是一個思路呢?你通過這種思路獲得這顆珍珠,你將來有更多想法和欲望想實現(xiàn)的時候,會不會還通過這個思路呢?你今天通過這顆珍珠到了城里買了房子,你會發(fā)現(xiàn)城里不光有房子,城里還有小轎車。你再去摸一顆珍珠,運氣好又上來了,買了車。最后發(fā)現(xiàn)還有人住大別墅,還有郵輪、游艇,怎么辦?只要這個思路不破,你總有一天會倒霉,而且一旦倒霉,以前的一切都會賠進去。
莊子講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什么?這個老父親用錘子砸碎的不是這顆珍珠,砸碎的是讓一家人可能毀滅的思路,這個老父親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總是小人得志,但最終為什么失???小人得志,一兩件事情太簡單了,運氣也可以讓你成功。但如果思路是錯的,最終一定會失敗。所以孟子有個成語是“緣木求魚”,什么錯了?思路錯了。
什么叫聰明,什么是智慧?一件事情做漂亮了,叫聰明。一個思路是正當?shù)模兄腔?。所以有小聰明的人可以做員工,員工有小聰明,把事情做好了。但是一個有小聰明的人能不能做領(lǐng)導呢?不可以。領(lǐng)導必須是有正當思路的人,而不是把一個小事情靠小聰明做成的人。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有能力,為什么領(lǐng)導不重用他?這里面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種原因要想想,是不是他只有做一件事情的小聰明,而沒有正當?shù)乃悸?。他只適合做具體的事,但不適合做領(lǐng)導。什么叫領(lǐng)導?領(lǐng)著導著,要有路線圖的。所以很多人有足夠的聰明做一件事情,但是只有很少的人才有正當?shù)乃悸?,知道自己這一生往什么方向去走。我們常常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局”,什么意思?思路。
為什么我們常常說笨人有智慧?我們?yōu)槭裁闯3Uf這個人有小聰明?當你說他有小聰明的時候,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肯定的是聰明,否定的是小。我再過兩年就60歲了。我的人生原理告訴我,我看到很多笨人成功,但是我真的沒有看到過一個耍小聰明的人成功。為什么?因為笨人會恪守原則。我們很多人不斷改變思路,但笨人的思路不會因為一兩件有利可圖的事情而改變。
有一天,我的一個老師跟我聊天,說起來一個我們都認識的人。他說這個人,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見他,就知道他做不成學問。我說,老師,你會看相?他說我不會看相。那你怎么判斷出來的?老師說,“他太聰明了。”太聰明了反而做不了事。我曾經(jīng)在《光明日報》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小心聰明”,聰明人的問題就在于他永遠不斷、總是在發(fā)現(xiàn)有一件事比此時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更容易成功,他就把手頭的事情放下干別的事情了??捎腥苏f,這也是對的,做那個事情容易成功。但是你記住,是“永遠不斷總是在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事情比這個事更容易成功,他不斷地在改變。
你以為聰明好嗎?蘇東坡晚年娶了小妾叫“朝云”,給他生了一個小兒子,取名叫“蘇遁”。他寫了一首“驕兒詩”:“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我愿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币馑际钦f,我希望我的兒子笨一點,愚一點??鬃拥膶W生里面有一個人,孔子老覺得他笨,所以孔子說,“參也愚,參也魯”。但最后,曾參在孔孟弟子中的成就最高,孟子是他門下,子思是他門下,為什么?他笨,不知道改變思路,就一根筋。所以中國有句話叫“一條道走到黑”,把這句話改一下,只要一條道堅持走下去,往往不是走到黑,就是走到亮。
跟大家推薦一部美國電影《阿甘正傳》,阿甘是個智商不夠的人,連正常人的智商都不夠,他上正常的學校都是他媽媽通過不正當手段給他爭取來的。但是他到最后非常成功,為什么?他笨,他就記住幾個原則,就照這個原則一輩子往下走。阿甘身邊全是聰明人,那幫聰明的人,不斷用自己的聰明把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你想想,你的生活中很多地方一團糟,是不是因為你的聰明造成的?所以這個電影值得一看,甚至值得多次看。
這個簡單講一下,因為不重要。人們總是說方法最重要,說“老師,你教我一個方法,讓我能掙錢。”我說我沒方法。馬云是學外語的,不是學企業(yè)管理的,但是他掙錢了。毛主席沒上軍事院校,但是他特別會打仗。美國總統(tǒng)沒有一個是總統(tǒng)專業(yè)畢業(yè)的。我們好像干什么就得學什么,找一個方法,搞工具論,工具崇拜,工具拜物教。方法不重要,但做事得有方法,這個方法從哪里來?有一句話叫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人生最不重要的就是方法。你做到那個地方自然就會做了,你說我做到那個地方還不會做,那我也沒法兒教你了。前面說的四個關(guān)鍵詞做到了,那自然有方法。當然也有教方法的:EMBA、MBA,但是我要告訴你,比爾·蓋茨、喬布斯、馬云、扎克伯格都不是專業(yè)人士,他們沒有一個EMBA、MBA畢業(yè)的,他們給別人講課,沒有聽過別人的課。他們怎么會的呢?把前面四個關(guān)鍵詞做到了,你也會。岳飛傳里面一句話講得很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有心,運用自然妙。
最后講一個成語,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個人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他在中原。在中原要到楚國去,應該往南邊走,但他往北邊走。有人碰到他,就告訴他說“你方向錯了,楚國在南邊,你應該往南邊走?!边@個人回答說“沒關(guān)系,我的馬好。”這個很有意思,兩個人談話,不在一個邏輯頻道上。我給你講方向,他給你講方法?!榜R好”就是方法。那個人又告訴他,你的馬雖好但不管用,你的方向錯了?!皼]關(guān)系,我盤纏多”,這句話倒有點道理,一直往北跑,繞地球一圈還能回到楚國。但這是正當?shù)姆椒▎??然后又告訴他,你盤纏多也沒用,你往北走,方向錯了。那個人又告訴他,“沒關(guān)系,我司機的駕駛技術(shù)好?!边@個人永遠在講方法,他錯在哪里?只認方法。
我們想一想,很多人在人生當中是不是只認方法,不知道方向呢?寓言故事寫得很極端,你一看很可笑,當你天天想著方法的時候,你就跟它一樣可笑,因為你把更重要的事情忘了。寓言故事只是極端化了,很多事情讓它的荒謬性呈現(xiàn)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極端化,不然看不到人生的荒謬,看不到自己的荒謬。
信仰、態(tài)度、境界、思路、方法。前面三個形而上,后面兩個形而下。信仰關(guān)于心靈,修己。態(tài)度是情懷,安人。修己修養(yǎng)自己,安人是安德社會,有責任感。境界,大成。所以這上面三層是形而上的境界,哲學的境界,是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境界,恰恰是被很多人忘掉的、不看中的。所以我特別強調(diào)這個(信仰、態(tài)度、境界)。后面是思路,做一件事情整體的思路是什么,要搞明白,后面所有事情都要圍繞這個思路來,要襯托這個思路,不能違背這個思路。最后才是方法,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方法,就是小聰明,最終前面一律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