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 , 遼寧 沈陽 110044 )
LDH屬于常見疾病,多因椎間盤組織出現(xiàn)改變,特別是髓核改變,使其突出,對神經(jīng)產(chǎn)生壓迫,從而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癥狀[1]。LDH臨床表現(xiàn)為坐骨神經(jīng)痛、腰背痛等,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身體健康均產(chǎn)生極大地影響。目前,臨床在LDH治療中,多以保守治療為主[2-3],雖此方法可以取得顯著的療效,但保守治療易復發(fā),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因此,尋找其它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臨床實踐[4-5]發(fā)現(xiàn),LDH采用NKORT+MM治療,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還可改善腰椎功能,對減少復發(fā)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針對NKORT+MM治療LDH 212例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期間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收治的424例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成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12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101例、111例,患者年齡在30-68歲之間,平均年齡(48.26±10.1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0±1.20)年,L3/L4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突出、L4/L5椎間盤突出者分別26例、128例、58例;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102例、110例,患者年齡在31-67歲之間,平均年齡(48.07±10.85)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8±1.37)年,L3/L4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突出、L4/L5椎間盤突出者分別28例、129例、55例。統(tǒng)計處理2組患者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本次研究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診斷標準:參照LDH診斷標準,結合影像學檢查、臨床體征與癥狀檢查確診者。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者;研究前3個月沒有接受過其它治療者;研究前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合并骨性椎管狹窄者;病變部位有腰椎結構者;腰椎滑脫者;腫瘤者;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子宮病變者;腎炎、膀胱疾病引起的腰痛癥狀者;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不配合治療者。
2 方法:對照組只采用NKORT,即先對棘間、棘上韌帶做松解,針刀經(jīng)過棘突頂起進,切刀線與脊椎縱軸平行,直至棘突面,橫剝3刀,深度<0.5cm。在L3-S1關節(jié)處、關節(jié)突處進行松解,針刀經(jīng)過棘間旁2cm進針,跟脊椎縱軸平行,待刀下有韌性時,即為到達關節(jié)囊及關節(jié)突處,切割3刀。L3-L5尖部做松解,針刀經(jīng)棘突上旁4cm進,跟脊柱縱軸平行,直到橫突骨面,將刀體外移,有突感時,即到達橫突部,切割3刀,刀口轉(zhuǎn)90°,經(jīng)橫突上下切割3刀。堅脊肌起點開展松解,經(jīng)骶正中脊向兩側水平進針,針刀平行為脊椎縱軸,直到骨面,橫剝3刀。L4-L5、L5-S1椎管內(nèi)松解時,針刀通過椎間旁1cm進,切口于脊椎縱軸平行,直至椎板上緣,刀口調(diào)轉(zhuǎn)90°。切開部分韌帶,有空感后,即到達椎管內(nèi),切口線轉(zhuǎn)為八字形,保持與神經(jīng)根一致,針刀貼于椎弓根骨,直到間隙平面,構解神經(jīng)根管口瘢痕,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3次?;诖耍^察組采用NKORT+MM,NKORT與對照組同。MM措施:患者坐于椅子上,分開兩腿與肩同寬,醫(yī)者位于患者身后,拇指檢查外椎棘突,指導臀部正坐,不可移動。右手從右腋下伸向前,頸后用掌部下壓,拇指向下,其余4指貼于側骶棘體緣部,保持彎腰旋脊狀,右手對患者頸部進行按拉,保持身體前屈50°,之后側彎向右,于最大側變位時,右上肢用力向后旋轉(zhuǎn)軀干;左手向左上頂椎棘突,感到手指下椎出現(xiàn)輕微錯動。雙手拇指由上向下理順棘上韌帶,同時對棘突進行揉推。每天1次,1周為1個周期,連續(xù)治療3個周期。
3 療效評價:對比2組腰椎功能、炎性因子水平、腰椎活動度、復發(fā)率(3個月)。腰椎功能:即包括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功能障礙指數(shù),分別采用JOA、VAS、ODI量表進行評分,JOA為正向評分,VAS、ODI為反向評分[6]。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ɑ、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收集血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以上指標。腰椎活動度觀察,即針對患者腰椎前屈、后伸、側屈活動度進行評價。
5 結果
5.1 2組腰椎功能比較:觀察組腰椎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而疼痛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腰椎功能比較分,n=212)
5.2 2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2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5.3 2組腰椎活動度比較:觀察組腰椎活動度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2組腰椎活動度比較
5.4 2組復發(fā)率比較:觀察組出現(xiàn)2例復發(fā)患者,對照組出現(xiàn)11例復發(fā)患者,復發(fā)率比較,P<0.05。
LDH在治療中,常用MM治療,通過手術按壓,可以使突出的椎間盤有一定的回縮,減輕神經(jīng)根受壓程度[7-8];同時,MM治療還可以提高局部溫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癥狀,有效改善臨床癥狀。NKORT屬于近年來發(fā)展起的治療措施,其屬于LDH治療新方法,其是通過立體、動態(tài)、精細解剖下,將治療措施相互融合,既可刺激局部神經(jīng)根,改善神經(jīng)功能的同時緩解疼痛感,同時還可提高局部組織松解度,通過松解攣縮,對粘連組織進行剝離,疏通堵塞進組織等方法,來改善局部致病因素,實現(xiàn)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將以上2種治療措施相結合,可有效改善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腰椎功能恢復效果,從而提升腰椎活動度,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fā)率[9-11]。
綜上所述,NKORT+MM治療LDH,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