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夢旭
中國歷代書法理論家有很多論述都涉及“書外功”。如唐張懷瓘《書議》:“論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泵魍跫洝稌媯髁曚洝罚骸耙酶怪杏邪偈頃?,俾落筆免塵俗耳。”清楊守敬《學書邇言》:“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焙喗?jīng)綸《書法漫談》:“蓋字本為文人之末技,而書字之本,在能書外求之,乃稱上乘?!?/p>
綜觀歷代書法名家,晉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元代趙孟、鮮于樞,明代文征明、董其昌,清代傅山、康有為,近代于右任、沈尹默等,哪一個不是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的文人、學者?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詩帖》,哪一篇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事實證明,書法家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著他的書法品位,決定其書法藝術能否獲得較高的成就。
我們常用“筆歌墨舞”來形容書法藝術。對此,蒙園人有一段精辟的闡釋:“筆歌者,以文字內(nèi)容而取舍風騷也;墨舞者,以書法點線而龍飛鳳舞也。有筆歌而無墨舞,那是鉛槧詩文;有墨舞而無筆歌,則是書伍生計。唯筆歌墨舞方稱書家本色?!碑斎?,對于書法家而言,掌握書寫技巧和強化書法功力是十分重要的。故蘇軾說:“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庇终f:“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边@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話,實則道出了書法藝術“書內(nèi)功”與“書外功”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現(xiàn)在很多書法家只注重“書內(nèi)功”而忽視“書外功”,只追求書法形式而忽視書法內(nèi)容。這是未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導致作品內(nèi)容淺薄,品位低下,既跟不上時代發(fā)展,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長此以往,路就會越走越窄。這種情況下,書家應著力練好“書外功”,唯有這樣書法藝術才會更有前途。
《煙凝積水龍蛇蟄 露濕空山星漢明》于右任