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國強
( 本溪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五科 , 遼寧 本溪 117002 )
當前,基于多種因素影響,例如交通行業(yè)以及建筑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導致骨科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病率多發(fā)趨勢,屬于高能量損傷。為了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預防相關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安全性,需積極展開治療[1]。針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臨床工作總發(fā)現(xiàn)三鋼板/雙鋼板內固定效果以及安全性方面相當,關于哪種內固定方法更具優(yōu)勢一直存在爭議。為了更好的了解三鋼板/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預后效果,本文進行三鋼板、雙鋼板內固定治療比較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試驗對象選自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間,總計66例。納入標準:(1)MRI、CT等檢查確診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患者與家屬簽署內固定術方案知情同意書;(3)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4)參與者配合能力良好。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骨折患者;(2)嚴重并發(fā)癥患者;(3)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4)處在特殊階段患者;(5)精神類疾病患者。結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治療方法進行分組,采取隨機法。試驗1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23例:10例;患者年齡最小27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47.8±5.6)歲;骨折左膝以及右膝患者分別為19例、14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患者17例,高處墜落傷以及運動傷患者各8例。試驗2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21例:12例;患者年齡最小26歲、最大73歲,平均年齡(48.2±6.2)歲;骨折左膝以及右膝患者分別為20例、13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患者18例,高處墜落傷患者9例,運動傷患者6例。試驗1組與試驗2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骨折原因等資料比較,P>0.05。
2 治療方法:試驗1組給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硬膜外/全麻,取患者膝關節(jié)后內側直切口,解剖復位患者內側踝后、內側,內側踝后側置入鎖定加壓鋼板1塊(3.5mm),對于骨折粉碎情況明顯的患者選擇橈骨遠端鎖定板并以螺釘固定。在此基礎上于患者內側踝內側副韌帶外置1塊鎖定加壓鋼板螺釘固定,然后行C臂X線確定位置效果。于患者外側做小切口顯露平臺,關節(jié)面以及固定處理后行C臂X線確定復位滿意后,填充骨缺損后置解剖鎖定板處理。試驗2組麻醉方法同上,取患者仰臥體位后于患者的膝關節(jié)后內側作直切口,關節(jié)外解剖復位內側髁內、后側,臨時固定后于患者的內側副韌帶外置T型鎖定板(1塊3.5mm)螺釘固定,行C臂X線明確位置效果,外側踝復位等操作同上。
3 觀察指標:記錄2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等相關指標以及手術效果、術后相關并發(fā)癥情況(切口滲液、骨不愈、創(chuàng)傷后關節(jié)炎、關節(jié)僵硬)。
4 效果評價標準[2]:參考HSS評分量表評價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總分百分制,優(yōu)>85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59分。
6 結果
6.1 2組計數(shù)指標比較:試驗1組與試驗2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組間手術優(yōu)良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見表1。2組患者組間計數(shù)指標對比,P>0.05差異無顯著性。
表1 2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組間計數(shù)觀察指標比較(n,%,n=66)
6.2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試驗1組與試驗2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組間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負重時間結果見表2。2組患者手術以及術后下床、負重時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組間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高能量損傷,處理不當嚴重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質量,增加了并發(fā)癥風險。內外側雙鋼板常用于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取患者仰臥位,減少了軟組織剝離,縮短了手術時間。隨著對后柱骨折的重視,三鋼板固定也開始不斷應用,注重后側柱穩(wěn)定性,增加了軟組織剝離范圍且延長了手術時間,但是穩(wěn)定性更好,促進了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3]。姚濤,王偉,呂飛飛研究指出,雙鋼板或三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4]。
試驗結果和陳其榮,穆洪鑫,花元春等人研究結果有一致性,2組患者出血量、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優(yōu)良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P>0.05,2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負重時間比較,P<0.05[5]。
綜上所述,三鋼板、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均各有優(yōu)勢,需結合患者個體情況選擇內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