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語文教學是語言教學,也是民族母語的美育教學。語言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即科學語言和文學語言。英國新批評派批評家燕卜遜認為,科學語言的特點是明晰,文學語言的特點是模糊。我們的民族母語,魯迅說是有三美:形美、音美、意美。漢語之美是含蓄和模糊的,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是中國特色。模糊性是漢語的特征,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特征。因而,語文教學必然具有模糊性,也有必要體現(xiàn)模糊性。所謂“詩無達詁”,讓讀者有想象的天地,獲得心馳神往的美感。中國古典文論所用的詞匯,像風骨、滋味、神韻等,很難進行語義分析,或下標準的定義。不是靠語義分析去把握詞匯的確定性,而是靠經(jīng)驗的直覺去領會,或結合篇章體悟詞匯的意義,這是中國人文學鑒賞的特點,也是民族母語學習的特點。
嚴羽在談到盛唐詩人的特點時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闭勗姼璧摹芭d趣”與“妙處”,只用一組比喻句的排列,讓你去感受、聯(lián)想與體悟。與明晰性的科學語言相異,而與模糊的文學語言相近,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特征,這一特征與中國文化的重整體、重綜合的特點緊密關聯(lián)。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翻來覆去抄寫孤立的漢字,要求兒童背誦詞語的定義,按標準的答案分析課文等,既枯燥乏味,也收效甚微。
重整體、重感悟,這是中國古典文論的特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教學中的知識點教學,以及各種標準化練習與考試,這都是從外國移植過來的,而不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更非中國的教學傳統(tǒng)。這樣的教學,知識被拆解為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知識之間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學生缺乏整體感知和觸類旁通。李吉林說:“學生只能是淺表地孤立地理解知識,也就談不上知識的綜合運用。而情境課程則是把知識鑲嵌在情境中,又憑借情境進行相關的能力訓練,并在其過程中啟迪智慧?!彼鲝堊寖和哌M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從中汲取鮮活的知識經(jīng)驗,探尋知識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去感悟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知識體,感悟民族母語的意境之美,而不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
語文教學包含著文學之美,語文教育具有美育的任務。中國古代推崇美育,但不用“美育”概念,“詩教”和“樂教”即是美育。中國人的思維是一種“象”思維,執(zhí)著于感性具體的形象,而不善于概念化的抽象。因此,對于審美和美育大多點到為止,或列舉一些感性事物讓你去領悟和琢磨。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也有這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xiàn)著“美”,在指導思想上將“美”作為最高的境界,但她從來不給美下定義,也不特別地告訴學生什么是美。以美啟智,啟迪兒童的潛在智慧,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這是情境教育一貫追求的目標。
如何體現(xiàn)美育的啟迪呢?李吉林說:“所謂‘啟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暗示, 它來自于情境的作用?!眲?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將“真”“美”“情”“思”交織在一起,構建一個廣遠的意境,為兒童提供寬闊的思維空間,這是李吉林以美啟智的基本思路。她主張,在情境中將觀察與思維、想象結合起來,讓兒童在觀察中,在傾聽中,在觸摸中,獲得豐富的印象和美感,很自然地產(chǎn)生審美意象,而審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能有效地刺激兒童積極地思維。這是一種整體性的感悟,而不是分析性的說明。兒童在符號與生活的結合中學語文,既發(fā)展了語言和思想,也獲得美的感染與熏陶,有助于完善人格的建構。“善”與“美”,中國人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美育、智育和德育常常能融通。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美,善也?!惫是榫辰逃龥]有特別地詮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